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进军IT行业

新华书店进军IT行业

一、新华书店向IT业拓展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曲家辉[1](2018)在《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参照金融市场的概念,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被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以画廊为主,二级市场则以拍卖行为重心。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有艺术品拍卖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长期是由二级市场形态来引导与带动的。而作为一级市场核心业态的画廊业一直屈居下风,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市场资源聚合力,抑或品牌影响力,画廊业都无法与拍卖业相比拟,以至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呈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状态。在这种态势下,山东青州以画廊业为核心所取得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成效,以及当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的艺术产业形态,显示出一种标本意义的可贵价值。青州,当下作为山东省潍坊市辖属的县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为了聚合近千家书画经营机构的区域市场,不仅县域市场活跃,更紧密联结起全国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以至业内有“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以及青州是“当代书画市场风向标”之说。本文所指的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是对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概括及提炼。这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艺术)资源在遇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后,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所逐步形成与呈现出的独特地(县)域艺术产业发展形态。其中的模式化重点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以画廊业为基础,形成的多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模式。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画廊业,以画廊业发展为带动,逐渐生发出了艺术地产、艺术金融、艺术展会、艺术培训等一系列产业要素,呈现出系统化发展的状态。第二,政府部门与民间群体互动、协作的主导模式。本文从艺术品市场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山东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生态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研究体系下的一个特色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开研究。试图在充分论证此个案特性的基础上,对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性建议。同时,在国家当前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希望本文能为同等地域艺术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对中国艺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及帮扶政策的制定、对科学化指导战略的设计等,贡献有益的参考。从研究思路与内容来看,本文首先从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地域艺术产业系统构成等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艺术产业生态进行深描性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当地艺术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即“青州模式”)做出提炼、阐释与论证,具体对“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市场表现、“青州模式”的形成机制、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缘由等内容做深入研究与细致呈现。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国艺术产业发展与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路径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展开。由于青州的艺术市场是以画廊业为核心的一级市场形态,市场数据极度不透明,重点体现在画廊业不立账、不纳税、信息不公开,所有的数据都最终融合为“或盈”、“或损”两个笼统的概念,掌握在经营者的心里。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研究,定性研究的成份大于定量研究。

纵艳丽[2](2017)在《S新华书店的应收账款收回的策略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变化推动着新华书店这一老字号国企逐步走向市场化,新华书店从原来只经营教材、教辅和一般图书等产品向教育装备、研学旅行、自主办学、学校餐饮等行业拓展。客户群体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较为单一的学校、师生客户向社会更多的大众群体等客户群拓展。为了积极的参加市场的开拓和客户的争夺,新华书店通过加大赊销力度,新华书店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新华书店面临着较大的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因此新华书店在业务类型和客户群体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以保障企业的运营质量,避免经营风险,成为企业管理核心问题。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应收账款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应收账款的政策管理与决策方法,应收账款的管理手段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对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为S新华书店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提供依据。同时,对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客户信用与分类管理缺失,应收账款处理手段单一,销售与财务结算脱节,销售激励制度存在不足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四章针对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收回策略,包括实行基于信用等级的应收账款客户分类管理,加强信用管理基础上的额度管控,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催收应收账款等几个方面。第五章是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策略保障措施,包括完善销售与财务部门职能建设,优化销售激励措施,将应收账款制度融合进销售政策当中,重视应收账款收回的效费分析等。最后是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提出S新华书店通过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策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其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并为行业内类似企业提升应收账款的效率和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

曾元祥[3](2015)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增长迅猛,产业所显现出的发展前景与盈利空间,吸引了更多企业逐鹿数字出版市场,在产业主体渐成规模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分工也渐趋清晰,维系产业链有效运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日渐合理,数字出版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与廓清中。然而,数字出版产业链也存在着结构不完整、运行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构建结构完整、协调运行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业已成为出版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阐述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上,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构造、运行机制、运行效果开展深入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在上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在技术、市场、政策的交织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并沿着“单一化—分化—融合化”的方向演进。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提供商、产品与服务分销商基于数字出版价值增值活动构成的战略联盟关系链,其中,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提供商,往往是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介入内容资源生产或以分销商的身份从事数字出版产品分销,由此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主要分为了“资源生产”与“市场分销”两大环节,围绕着资源生产与市场分销,产业链主体之间基于所拥有的内容、渠道、技术资源,进行着广泛的资源创造、交换、使用等价值活动。价值收益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协调运行的主要机制保障,其中,从演化博弈均衡的角度看,只有内容提供商与分销商协调合作,才能保证双方价值收益的最优;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影响其利益分配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能够实现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的最优,并促进其分工协作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产业链运行效果的良好与否,关系产业链的协调运行与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当前情况看,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关系仍较弱、传统出版业与IT业的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价值增值仍有提升空间,数字出版产业链尚未实现协调运行。构建结构完整、协调运行的数字出版产业链,需要政府、行业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致力于强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管理。