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

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

崔海宏[1]2003年在《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基因的易感性,肠道细菌及自身免疫反应协同作用的共同结果。尽管目前尚未找到明确导致UC的致病菌,但肠道常驻菌群间的失衡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公认。当前UC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类、柳氮磺胺类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为主,但有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Karen等尝试应用包括双歧杆菌(Bf)在内的叁种活菌的生态制剂治疗对5-氨基水杨酸耐药的患者,其作用已经得到有效的肯定。本研究首先探讨菌群失调与肠道炎症的关系,再通过菌群分析,分子免疫学等方法检测双歧叁联活菌延缓UC患者复发时间的机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态制剂对UC的影响,以期能为临床应用生态制剂治疗UC提供证据。 方法 一、41例临床诊断为UC患者的粪便标本用快速菌群涂片法分为Ⅰ度菌群失调和Ⅱ度菌群失调;做病理切片并肠镜下活检粘膜组织经总RNA抽提、RT-PCR分析致炎细胞因子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菌群失调与炎症的关系; 二、1.急性期重症UC患者30例,经临床治疗病情缓解后,给予口服双歧叁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个月后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2.菌群分析:采用光冈知足改良法,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10种肠道常驻菌; 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处理前后患者肠粘膜内TNF-α、IL-1β和IL-8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 4.NF-κB活性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肠粘膜细胞核中NF-κB与DNA结合的活性; 5.检测核转录因子及其抑制蛋白的聚集:用western-blot技术,对治疗前后患者肠粘膜细胞核中的NF-κB及细胞浆中IκB的聚集测定; 结果 1.随着菌群失调程度的增加,病理切片下可见粘膜固有层明显水肿,中 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及腺体破坏逐渐加重。 炎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也随之增加;2.治疗组患者口服双歧叁联活菌胶囊两个月后,其中3例(20%)复发 UC,对照组14例(93%)复发UC。3.两组病人治疗前菌群分析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与正常人不同,细菌总 数下降,G+杆菌数目明显减少;治疗后服用双歧叁联活菌组患者粪便 菌群分析: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及拟杆菌的数量显着增加 (尸<0.05),而酵母菌的数量显着下降(尸<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菌群 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明显下降(尸<0.05),肠杆菌明显升高(尸<0.05); 治疗组较对照组双歧杆菌显着增多,肠杆菌显着减少(尸<0.05)。4.对照组TNF一。、IL一lp、IL一8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增加, 但治疗组TNF一a、几一lp、IL一8显着降低(尸<0.01)。5.EMSA分析发现:对照组活检肠上皮细胞核蛋白NF一沼激活信号较 治疗前增强;而治疗组患者活检肠上皮核蛋白未出现NF一沼的激活 增多(P<0.01)。6.W亡stem blot分析:治疗组较对照组活检肠卜皮细胞浆I出聚集明显 增多,对照组较治疗组活检肠巨皮细胞核中NF一沼p65聚集明显增多 (尸<0 .01)。结论1.UC患者临床常见肠道菌群失调;常规方法治疗后仍有菌群失调,这 可能是造成其复发的原因之一;2.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的菌群失衡,改善肠道中的环境,降低条件致 病菌的浓度;3.生态制剂对UC的复发有延缓作用。

郭雁冰[2]2006年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从疗效到作用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研究本病在临床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总结本病中医证候学特征,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并对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中医作用的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导师王新月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脾肾亏虚是对其病因病机的根本反映,是贯穿UC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一条主线,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积滞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重要病理基础。临证如何正确把握辨证论治,对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UC的疗效,尤其是降低复发率至为关键。本课题从UC的免疫损伤机制入手,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修复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药抗复发的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治法、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出UC多环节治疗理论及微观辨证思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7年,第叁版)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的病例103例,治疗组予导师经验方(生黄芪20g炒陈皮10g炒白芍10g炒白术20g茯苓30g黄连10g黄柏10g煨木香10g当归6g炒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包煎))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以及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的变化等。(2)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和结肠IL-8。其中IL-8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3结果3. 1疗效观察结果

