论新的意识形态解放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论新的意识形态解放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论新的思想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也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会。十五大以后,思想解放正在新的形势下逐步推进。

新的思想解放

请看:不少地方的企业领导者突破狭隘眼界,从全球角度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搞强强联合兼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建造中国自己的企业“航空母舰”。

有的地方,几年前就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行企业改制,将一些小型公有企业卖给私人,变成私营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他们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就以“君子协定”的方式(不留任何文字),“悄悄地进行”,“只做不说”。现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已敢于在报纸上介绍自己的做法了。

前些年,一些私营企业主想方设法,给自己的企业挂上“集体”、“国有”的牌子。十五大后,这些企业纷纷摘去“红帽子”,还其私营企业的本来面目。据《辽宁日报》1997年11月3日报道, 仅沈阳市皇姑区就有200家私营企业摘去了“红帽子”。

以上这些,就是十五大以后出现的新的思想解放的生动表现的一个侧面。这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思想解放的继续和深入发展。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倒“两个凡是”,是思想解放的起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人民公社的体制,是一次思想解放;实行对外开放,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打破多年的封闭状态,是一次思想解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定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一次思想解放;作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否定了产品经济概念,是一次思想解放;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否定了超越阶段的估计,是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反对“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是一次思想解放;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次思想解放。十五大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理论上的突破,是又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这次新的思想解放刚刚开始。

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他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解放是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破除了陈旧过时、不切实际的理论、观念、各种框框的束缚和禁锢,人们才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一大二公三纯”是主要思想障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是不断深入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有一个破和立的焦点。对这个焦点提炼和概括得越明确,剖析论述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认识的提高,精神的振奋。纵观各次思想解放,具体内容和焦点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是围绕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和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

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就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下,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排斥任何形式的私有经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具体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同两种公有制相联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计划经济。以上这些观点,是斯大林的著作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反复论证阐述的基本观点。其主要特点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实际是搞所有制标准。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照搬了苏联模式。而且,在理论上实践上将苏联模式的一套东西推向了极端,突出地反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一方面,搞“一大二公三纯”(实际上也是标准),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建立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应当涵盖经济的所有部门和领域,所有地区都应当建立单一的公有制,而公有制经济本身当然更不能设想掺入其他所有制,还认为,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符合社会主义,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这种观点,社会主义的成果,主要不是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看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另一方面,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使小生产也绝种”的口号,不但彻底地消灭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且,把个体经济彻底加以消灭,以后,又把农民的家庭副业,种自留地,也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而严加限制。

多年来,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反复宣讲:只要将公有制升格,就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上,则一再搞“穷过渡”,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又由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不得不退回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后,又一再想过渡到大队所有,就这样不停顿地搞所有制升格。与此同时,不结合中国实际、不作具体分析,在农业合作化改造了小农经济以后,还照搬列宁的一句话:“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上,把一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集体农民的家庭副业也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而且,说得很坏很可怕。实践上,又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的家庭副业,收回社员的自留地,关闭农村的集市贸易,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把“穷过渡”与“割资本主义尾巴”这一套做法,纳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作为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来讲来抓,从而使这一套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对公有制盲目崇拜、对私有经济莫名恐惧的一种社会心理、一种精神状态,紧紧地束缚和禁锢着人们。有一些人则染上了这种“左”的顽症。他们不作具体分析,一听说是公有制,就喜形于色,一听说是私有、个体,便另眼看待;一听说要对公有制进行改革,便疑虑重重,一听说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便忧心忡忡。在改革开放中一再出现“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考虑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公有制的比重、实现形式等等),一定要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为唯一出发点。实践证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是越大越公越纯就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单一形式的公有制,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实践也已经证明,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在一定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不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需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是一种“普照的光”(马克思语),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经济,改变着它们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应重视私有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系的一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次思想解放,对经济体制的一次次改革,无论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人民公社,还是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实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及其观念的突破。所谓解放思想,从具体内容来说,就是摆脱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及其观念的束缚,从对公有制盲目崇拜、对私有经济的莫名恐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想上、精神状态上处于主动地位。以十五大为标志,这种思想解放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抛开“姓公姓私”的困扰

十五大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所有制的问题上,顺着破除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及其观念的方向,作了不少突破性的阐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概念,从根本上破除了“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十五大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一)明确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

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且,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这是理论上的一大进展,思想观念上的重要突破。十五大以前,人们讲公有制占主体,往往是不分层次地抠统计数字,要求地县一级、甚至乡镇一级,也要在比重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对不同产业也不加区分,一样要求。在这样的理解下面,有些产业虽不适宜国营也搞了国营,不适宜搞集体也搞了集体,其结果是,出现了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的怪现象,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一些经济很不发达的地区,公有制经济力量薄弱,本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却被“公有制为主体”的机械理解束缚了手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分层次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由中央或省一级直接掌握的,如银行、航空航天业、铁路、大轮船、大工厂、大矿山、核工业、长江三峡工程,等等。这些行业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所占比重很大,是公有制中的主体部分。这些行业和产业掌握在国家手中,就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于局部地区和某些行业来说,应当大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寻找各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而不必机械地去计算公有制所占比重。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比重上,要破除“机械数量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考虑,宏观上,公有制比重从76%再下降一些,在某些行业、某些局部地区,即使公有制比重在50%以下,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阐明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十五大报告创立了“控制力”这一概念,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应机械地看量的比重。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和研究,国有工业应当从200 来个小行业退出来。这些国有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连续亏损已达三年以上。从总体上说,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分布范围过宽。降低比重,压缩规模,特别是放活那些小国有企业,恰恰有利于加强重点,优化结构,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搞得很单一,国有就是国营。在拨乱反正中,我们总结了这个问题上的历史经验。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里讲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与今天讲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在内涵上是很相近的,但在理论上还没有明确提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在改革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相混淆或等同,采取了某一种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便误认为或担心是改变了所有制性质,走偏了方向。而那些坚持“左”的思想的人,则抓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对所有制改革加以曲解,指责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在股份制问题上,他们不作具体分析,将股份制一概说成是搞私有制,甚至说是私有化。上述这些模糊观念和“左”的思想,是所有制改革踏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十五大报告在理论上将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明确加以区别,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明确加以区别,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为人们解开了“姓公姓私”、“姓资姓社”的一个纽结。

(四)肯定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五大报告强调,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集体所有制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传统观念认为,集体所有制是比较低级的公有制形式,是短暂的,其前途是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毛泽东同志在“大跃进”年代曾提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的概念,这就意味着要将集体所有制在短时期内全部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十五大报告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论述,对发展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是又一次有力的推动。

(五)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

十五大报告明确肯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比十五大前作为“有益补充”大大进了一步。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视作异己力量,要使它“绝种”,到作为“有益补充”,到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而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发展和思想解放的轨迹。由于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种定位,前一时期社会上出现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疑问和责难,就都失去了基本的依据,人们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大胆地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了。这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在不少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理论论述,无论是对公有制为主体的界定,还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都已经将持有“姓资姓社”、“姓公姓私”困惑者的所谓依据,作了釜底抽薪式的铲除。这确实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三个有利于”,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人民。“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是实事求是的主要标尺。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已经成了关键,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这一次思想解放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相统一。过去有些时候,强调解放思想,就忽视实事求是,工作要求过快过急过高,因而很快就要搞整顿调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的教训应当认真记取。在十五大以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当达到更高的水平。

标签:;  ;  ;  ;  ;  ;  ;  ;  

论新的意识形态解放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