本文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以期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与管理、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邵华[4](2014)在《新华书店营销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三孝口新华书店为案例》文中指出新华书店系统是我国图书市场发行的主渠道,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与中国的出版发行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77年的发展,新华书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但随着国际国内出版发行环境的深刻变革,长期在计划经济土壤中生存的新华书店也步履维艰,尤其是其实体书店已露出努力挣扎的痕迹。当前,图书发行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竞争的加剧及读者购买理性的增加使新华书店图书的营销活动提上日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与其他企业相比,新华书店在营销意识、营销能力方面还不强。与同行业的网络书店、民营实体书店相比,新华书店在精准营销能力,通过各种手段赢得读者的黏性消费,通过运用各种网络技术进行精准推荐,收集读者反馈,了解市场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梳理了新华书店的营销发展历程、分析新华书店的营销环境,以4C营销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了合肥市新华书店三孝口店的改革案例,提出新华书店应从增强市场定位意识、打造精品产业、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读者数据库建设,提高与读者的互动能力等方面努力,摆脱被动的、经验式的营销理念桎梏,建立真正从受众的需求考虑,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己任的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体系。

靳易斯[5](2014)在《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出版企业影视化增值策略是当前我国出版企业发展的一个创新模式,对探索出版企业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宏观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确立为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数字技术进步、产业政策推动、受众需求改变、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力量合力推动各类媒介融合互动、共赢发展;世界范围内,“影像时代”业已来临,视觉元素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吸引观众方面力量强大。在此背景下,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发挥内容、作者、渠道、品牌等方面资源优势,适时、适度涉足影视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拓宽、延展、完善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以谋求业务增值,是快速提高出版产业产值、提高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出版企业介入影视领域的方式多种多样。较为传统的方式如图书等出版物借助电视读书栏目、预告片及网络视频进行评介、宣传、营销;出版社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内容转化为书刊的形式编辑发行;进行书刊的影视改编权交易等等。近些年,随着出版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企业积极参股、投资影视剧生产,建设动漫影视频道,甚至成立专门的影视公司,或者投入巨资开办影院。本研究结合出版企业影视增值活动现实,由典型个案进行经验总结,研究分析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的动因、优势、问题,通过总结分析提出建议,对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分为六个部分来研究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化增值现象,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理论基础阐释,主要阐释了产业价值链理论、媒介融合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媒介间性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为全文进行理论奠基。第三部分论述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现象产生的动因。分别从我国出版企业发展现状、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国家文化发展趋势及政策推动、出版企业自身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阐释出版企业在影视增值发展的动因。第四部分对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典型案例梳理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的主要方式。主要从影视版权经营、影视产品生产、影视渠道建设和影视产品营销等方面阐述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的主要模式。第五部分对时代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出版企业在影视增值的战略优势和发展模式。第六部分主要介绍分析当前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包括出版企业在影视增值中存在的风险、影视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跟风问题、影视产业链不完整等。第七部分是针对我国出版企业在影视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包括提高出版企业影视运营的专业性、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优化出版企业影视产业链等。第八部分是结语,对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现象提出展望。

郝彬彬[6](2013)在《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必然面临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辅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个案进行解读,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地方出版企业竞争战略问题的探索。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 9个地区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试点,就此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地方出版集团先后经历了集团成立、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由于与国外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自然整合之路不同,中国的出版集团更多是一种行政化的撮合,并带有强烈的行政区划特征,这不免使得地方出版企业的集团化过程有其先天不足。并且,随着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文化产业领域,以及来自以数字出版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冲击,国内出版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并将愈演愈烈。所以,要推进出版集团的市场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集团就需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条件,挖掘自身优势,强势应对外部的竞争与威胁,因此,采取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集团市场竞争战略势在必行。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态势的解析,展现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现状及问题,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执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梳理。本文回顾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以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形成演变过程,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大致概括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的发展轨迹。总体上,我国出版集团经历了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和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第二,对地方出版集团展开了 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总结地方出版集团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与挑战,从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中做出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后续的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基础。就内部而言,地方出版集团在其出版资金、出版资源等层面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集团公司化管理、出版市场开拓等领域存在一些劣势。从外部来看,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扶持,为地方出版集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同时,区域外传统出版集团的跑马圈地以及民营出版势力的冲击构成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第三,运用总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对地方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运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出版集团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成本领先战略,从而奠定未来市场竞争的经济基础。具体要求包括,对影响出版企业成本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同时,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者重构企业价值链来获取成本优势。在分析出版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后,本文对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笔者的建议。第四,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选择与实施做出了全面分析。本文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特征,明确出版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指出差异化战略在企业战略运营中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差异化战略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驱动因素,总结了地方出版集团在选题策划、媒介品牌塑造、发行渠道变革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根据差异化理论找出竞争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对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做出了分析和总结。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产业实践,分析了目标聚集战略实施的风险与条件,并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从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目标聚集三个维度,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问题展开了深度分析,从而作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个案借鉴。