安贺军[3]2008年在《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基于大量临床实践及前期研究成果,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为干预手段,对其进行临床综合疗效、临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从血小板活化、黏附分子两方面探讨其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作用机制,并从肠道能量代谢及多药耐药方面探讨其抗复发的微血管效应机制。2研究方法2.1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病例属脾胃虚弱,湿热瘀阻证型9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为主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完全缓解和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进行临床综合疗效、临床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2.2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结复发的微血管作用及效应机制。主要观测指标有:人及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P-selectin)、血浆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TXB2、6-Keto-PGF1α)、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γ)、结肠组织P-糖蛋白(P-gp)及大鼠结肠组织ICAM-1mRNA表达水平变化。3结果3.1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完全缓解率(67.44%vs42.86%)及总有效率(90.70%vs76.20%)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5)。(2)临床远期疗效6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在降低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病理形态学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在3个月的疗程中不良反应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抗复发微血管机制研究结果3.2.1抗复发微血管机制临床研究结果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UC患者血浆和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sP<0.01)。②血浆TXB2、6-keto-PGF1α及TXB2/6-Keto-PGF1α比值:UC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vs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随访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s P<0.05)。③结肠组织PPAR-γ:UC患者结肠组织PPAR-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治疗组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结肠组织P-糖蛋白:UC患者结肠组织P-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2.2抗复发微血管机制动物实验研究结果3.2.2.1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改善UC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方面,中药组、西药组均优于模型组;在体重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各时期相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3.2.2.2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抑制局部黏膜损伤及促进黏膜修复方面,中药抑制急性损伤效果较西药组略差,在中期、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肉芽肿形成方面优于西药组。3.2.2.3动物实验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西药组水平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vsP<0.05)。②血浆TXB_2、6-keto-PGF1α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TXB2含量,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含量明显低于中药组(P<0.01);停药10天时,中药组与治疗30天相比下降明显(P<0.05),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治疗30天时,中药组含量继续升高而西药组下降,停药10天时,两组含量均有所下降,在各时期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TXB_22/6-Keto-PGF_(1α)比值,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比值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比值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③结肠组织PPAR-γ: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均可提高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水平,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水平较治疗30天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结肠组织ICAM-1mRNA:治疗1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水平下降而西药组水平升高,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⑤结肠组织P-糖蛋白: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结肠组织P-糖蛋白水平,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而西药组水平升高,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P<0.01)。4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属脾胃虚弱、湿热瘀阻证型患者,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综合疗效;在临床远期疗效观察中,本方有效地降低了复发率,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病理形态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优于后者,且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其抗复发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抑制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活化,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减轻黏膜局部炎性浸润,改善微循环高凝状态,促进溃疡愈合;②抑制黏附分子表达,从而减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减轻炎症程度;③拮抗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表达,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复发率。

赵欣[4]2018年在《平溃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双歧杆菌mRNA、IL-8、IL-13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平溃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联合(丽珠肠乐+平溃灌肠方)高、中、低浓度组。联合用药组采取平溃灌肠方灌肠和丽珠肠乐灌胃治疗;丽珠肠乐组采用灌肠治疗;第二部分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平溃灌肠方高、中、低浓度组,丽珠肠乐与平溃灌肠方均采用灌肠治疗。两组实验正常组与模型组均采用蒸馏水灌肠;每只大鼠按2ml·200g-1进行灌肠/胃,连续14天。ELISA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8、IL-13水平,RT-PCR法定量检测大鼠粪便双歧杆菌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DAI及HE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DAI及HE染色评分均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8水平升高,两者的比较与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用药组的大鼠血清IL-8水平均降低,以联合低组效果较明显,各个用药组的IL-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丽珠肠乐相比,各联合用药组大鼠血清IL-8水平均降低,联合低组与丽珠肠乐用药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3水平降低,两者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用药组大鼠血清中IL-13水平均升高,以联合用药低组效果显着,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丽珠肠乐相比,联合用药各组大鼠血清中IL-13水平均升高,联合低用药组与丽珠肠乐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mRNA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肠道中双歧杆菌mRNA高于模型组,尤以联合中、低浓度组显着,与丽珠肠乐组相比,中药低、中浓度组均高于丽珠肠乐组,高浓度组低于丽珠肠乐组。结论:平溃灌肠方可能通过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8、增加IL-13水平,增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中双歧杆菌mRNA的表达,达到治疗UC大鼠的目的。

