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祁阳县中医院 426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胃脘痛患者中实施针药并用方案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我院近两年时间治疗的76例胃脘痛病例分组,对照组38例单纯予中药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观察组38例选择针药并用方案治疗,连续施治满4周后,针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作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施治后的临床总治愈率是92.1%,相比对照组的73.7%有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前,两组的胃脘疼痛、嗳气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相近,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观察组的平均积分相比对照组均有更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医针药并用方案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总体疗效更加理想,更利于缓解临床症状,适合加强推广。
关键词:胃脘痛;针药并用;中药四逆散加味方;作用
胃脘痛俗称“胃痛”,是中医临床对一种慢性胃炎病的统称,多位于上腹胃脘部发病,且具有病程长、易迁延和致病原因复杂等特点。近些年,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生活行为的变化,因胃脘痛到院诊治的病例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虽短时间内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则为造成较大困扰[1]。因此,早期加强对胃脘痛的临床施治,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选择针药并用方案对38例相关病例施治并作比较,总体治疗情况较理想,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病例资料收录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患者均于我院内科门诊检查确诊为胃脘痛,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判断标准吻合[2]。其中男有40例,女有36例,年龄在19~54岁范围,平均是(35.8±4.3)岁;病程在3~14年范围,平均是(5.4±0.8)年。研究前,全组病例均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无合并心脑肝肾重症、认知异常、全身性病变和过敏体质等情况,无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分成两组研究,组间一般情况诸如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等的比较均相近,P>0.05,符合统计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38例单纯予中药四逆散加味方(党参15g,柴胡、枳实、郁金与芍药各12g,佛手与栀子10g,砂仁3g,生姜与甘草各6g)治疗,每日1剂,水煎后于早晚饭后40min服用,对胃痛甚者,给予川楝子和元胡加用;对嗳气甚者,给予旋复花和代赭石加减;对反酸甚者,给予增用吴茱萸和海螵蛸。观察组38例选择针药并用方案治疗,中药与上述相同,针灸主要取中脘穴、期门穴、内关穴、手三里与足三里,阳陵泉穴、脾俞穴和肾俞穴等几处穴位,常规消毒各穿刺点与针具后,取26号毫针进针,行针通过提插手法操作,让针感扩散至远处,再给予患者电针治疗仪治疗,每日晨起治疗1次,持续约25min。
两组疗程同为4周,施治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临床治疗,并注意观察患者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
1.3 疗效标准[3]
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估测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胃脘疼痛、嗳气、纳差和痞满4项,每项0~3分,分值与症状程度呈正比例。
临床疗效:①治愈。基本无胃痛及相关症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X线钡餐造影、胃镜检查等未见异常;②显效。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主要检查提示有明显恢复;③有效。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所好转,随访期间偶有发作,但疼痛较前减轻,主要检查与治疗前相近;④无效。胃痛症状、主要检查无变化,甚至有所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全组数据,由X²和配对t标准检验计数、计量等资料,组间数据由[n(%)]和(x±s)格式显示,最后数据的统计学意义由P<0.05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总治疗情况
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看出,施治前,两组的胃脘疼痛、嗳气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相当,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两组各项积分指标均有程度不等的下降,但相对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各项积分有更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是素体受纳、腐熟五谷之土,与脾相表里,同属后天之本。若先天肝、脾等脏腑失养,素日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寒邪内侵,往往易致胃失通降,而成胃痛证。《景岳全书》中指出,胃脘痛多是“因食,因寒,因气不顺”引起,故“治痛之要……皆当以理气为主”。《灵枢·五邪》中称,“邪在脾胃,则病,肉痛”[3]。故中医学论治,多主张以健脾温胃、理气止痛为治疗原则。
根据上述理论,我院主要采取针药并用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中药四逆散加味方中,四逆散基础方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党参归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效果,郁金和栀子归肝、胃经,前者行气解郁,后者清热除烦,佛手可理气化痰、健脾止痛,砂仁可温脾开胃、理气化湿,佐以生姜可起到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的功效。且现代药理学证实,甘草具有修复受损细胞和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4],党参富含多种氨基酸与多糖,具有调节胃肠道的作用,而郁金有保肝护胆的效果,能够兴奋胃肠收缩功能,发挥调节消化系统的目的。在此中药方口服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各穴功效及患者病情选穴针灸,其中中脘穴、手三里与足三里有理气止痛、温胃降浊的作用,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内关穴具有理气止痛、清心安神的功用,阳陵泉穴有疏肝理气的功用,而脾俞、肾俞两穴主治脾、肾、肠腑等病症。另外,根据现代医学所述,中医针灸法对组织神经功能还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和改善胃部血流[5]等效果。
近年国内有多项临床实践和研究采取针药并用方式治疗胃脘痛,均对此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作出了肯定评价。韦韩荣[6]研究对80例单纯予中药口服与联合针灸治疗的病例进行比较,表示针药联合治疗对改善胃脘痛症状效果显著,临床总治愈人数达到37例。李国经[7]报道同样证实了针药并用具有确切疗效,有效率高达97.9%。而且通过中药与针灸配合治疗,还可有效避免复发的情况[8]。在此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观察组应用针药并用方案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施治后的临床总疗效明显得到优化,总治愈率达到92.1%,且相对对照组而言,其胃脘疼痛、嗳气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也有更明显下降,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7-8]。
综上所述,采取中医针药并用方案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总体疗效更加理想,更利于缓解临床症状,适合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锦波.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8(8):56.
[2]袁霞.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不同证型胃脘痛100例[J].中国药业,2014,23(16):112-113.
[3]陈代娣.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的经验[J].中外女性健康,2014,8(8):111-112.
[4]周一兰.中药经方配合普通针刺治疗脾虚型胃脘痛4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3):57-58.
[5]全晓艳.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4):84-85.
[6]韦韩荣.中药内服配合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80-281.
[7]李国经.针药结合治疗胃脘痛的疗效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261-262.
[8]赵慧茹.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4(31):77.
论文作者:范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疗效论文; 加味论文; 中药论文; 针灸论文; 胃痛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