肖洋[7](2013)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88亿元,年均连续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同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并存,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欣欣向荣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出版产业市场主体布局不均衡,产业构成复杂,各产业群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资源禀赋形成等级优势和主体布局的差异,引发盈利模式、技术标准与数字版权等困扰;数字出版产业的资金与人才队伍相比其他产业存在较大瓶颈;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落差。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纷纷出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也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鼓励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事业相结合,培育和打造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并集中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文化强国建设、出版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战略时期作出的决策研究,其战略权衡和评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需求;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转变信息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也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认识、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制定合理战略的重要保障。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稳健发展。本文从结构演变——区域分工——发展阶段三段论的形式来系统构建产而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促进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的中国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推演,即产业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探索涉及结构链式战略、区域分上战略和阶段周期战略三个研究层面,既要对现有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反思,又要构建新的战略体系,以形成连贯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结构。论文第二章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产业环境、体制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分类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格局,梳理产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存在的瓶颈问题。并选取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实施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战略——产业集群战略、“走出去”战略、竞争力战略,剖析战略实施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出三战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空问性缺陷和时问性缺陷。第三章定量研究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阐释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模型,提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和目标。第四章以区域差距、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产业集群为框架系统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现状。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足出版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差距必然引发优势形成和区域竞争,竞争包括地理区域(不同省份)的产业竞争和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制定的基本任务是要在尊重优势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协调并刺激竞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解决产业链的规范化和利益合理化、资本的有效运作、数字内容资源与技术资源的科学分配等问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内贸易作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的有益补充,需通过创新产品形式,以差异化优质内容拓展贸易,延伸相关市场,以规模经济提升贸易地位,完善层次分工,以国际化商品争取空问。同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需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支持,驱动贸易结构由产品贸易向资本贸易转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因区域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制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较长且不均衡影响产业集群分工合作的水平,各地区对产业集群政策的指向性不强苦扰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优化升级的困境。而缓解产业集群问题的压力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集群布局,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东西部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第五章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释了三个阶段性问题,一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阶段如何,二是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的分布如何,三是数字出版产业生命周期进程和趋势如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发展期,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处于萌芽期,其余多数业态处于成长期,政府和产业自身应依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其发展战略,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公共服务等指标上有所侧重。现有产业分类中的互联网期刊、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数字报纸和网络动漫居其次,且近年来随时间推移,产业均衡性和规模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且形成期较为漫长,产业垄断性、市场风险多等状况要持续二十余年。最后一章是在第三、四、五章理论基础上对战略结构性、空间性、时间性缺陷的修复与创新,将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提炼为结构、区域与阶段三大战略,下分九个小项的体系构架。其中,“四跨”、文化创新和人才是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争力战略、“走出去”战略、集群战略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构成区域战略的主体,阶段战略则包括产业形成期的梯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保障内容与人才资源、出版产品与服务、市场、体制、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吕强龙[8](2013)在《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冲击,是出版界的一场新革命。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诸多技术优势,被称为是一种绿色出版。尤其是近三年来,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年度报告及相关数字产品和服务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来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了加速趋势。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数字出版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乏盈利模式,发展比较混乱等等问题,数字出版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其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容忽视,因而产业链的完善与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较新事物,其发生发展和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且公认的提法,因而,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何为数字出版,它作为全新的出版形态,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以及在中国的基本发展过程。接下来,本文从数字出版作为一个产业的角度,整体描述了其产值的快速增长态势,并从中分析出中国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存在结构不均衡、盈利模式欠缺以及产业链脆弱等问题。而其中,产业链是数字出版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阐述和思考问题时,始终以经济管理学中产业链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之合理应用于国内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当中。