孟晓燕[5]2017年在《疏肝健脾方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2方法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诊断标准且能完成本课题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中药组30例,对照组30例。中药组予以疏肝健脾方加美沙拉嗪口服,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口服,两组分别服用12周。治疗后比较中药组、对照组在综合疗效、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组织病理疗效及炎症指标改变上的差异。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率。3结果3.1综合疗效:两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高于对照组。3.2单个症状: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腹痛、粘液便症状均有改善,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腹泻、腹痛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粘液便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治疗前后的情绪抑郁、饮食减少、嗳气症状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在这些症状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中医症、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临床缓解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临床缓解率40.00%,总有效率76.67%。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3.4肠镜下表现: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肠镜下表现方面,中药组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3.33%,且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的肠镜下表现,且中药组优于对照组。3.5组织病理:中药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黏膜下病理情况,且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高于对照组。3.6生化指标:中药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患者ESR、CRP水平,且中药组优于对照组。3.7复发率:中药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中药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中药组远期疗效高于对照组。3.8安全性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结果4.1疏肝健脾方能够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4.2疏肝健脾方能够很好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肠镜下黏膜情况,且优于美沙拉嗪组;4.3疏肝健脾方能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疗效;4.4疏肝健脾方能够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ESR、CRP;4.5疏肝健脾方能够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复发率。