通过参考传统出版的产业链,本文分析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等)、数字出版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硬件终端商、消费者(读者/用户)等几个重点环节,并呈现出产业链主体更加多元化、产业流程更新以及媒介融合程度更高等新特点。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节点单位是产业链构成最为基本的必须环节,要对产业链的冲突与整合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需要进入产业链各环节的内部一看究竟,而这一思路也是符合产业链分析理论的基本方法和逻辑的。因而,第二章对此进行了各个击破式的深入分析,评述了它们各自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下一章集中提出产业链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奠定了基础。目前在产业链中,数字出版商一跃成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面临着内容不足的困惑;终端硬件商也是凭借各种终端阅读设备占据先机,但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国内的价格战使其苦不堪言;而传统的出版单位却显得较为冷淡,其数字出版进程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在消费者(读者/用户)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呈现了阅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机构和个人读者在数字出版消费中出现结构失衡。数字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即意味着利益的多元化,而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在上述几者之间,则将不可避免地展开。具体来说,这些冲突与矛盾,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平台之间,显然,传统出版单位为最大的内容方,平台则一般由数字出版商控制,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与平台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得到合理的分成,因而不甘心贱卖资源,对数字出版商充满种种疑虑和排斥;另一方面,平台方则因为缺乏优质充足的资源不得不自己向上游拓展,结果所有问题一起扛,身兼数职,不堪重负。最终造成数字出版产业链各自为政,争相称雄,缺乏深度合作,从整体上制约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其次,由于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版权观念和版权保护问题,因而,围绕版权这一中心,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之间、以及数字出版商内部之间,都产生了新的利益诉求,使产业链充满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还引发了多起较大规模的诉讼案件,本文在此结合这些生动的案例,使问题得到了具体的阐释。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而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需要。在产业链的基本理论中,产业链的整合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主要包括接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以及产业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和产业融合等具体理论和途径。显然,这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接下来提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主要需要从内容整合、渠道整合、资本整合以及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等几个重要途径展开。反观数字出版实践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也的确呈现出多种方式,而亚马逊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因此,在第四章中,笔者首先对这些具有普适性理论作出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世界最大的数字出版巨头——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和产业链整合成功经验做出分析和评述,从而提出了中国数字出版当中的不足和需要借鉴之处。那么,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是进行的如何呢?这是本文第五章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根据产业链的基本理论,在一条产业链中往往包含着多个职能不同的企业(单位),而这些节点企业(单位)的地位也因其具体的实力和特定条件有所不同,这样,以不同企业(单位)所主导的产业链整合路径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事实上,在国内的数字出版中,以不同产业链节点单位为主导的整合模式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1、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整合模式;2、技术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3、硬件生产商主导的整合模式;4、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本文认为,这些产业链整合模式不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蕴涵着业界和学界人士的集体智慧,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同时也是在中国特定政策体制、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间充满着多方势力的争夺与妥协,因而,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之后的发展中把握有利的方向。因此,本文除了结合具体案例对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整合模式分别做出分析评述外,最后,还对其进行了比较与讨论。通过比较并结合国外的数字出版发展经验可以看到,有效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产业链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其在某一种核心生产要素方面占有突出优势,或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和拓展能力,都有可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权力结构和分配模式。因而可以说,其中的关键在于各个节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内目前的数字出版产业尤其重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是以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为前提,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产业链的存在。而具体到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在充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关系,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整体优势。而对于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建设,主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数字出版单位的自主性,自觉按照市场导向和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恰当运用国家和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合理引导和规划。

杨璐[9](2012)在《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 ——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文中认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深入,书业传统秩序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行业资源的重组整合正在向全面纵深推进。面对数字出版和网络书店冲击、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我国大陆地区实体书店特别是民营大众实体书店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创新实体书店经营理念和经营业态,拯救实体书店,成为当前出版发行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媒介生态学视野内对我国大陆地区实体书店业态转型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分析我国实体书店现行业态存在的问题,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未来的发展之路。文章梳理了我国图书发行渠道机制改革和图书发行业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发展、法律政策、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实体书店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然后,从网络数字技术的冲击和不同书店业态两方面分析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并着力分析书店在功能定位、网点建设、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经营业态的不同,本文选取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山东新华书店集团等作为研究样本,对实体书店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数字时代的实体书店改变了单纯卖书的功能定位,日益重视读者的主体性地位,正在向多元化、数字化、专业化方向转型。目前,我国实体书店或发展为多元经营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或转型为阅读体验的书店,或成为细分读者的专业书店,逐步探索出了“文化Mall"、“三网融合”、专业化等不同业态转型模式。

陈沛[10](2012)在《东海出版社数字化出版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出版数字技术的使用,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东海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国有出版社,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目前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因此,研究转型期东海出版社的数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东海出版社现有资源,以数字出版对从业单位提出的要求出发,分析东海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从而解决了东海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业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固守传统出版带来的销售和利润下滑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海出版社内、外部环境和SWOT分析,找出东海出版社与现有数字出版企业相比的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及等解决的问题;其次,针对数字出版对从业单位的要求,确立东海出版社未来战略调整的着力点,就是采取增长型战略进行数字出版布局:保持现有纸媒出版领域的权威优势,开发市场缺少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接着,根据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特点对东海出版社未来5年数字化战略进行预测;最后,根据增长型战略目标对该战略实施的细化方案进行阐述。本文对东海出版社在转型的战略调整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对东海出版社现有条件分析,找到其进入数字化出版领域的切入点,为全面推进出版数字化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新华书店向IT业拓展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华书店向IT业拓展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阐释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运用