李静, 陈卫刚[6]2017年在《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难治的炎性肠病中的、慢性进展且容易复发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具有遗传易感性,宿主的免疫系统失调、共生的肠道菌群紊乱、氧化应激以及炎症介质等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应的治疗应用也越来越广,传统的治疗仍然存在较多并发症。近些年,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利用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李建华[7]2013年在《加味连理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以及联合肠涤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实验部分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观察加味连理汤对UC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氧自由基(oxygen freeradicals, OFR)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 (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部分观察联合组(加味连理汤口服联合肠涤清灌肠组)、灌肠组(肠涤清灌肠组)治疗UC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的主症评分、症状总积分、治疗有效率以及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 CRP)水平,以便寻找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治疗方法。方法:实验研究方法:SPF级BALB/c健康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5只。正常组正常进食进水,其余叁组均自由饮用5%DSS溶液造模,造模后第25天开始用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每日给予加味连理汤灌胃,西药组每日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灌胃;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体重、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光镜下组织学评分、结肠组织匀浆MDA含量及SOD活力、结肠组织IFN-γ及IL-4水平。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属寒热错杂证者61例,随机分为联合组31例,灌肠组30例。联合组予加味连理汤口服+肠涤清灌肠,灌肠组予肠涤清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四个主症(包括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的评分、症状总积分、治疗有效率以及CRP水平。疗程为30天。成果:实验研究成果:1.小鼠一般情况改善: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的第2天即出现稀烂便,随后相继出现粘液便、血便,伴有倦怠懒动、不喜活动、反应迟钝、毛发凌乱、拱背、饮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现象,到实验结束时,仍排稀烂血便。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在用药1周后脓血便逐渐减少,活动逐渐增多,饮食饮水量逐渐增加,毛色转光润,反应转灵活,体重增加,实验结束时,部分小鼠已排颗粒状大便。2.小鼠体重变化:中药组、西药组的小鼠体重增长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的小鼠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及光镜下组织学评分:模型组小鼠病变结肠外壁与周围组织粘连,肠壁明显增厚,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小溃疡;光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灶性糜烂及溃疡,黏膜层变薄,黏膜腺体有不同程度破坏,腺体中杯状细胞减少,黏膜及黏膜下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肠外壁粘连情况减轻,肠壁增厚较轻,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减少;光镜下观察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腺体杯状细胞恢复,溃疡有修复。光镜下组织学评分以模型组为最高,中药组和西药组小鼠的组织学评分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肠组织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的小鼠结肠MDA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的小鼠结肠MDA含量显着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肠组织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的小鼠结肠组织SOD活力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两组的小鼠结肠组织SOD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6.结肠组织IFN-γ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的小鼠结肠组织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肠组织IL-4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的小鼠结肠组织IL-4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小鼠的肠组织-4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结肠组织IFN-γ/IL一4比值水平: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的IFN-γ/IL-4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IFN-γ/IL-4比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成果: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30d后,两组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评分和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治疗后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评分和症状总积分均显着低于灌肠组(P<0.01)。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患者31例,总有效率96.8%;灌肠组患者30例,总有效率76.7%,联合组疗效优于灌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CRP比较:两组治疗后的CRP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CRP含量显着低于灌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加味连理汤可显着减轻UC小鼠的症状、增加体重、减轻结肠黏膜组织的充血、水肿、促进溃疡愈合和减轻炎性细胞浸润,降低结肠组织MDA含量,提高结肠组织SOD活力,降低促炎因子IFN-γ水平,提高抗炎因子IL-4水平,促进IFN-γ/IL-4比值平衡。2.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的轻中度活动期、寒热错杂证UC患者,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CRP,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其机制之一与加味连理汤可减轻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强度,提高结肠组织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有关,亦与加味连理汤可通过抑制结肠粘膜IFN-γ的生成和提高IL-4的生成,从而恢复Th1/Th2平衡以发挥抗炎治疗作用有关。3.联合组疗效优于灌肠组,加味连理汤内服联合肠涤清灌肠治疗UC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张瑞芳[8]2018年在《白头翁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白头翁加减方灌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设:空白组、模型组、白头翁加减方低、中、高浓度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均用叁硝基苯磺酸/乙醇联合法制备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予相应的药物灌肠,白头翁加减方低、中、高浓度组分别予生药浓度为0.125g/ml、0.25g/ml、0.5g/ml的药液灌肠;柳氮磺胺砒啶混悬液组用SASP浓度为50 mg/ml的混悬液灌肠;空白组与模型组用蒸馏水灌肠,每组均每天1次,每次2 ml,连续15天。15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肠黏膜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凋亡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黏膜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凋亡指数、血清IL-6的含量均增加(P<0.05),血清IL-10的含量、MUC2表达均减少(P<0.05)。2.与模型组相比,白头翁加减方低、中、高浓度组和柳氮横胺吡啶组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黏膜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凋亡指数、血清IL-6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0的含量、MUC2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3.与白头翁加减方中浓度组相比,白头翁加减方低浓度组血清IL-10含量、MUC2表达减少,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黏膜损伤评分、病理学评分、凋亡指数、血清IL-6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头翁加减方高浓度组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别。结论1.白头翁加减方能减轻组织炎症程度,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并能调节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分泌。2.白头翁加减方能上调结肠黏膜组织MUC2的表达,对结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3.白头翁加减方上调MUC2及IL-10的表达、下调IL-6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4.从血清IL-6、IL-10含量及MUC2表达的情况看,提示白头翁加减方的使用浓度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申凤鸽[9]2016年在《食醋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间断复发的胃肠道炎症,影响全世界数以百万人的健康。现代医学认为,UC与肠道微生物失调引起的黏膜免疫系统的激活和上皮屏障的破坏有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肠道黏膜关系密切,它不仅为肠道提供营养,而且在肠道免疫细胞成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宿主与肠道微生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当肠道微生物失调时,它能刺激黏膜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生。肠道微生物既可以激活先天免疫反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其他抗原递呈细胞,又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另一方面,微生物群失调导致致病性细菌增加而有益细菌的水平降低。UC患者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或者存在缺陷,致病性的细菌附着并侵入结肠黏膜,引起溃疡和结肠黏膜炎症。研究发现,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与UC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与健康者相比,UC患者的肠道中条件致病菌数量显着增加,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长期以来,UC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常见病,这与西方饮食生活方式有关。摄入过量的动物脂肪、蛋奶制品及较少的膳食纤维是UC发病率攀升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饮食生活方式的引入,UC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治疗UC仍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药物的副反应及其高昂的费用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健康的、低成本的、且对肠道细菌平衡有益的食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运用增加,但是缺乏药效和相关分子机制的分析。基于健康的观点,食醋比药物更常用,并且其应用广泛、成本低廉,长期食用对身体无害。食醋由高粱、大豆和大米等发酵而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调味品,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带有酸涩和辛辣味,常见的食醋一般含4-6%的乙酸。在古代中国,中医中就用醋治疗疾病。李时珍在其着作中指出:醋可以散瘀、治疗黄疸、减弱黄汗、治疗炎症疾病。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醋已经作为抗真菌和抗细菌制剂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和疾病,包括咳嗽、头虱、昆虫叮咬、疣、耳部感染和创伤等。最近的研究表明,乙酸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活性、抗病毒活性,抗炎活性、降血压和降血糖活性等。特别是Shizuma等发现kurozu(一种日本黑醋)具有抗结肠炎活性,该研究很有意义,但是缺乏机制阐述。因此,我们对食醋能否预防治疗结肠炎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做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3%(w/v)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建立小鼠UC模型,评价食醋及主要成分乙酸对UC的预防作用。在体内实验中,5%食醋(0.3%乙酸)自由饮用28天,接着自由饮用5天3%DSS溶液。在整个实验期间定期称量体重,DSS处理期间观察腹泻和粪便隐血情况。为了进一步确证食醋的抗炎活性,体外实验检测了食醋对ATP或LPS诱导的THP-1细胞的NLRP3炎性体和MAPK影响。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食醋的预处理可缓解UC小鼠的体重下降、腹泻程度和粪便隐血程度、降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及抑制结肠长度缩短。这些结果提示食醋减轻了UC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初步体现食醋具有预防UC的作用。进一步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DSS模型组相比,食醋(乙酸)处理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病变程度较轻;食醋(乙酸)处理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较DSS组显着降低。此外,食醋(乙酸)显着降低盲肠内容物刺激的盲肠淋巴结细胞和结肠组织自分泌的IL-17A、TNF-α、INF-γ和IL-12/IL-23p40的水平。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食醋(乙酸)有效抑制THP-1细胞、结肠组织和脾脏组织中NLRP3炎性体相关蛋白ASC、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及ERK、P38和JNK磷酸化水平,并能降低结肠组织自分泌的IL-1β和IL18的水平。同时,食醋(乙酸)也显着抑制结肠组织和脾脏组织中Bip、ATF6和CHOP的水平,并且降低了结肠组织和脾脏组织中Bax、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食醋(乙酸)组结肠组织中Bip和caspase-3较DSS模型组表达减少。从收集的食醋(乙酸)干预28天的小鼠粪便中发现,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粪肠球菌在内的产乳酸或乙酸的细菌数量增加,而大肠杆菌数量减少。结果提示,食醋(乙酸)可能不仅通过下调Th1和Th17细胞的反应、抑制NLRP3炎性体和MAPK的激活,起到抑制UC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食醋(乙酸)降低ER介导的细胞凋亡,起到保护UC的作用。另外,产乳酸和乙酸的肠道细菌也对UC小鼠起到有益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食醋通过改善肠道细菌平衡,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起到保护UC的作用。因此,食醋对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提示食醋具有潜在的预防UC的作用,并作为一个新的膳食策略预防UC的发生。

屈杰[10]2016年在《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清肠解毒汤对TNBS/乙醇复制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炎症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来研究其治疗作用和机制。2.实验方法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简称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TNBS/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一次造模后第5周起给药,连续两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灌胃,中药各治疗组给予加昧清肠解毒汤水煎液灌胃。给药第7天采血检测TNF-α、TXB2、6-Keto-PGF1α含量;给药第14天采血检测TNF-α、TXB2、6-Keto-PGF1α、PC含量;给药2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分别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6、IL-8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IL-10的表达,以及PCR检测结肠组织TLR4、NF-κB的基因表达。3.实验结果(1)采用TNBS/乙醇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实验动物出现典型的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等表现,经治疗后上述情况逐渐好转;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恢复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损伤符合典型的UC特征,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病理学评分明显下降(P<0.01,P<0.05);(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表达降低,(P<0.05,P<0.01);(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6表达降低(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8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IL-8表达降低(P<0.05,P<0.01);(6)空白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TNF-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模型组TNF-α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时间点除低剂量组之外其余治疗组的TNF-α的表达下调(P<0.01,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除低剂量组外IL-10的含量有所升高(P<0.05,P<0.01);(8)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的mRNA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LR4、NF-κB的mRNA表达下降(P<0.01);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9)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C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C有所下降,其中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0)空白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血浆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血浆TXB2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浆TXB2含量下降(P<0.01,P<0.05);(11)空白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血浆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P<0.01);(12)空白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TXB2/6-Keto-PGF1α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TXB2/6-Keto-PGF1α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TXB,/6-Keto-PGF1α比值降低(P<0.01,P<0.05):4.实验结论(1)加味清肠解毒汤具有改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病理学评分,改善一般情况,促进实验大鼠体重恢复的作用;(2)加味清肠解毒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过度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TNBS/乙醇复制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3)加味清肠解毒汤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TLR4、 NF-κB的过度表达继而抑制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有关;(4)加味清肠解毒汤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血浆TXB2水平,上调6-Keto-PGF1α含量,降低TXB2/6-Keto-PGF1α比值,降低血小板过度活化有关。

参考文献:

[1]. 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D]. 崔海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研究[D]. 郭雁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3].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D]. 安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4]. 平溃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双歧杆菌mRNA、IL-8、IL-13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5]. 疏肝健脾方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孟晓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

[6]. 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 李静, 陈卫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17

[7]. 加味连理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以及联合肠涤清的临床研究[D]. 李建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白头翁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瑞芳. 成都医学院. 2018

[9]. 食醋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申凤鸽. 吉林大学. 2016

[10]. 加味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D]. 屈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