        一、材料采集方法
        二、应用方法及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背景阐释与认知基础
    第一节 青州(城市)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文化传承
        三、区位经济
    第二节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态势
        一、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
        二、拍卖业发展概况
        三、画廊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模式”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模式”概念的常见解读
        二、“模式”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二章 青州艺术品市场发展进程
    第一节 市场培育阶段(1978-1999年)
        一、地域民众的收藏活动
        二、书画交易与经营意识
    第二节 “集群化”市场的形成阶段(2000-2010年)
        一、钰铧文化市场时期
        二、青州书画艺术城时期
    第三节 发展趋缓阶段(2011-2016年)
        一、以市场崩盘论为标志
        二、常态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构成
    第一节 青州画廊业生态
        一、关于青州画廊业属性的探讨
        二、青州画廊业的经营场所
        三、青州画廊业参与主体
        四、经营的艺术品
        五、青州画廊业的经营理念
        六、经营的艺术家
    第二节 两种画廊形态比较: 以锦泉斋和方由美术为例
        一、基本状况的比较
        二、地域市场环境比较
        三、经营理念比较
        四、经营状态比较
        五、价值体系比较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中的其他构成
        一、艺术地产、艺术会展及艺术培训
        二、艺术金融与艺术科技
        三、艺术衍生品与农民画产业
第四章“青州模式”论证与阐释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市场表现
        一、青州艺术产业中的系统化格局
        二、青州艺术产业独特的发展历程
        三、青州艺术品市场的特殊存在状态
    第二节 “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
        一、以画廊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关键
        二、以不断壮大的参与群体为核心
        三、以“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经营为重点
        四、以诚信经营为特色
        五、以政府参与主导为依托
        六、以推进地域艺术产业生态发展为重点
        七、以带动地域资源综合开发为导引
    第三节 “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比较研究
        一、“通渭模式”基本面貌
        二、“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相似性比较
        三、“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差异性比较
第五章 “青州模式”成因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关于“青州模式”源头成因的探讨
        一、对青州书画收藏传统的考据
        二、价值观念主导的收藏传统
        三、价值观念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青州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人才与支撑服务机制
        二、市场的开放性与平台化机制
        三、品牌效应带动机制
        四、画廊业发展拉动机制
        五、政策管理推动机制
        六、要素聚合机制
第六章 “青州模式”的启示、发展态势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启示
        一、地域特色资源是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应形成核心主导群体
        三、模式的简单复制不利于地域艺术产业的特色化培育
        四、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学科体系的架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六、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产业特性为出发
    第二节 青州艺术产业SWOT分析
        一、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SWOT矩阵
        二、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优势
        三、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劣势
        四、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机遇
        五、青州艺术产业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青州艺术产业发展趋势
        二、“青州模式”系统下画廊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一、明晰政策及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提出适当发展策略
        二、发挥政府职能与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加大支持力度
        三、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搞好顶层设计,选准突破点
        四、精准定位核心竞争力,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五、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突破,推动综合功能平台建设
        六、重视新技术融合的推动作用,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探索
        七、围绕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及引进综合人才及职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概览
附录
    附录一: 两类画廊统计列表
    附录二: 重点访谈
后记

(2)S新华书店的应收账款收回的策略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应收账款的概念与功能成本分析
        2.1.1 应收账款的概念
        2.1.2 应收账款的功能
        2.1.3 应收账款的成本分析
        2.1.4 影响应收账款收回的主要因素
    2.2 应收账款的政策管理策略与实施内容
        2.2.1 积极的收账策略
        2.2.2 消极的收账策略
    2.3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手段与方法
        2.3.1 事前的信用管理
        2.3.2 事中应收账款日常监控
        2.3.3 事后催缴与收回
第3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分析
    3.1 S新华书店概况
        3.1.1 S新华书店发展历程
        3.1.2 S新华书店目前经营状况
        3.1.3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构成与影响分析
    3.2 S新华书店应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组织与信用管理方法
        3.2.1 信用政策与制度
        3.2.2 应收款日常监控方法
        3.2.3 收账制度与流程
    3.3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管理上的问题
        3.3.1 账期拖延,收账难度加大
        3.3.2 收账不力,收账政策不明确
        3.3.3 针对财务结算环节的应收账款考核不合理
        3.3.4 应收账款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明晰
    3.4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客户信用和分类管理缺失
        3.4.2 应收账款处理手段单一
        3.4.3 销售与财务结算脱节
        3.4.4 销售激励制度存在不足
第4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的对策
    4.1 实行基于信用等级的应收账款客户分类管理
        4.1.1 对应收账款客户建立信息档案
        4.1.2 基于信用等级的客户分类
        4.1.3 不同类别客户的收款策略
    4.2 加强信用管理基础上的额度管控
        4.2.1 额度管控标准
        4.2.2 超额处理方法
    4.3 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催收应收账款
        4.3.1 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
        4.3.2 强化法律追缴手段
        4.3.3 特别收款努力的方法
第5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策略保障措施
    5.1 完善销售与财务部门职能建设
    5.2 优化销售激励措施
    5.3 将应收账款制度融合进销售政策当中
    5.4 重视应收账款收回的效费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出版产业链条初现
        1.1.2 数字出版产业链尚存诸多问题
        1.1.3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已成共识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内涵研究
        1.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研究
        1.2.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研究
        1.2.4 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研究
        1.2.5 不同类型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1.2.6 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数字出版产业链概述
        2.1.1 产业链的概念
        2.1.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概念
        2.1.3 数字出版产业链与产业联盟、产业集群辨析
    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性
        2.2.1 主体的独立性
        2.2.2 联盟企业的技术关联性
        2.2.3 媒介的融合性
        2.2.4 价值丰度的复杂性
    2.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管理
        2.3.1 产业链的构造
        2.3.2 产业链的运行
    2.4 小结
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
    3.1 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的背景:产业融合
        3.1.1 产业融合催生数字出版产业
        3.1.2 产业融合促使数字出版产业分工关系的产生
    3.2 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3.2.1 技术动因
        3.2.2 市场动因
        3.2.3 政策动因
    3.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演化发展
        3.3.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演化过程
        3.3.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3.4 小结
4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构造
    4.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构成
        4.1.1 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4.1.2 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技术提供商
        4.1.3 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分销商
    4.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环节
        4.2.1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环节的划分
        4.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要价值环节
    4.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
        4.3.1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的内涵
        4.3.2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的主要类型
    4.4 小结
5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5.1 数字出版产业链运行机制概述
        5.1.1 价值收益机制
        5.1.2 利益分配机制
    5.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收益分析
        5.2.1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的博弈分析框架
        5.2.2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的ESS分析
        5.2.3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演化博弈的结果讨论
    5.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分析
        5.3.1 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5.3.2 数字出版产业链现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其优化方法
    5.4 小结
6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行效果
    6.1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的关联效果
        6.1.1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的关联关系
        6.1.2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关联效果评价
    6.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产业融合效果
        6.2.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产业融合功能
        6.2.2 数字出版产业链产业融合效果评价
    6.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果
        6.3.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
        6.3.2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整合效果评价
    6.4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效果
        6.4.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功能
        6.4.2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增值效果评价
    6.5 小结
7 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
    7.1 政府层面
        7.1.1 优化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7.1.2 完善数字出版技术标准
        7.1.3 破除产业融合的制度障碍
    7.2 产业层面
        7.2.1 实现出版业与IT业的充分融合
        7.2.2 推动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
    7.3 企业层面
        7.3.1 明确各自分工定位
        7.3.2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关系
    7.4 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新华书店营销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三孝口新华书店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理论依据与有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新华书店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1、初级营销时代(1937年—1956年)
    2、营销断裂20年(1956年—1978年)
    3、营销复苏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4、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第三章 新华书店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发展优势
        1、品牌优势
        2、渠道优势
        3、资产及地理优势
        4、资金优势
    第二节 发展劣势
        1、新华书店自身缺陷
        2、行业竞争加大
        3、外部环境复杂
    第三节 新华书店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营销意识淡薄
        2、营销人才匮乏
        3、营销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4、营销反馈不足,与顾客沟通不畅
        5、缺乏理论指导
第四章 新华书店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 市场定位
        1、地域定位
        2、消费群体定位
        3、产品差异化
    第二节 精品策略
        1、图书品种选择
        2、卖场消费环境
    第三节 营销策略
    第四节 服务策略
        1、提升员工素质
        2、提供增值服务
    第五节 沟通策略
        1、构建读者数据库,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2、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访谈记录
致谢

(5)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理论基础阐释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二、媒介融合理论
    三、多元化经营理论
    四、媒介间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运作的动因
    一、媒介融合趋势
    二、文化产业政策
    三、企业发展所需
        (一) 有利于出版企业走出现有困境
        (二) 有利于整合出版产业和多方面资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第三章 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基本方式
    一、出版企业影视版权经营
    二、出版企业影视产品生产
        (一) 影视投资生产
        (二) 创办影视制作机构
        (三) 合作生产
    三、出版企业影视产品营销
    四、出版企业影视渠道建设
        (一) 影城院线建设
        (二) 电视频道、栏目建设
第四章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增值现象案例分析
    一、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增值主要表现
        (一) 强化立体出版,影视业务进展顺利
        (二) 成立影视团队,增强企业软实力
        (三) 建设影视频道,扩大出版产业覆盖面
    三、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增值战略优势
第五章 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增值运作风险问题
    二、影视版权问题
    三、影视后产品开发跟风问题
    四、出版企业影视增值产业链不完整
第六章 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分析
    一、提高出版企业影视运作风险意识
    二、优化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经营产业价值链
    三、实现出版企业版权全运营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制度
    五、国内外出版集团成功经验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内容
    1.4 理论基础
        1.4.1 总成本领先战略
        1.4.2 差异化战略
        1.4.3 目标聚集战略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
    2.1 我国出版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2.1.1 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
        2.1.2 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
    2.2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与演变——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
        2.2.1 集团初创阶段——从河南人民出版社到河南出版集团(1953~2004年)
        2.2.2 深入转企阶段——从河南出版集团到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4~2007年)
        2.2.3 上市融资阶段——从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到“大地传媒”(2008年至今)
    2.3 小结
第3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SWOT分析
    3.1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优势(STRENGTH)
        3.1.1 出版资金相对充裕
        3.1.2 出版资源较为丰富
    3.2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劣势(WEAK)
        3.2.1 出版集团公司化管理有待规范
        3.2.2 出版市场有待开拓
    3.3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
        3.3.1 文化兴国战略提供产业政策支持
        3.3.2 地方建设规划提供区域助推
    3.4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THREATEN)
        3.4.1 区域外出版企业的跑马圈地
        3.4.2 民营出版势力的咄咄逼人
    3.5 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环境评价
        3.5.1 宏观政策环境和出版业经营环境相对有利
        3.5.2 内部管理和应对外部竞争能力存在不足
        3.5.3 地方出版集团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取向
    3.6 小结
第4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4.1 地方出版集团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
        4.1.1 控制出版成本驱动因素
        4.1.2 重构出版价值链
    4.2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
        4.2.1 盲目发动出版价格战
        4.2.2 出版业务整合不力
        4.2.3 忽视出版管理成本
    4.3 地方出版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4.3.1 优化配置出版内部资源节约出版成本
        4.3.2 充分整合出版外部资源追求规模效应
    4.4 小结
第5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5.1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5.1.1 出版物属性的差异化
        5.1.2 出版物服务的差异化
        5.1.3 出版物销售渠道的差异化
        5.1.4 出版品牌差异化
    5.2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
        5.2.1 出版环境驱动因素
        5.2.2 出版政策驱动因素
        5.2.3 出版组织管理驱动因素
    5.3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5.3.1 强化差异化战略的全局思维
        5.3.2 追求立于本土的出版品牌差异化
    5.4 小结
第6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6.1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意义
        6.1.1 有利于地方出版集团获得竞争优势
        6.1.2 有利于提高地方出版集团的资源利用率
    6.2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途径
        6.2.1 对出版物进行集中化定位
        6.2.2 出版业务着重于核心领域
        6.2.3 持续提升出版创新水平
    6.3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风险
        6.3.1 出版技术进步风险
        6.3.2 出版物替代风险
        6.3.3 出版市场变化风险
        6.3.4 出版竞争趋同风险
    6.4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6.4.1 出版市场定位专业化
        6.4.2 出版产品生产专业化
        6.4.3 出版产品经营专业化
    6.5 小结
第7章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竞争战略分析
    7.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7.1.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现状
        7.1.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7.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7.2.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
        7.2.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7.3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7.3.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现状
        7.3.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7.4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系统分析了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
        8.1.2 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进行了个案解剖
    8.2 研究不足
        8.2.1 地方出版集团一些资料相对欠缺
        8.2.2 国外出版集团的经验借鉴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数字出版
        1.2.2 数字出版及相似概念
        1.2.3 数字出版产业及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与当前发展战略的反思
    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格局现状
        2.1.1 产业环境现状
        2.1.2 体制格局现状
        2.1.3 产业结构现状
        2.1.4 企业分类现状
    2.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生产环节
        2.2.2 产业流通环节
        2.2.3 产业消费环节
    2.3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2.3.1 产业集群战略的结构性缺陷
        2.3.2 “走出去”战略的空间性缺陷
        2.3.3 竞争力战略的时间性缺陷
    2.4 小结
第三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结构链式战略
    3.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出版经济增长关系
        3.1.1 产业结构演变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对出版业的影响
    3.2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与链式关系
        3.2.1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3.2.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层次分析
        3.2.3 基于手机出版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3.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
        3.3.1 产业政策导向
        3.3.2 数字技术进步
        3.3.3 读者需求结构升级
        3.3.4 参与国际分工深度
        3.3.5 市场资本积累速度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趋势
        3.4.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
        3.4.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3.4.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3.4.4 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案例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战略
    4.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
        4.1.1 各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差距
        4.1.2 各地区互联网基础资源禀赋差距
        4.1.3 各地区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层面的差距
        4.1.4 各地区响应数字出版业务的差距
    4.2 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4.2.1 比较优势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解析
        4.2.2 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4.2.3 电子商务优势下的发行平台案例分析
    4.3 数字出版产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4.3.1 产业内分工贸易的需求与供给影响
        4.3.2 产业内分工贸易发展举措
        4.3.3 战略性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4.3.4 世带给数字出版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4.4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4.4.1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的动力与作用
        4.4.2 以产业基地看集群的区域格局与分布
        4.4.3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5 小结
第五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阶段周期战略
    5.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历程
        5.1.1 第一阶段(1987-1993年):印刷的数字技术应用阶段
        5.1.2 第二阶段(1994-2000年):游戏出版、网络期刊和互联网广告的发轫阶段
        5.1.3 第三阶段(2001-2008年):网络游戏市场爆发阶段
        5.1.4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电子书与手机出版繁荣阶段
    5.2 产业发展阶段的定位
        5.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布局
        5.2.2 产业定位与阶段性调整战略
        5.2.3 基于数字发行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格局的案例分析
    5.3 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确立
        5.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和模型
        5.3.2 数字出版产业分类的主成分分析
        5.3.3 产业主导地位的启示
    5.4 差异化的产业生命周期与模型建构
        5.4.1 产业生命周期
        5.4.2 数字出版产业的Logistic生长曲线
        5.4.3 回归模型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与重构
    6.1 坚持“四跨”战略,构建文化创新与人才的结构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6.1.1 拓宽“四跨”思路,优化数字出版产业供需、技术与贸易结构
        6.1.2 执行文化创新战略,增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动力
        6.1.3 实施人才战略,积累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人才资源
    6.2 提升竞争力与“走出去”内涵,兼顾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协调产业发展
        6.2.1 以竞争力战略刺激产业竞争优势和塑造品牌化
        6.2.2 “走出去”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和贸易
        6.2.3 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功能
        6.2.4 以非均衡化发展科学协调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6.3 理顺数字出版产业梯级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战略,保障产业发展
        6.3.1 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
        6.3.2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形式
        二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三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本章注释
第一章 数字出版:技术革命与产业崛起
    第一节 新型出版形态的到来
        一 数字出版概念
        二 十年历程:从简单复制到原生态传播
        三 技术优势挑战传统出版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及显露的问题
        一 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崛起
        二 数字出版走进寻常生活
        三 “中国的数字出版时代尚未真正到来”?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剖析与透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
    第一节 产业链分析理论
        一 产业链与价值链
        二 产业链分析理论
        三 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建构
        四 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多元化酝酿利益冲突
    第二节 数字出版商:内容与平台一起扛
        一 数字出版的先锋
        二 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节 硬件提供商:多方参与的价格战场
        一 百花齐放的“电纸书”
        二 硬件终端的外患与内忧
    第四节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探索与体制障碍
        一 “消亡论”不可轻信
        二 从内容提供商到数字化探索
        三 “雷声大雨点小”
    第五节 产业链终端:阅读方式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一 阅读方式的宏观与微观变化
        二 消费习惯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冲突与矛盾:数字出版产业链之痛
    第一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在哪里
    第二节 内容与平台之争
        一 内容提供商:顾虑重重
        二 平台运营商:向上游进军
    第三节 “版权”观之变及其影响
        一 新的“版权”观:从禁止复制到鼓励分享
        二 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侵权容易维权难
    第五节 数字版权人的内战:版权到底属于谁
    第六节 数字出版商之间:不搞兼容搞分割
    本章注释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途径与经验
    第一节 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
        一 构建产业链的四个要素
        二 产业链整合:三种方式五个维度
        三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四 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的几个重要路径
        一 内容整合
        二 渠道(平台)整合
        三 资本整合
        四 产业联盟与产业集群化建设
    第三节 亚马逊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
        一 终端硬件开发:从kindle到平板电脑
        二 内容整合:从传统书籍到在线原创
        三 平台运营模式之功
    第四节 亚马逊的成功经验及借鉴意义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实践探索
    第一节 内容之王: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第二节 技术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一 北大方正:从技术支持到数字化整合巨头
        二 盛大文学:在线原创造就整合新星
    第三节 难以模仿:硬件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第四节 垄断之利: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一 手机出版成为第五媒体
        二 手机出版产业链基本形成
        三 依靠渠道优势控制产业链
    第五节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一种国家推动的产业链整合方式分析
    本章注释
结语 比较与讨论:没有分工就没有产业链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 ——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实体书店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实体书店转型研究现状 第二节
    媒介生态系统与中国实体书店 第二章
    中国实体书店生存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实体书店社会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实体书店群体内部关系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实体书店现状调研 第一节
    不同业态实体书店现状调研 第二节
    网络数字技术对实体书店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实体书店综合性转型困局及其原因 第一节
    实体书店综合性转型困局 第二节
    实体书店转型困局的原因 第五章
    我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探索 第一节
    实体书店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实体书店转型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实体书店谋求自身变革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方向 第一节
    实体书店业态转型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重视读者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节
    保持先进的业态经营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东海出版社数字化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概念
    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2.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2.4 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工具
3 出版行业概况
    3.1 出版业概况
    3.2 数字出版概况
    3.3 东海出版社介绍
4 外部环境分析
    4.1 总体环境
    4.2 行业环境
    4.3 竞争环境
    4.4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5 企业资源能力分析
    5.1 东海出版社的资源
    5.2 东海出版社的能力
    5.3 东海出版社核心竞争力
    5.4 内部环境分析
6 东海出版社未来三年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
    6.1 战略备选方案及其分析
    6.2 战略方案评价及建议
    6.3 重新定位战略愿景与目标
    6.4 战略实施细化方案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新华书店向IT业拓展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D]. 曲家辉. 上海大学, 2018(03)
  • [2]S新华书店的应收账款收回的策略和应用研究[D]. 纵艳丽. 东华大学, 2017(01)
  • [3]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D]. 曾元祥. 武汉大学, 2015(10)
  • [4]新华书店营销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三孝口新华书店为案例[D]. 邵华. 安徽大学, 2014(08)
  • [5]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研究[D]. 靳易斯. 河南大学, 2014(04)
  • [6]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D]. 郝彬彬. 南京大学, 2013(05)
  • [7]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D]. 肖洋. 南京大学, 2013(08)
  • [8]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D]. 吕强龙. 复旦大学, 2013(02)
  • [9]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 ——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D]. 杨璐. 山东大学, 2012(02)
  • [10]东海出版社数字化出版战略研究[D]. 陈沛.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新华书店进军IT行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