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画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承前启后的明代前期版画
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它表现为:
一、作为书籍插图,几乎遍及于各种各样的书籍之中。特别是小说和戏曲,不带图的可说极少,配图的方式和所在位置也多种多样,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二、单幅图像,以年画为代表,大量生产。
三、形成南北几个大生产基地,从而培养出大批人才,名匠叠出并成为家族世代相传的帮派,依托基地,形成工艺流派。
四、著名画家参与绘制画稿,并形成个人风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留名的“版画家”。
五、创造出套印术中最复杂的技术“饾饤版”和“拱花版”,是为中国版画研究制技术的高峰。中国独有,世界驰名。
版画在这一历史时期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归功于:
一、特别在明朝中期以下,生产力有巨大发展。有的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出现。都市中各种工艺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与进步。农林牧副和交通运输等业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
二、文化,特别是都市中的通俗文化,有人称之为“市民文化”,发展很快。各种说唱表演场所分布各地,小说、戏剧作品大量出现并出版。这都刺激了出版业,使之面向这一广大的读者市场。版画成为出版商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一大促销手段。
研究者常把明代版画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来观察,以隆庆、万历之间为界。我们也依照这个区分法来叙述。
明代前期,可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为后期的大发展积蓄力量和打基础的时期。具体表现是:
一、承元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后,逐步恢复,因而版画创作维持元代的老样子,在恢复中求发展。但因元代战乱使大批书籍被毁,版画传流下来的比现存明代版画要少得多,特别是元代的供应大众的售价低廉的粗制滥造的品种存留不多,以之与明代初期所存精粗混杂的作品相比较,就使人产生一种似乎技术退步的感觉。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正可以从明初传流的多种多样的作品来窥测元代版画全貌。可以说,它们之间有“虎贲中郎之似”呢。
二、明初,以朝廷和大官僚的财力组织刻印的书籍,其插图特别精美,显示出那一时期版画刊刻能够达到的高峰水平。
三、残留下来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民间日用产品,却是当时版画普及应用的确实例证。物以稀为贵,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剩下的这点文物资料。
以下举数例以明之:
1.《天竺灵签》:厚黄纸两面印刷,是中国古代印刷史和书史上少见的例子。版画雕刻潦草,人物粗具形象而已。罕见的古代日用品类型版画材料,粗制滥造型的典型文物资料。
2.《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上图下文本。每图一诗,共二十四幅。坊刊本童蒙读物。绘刻粗率。
3.明《永乐北藏》卷首插图:永乐至正统间刊于北京。
4.明《正统道藏》卷首插图:正统年间刊于北京。与"3"在一起构成明初两套大丛书。均内府刊本,版画雕刻精工,道藏本更有后来居上之势,可能是刻工汲取了刻佛藏的经验后精益求精。佛藏五面相连,道藏七面相连。
5.《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两卷,永乐刊本为上图上文本,景泰刊本则为全幅大图本。上卷绘述佛祖释迦牟尼生平,即“佛传”;下卷为佛祖与历代传法祖师史事。大型的连环画,经厂刊本。
6.《便民图纂》插图:日用小百科全书的插图,卷一上部约三分之一刻“竹枝词”,下方刻“耕织图”。共三十一幅。弘治间始刻于苏州,后来翻刻本多种。
7.弘治本《西厢记》插图:著名的京师书坊金台岳氏刊本。上图下文,图占版面约五分之二。内容以单面、双面、多页连式等各种方式表现。兼具连环画形式。
8.《饮膳正要》插图:景泰年间内府刊本。插图大小不等,中有单面大图。
9.单行本《金刚经》卷首图:永乐年间刊本。十面连式,长约四尺(133厘米)。今所见明初版画中的巨制。画面复杂,气象万千,版画界习称之为“鬼子母揭钵图”,实为佛教的“降魔图卷”。此图可代表明初大型版画的最高成就。
10.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插图:1967年上海嘉定宣昶墓出土此种唱本及南戏等十多种。其中十一种完整无缺,每种均刻有成化某年永顺堂刊行字样。永顺堂是北京的书坊。每种均附插图,十一种共附图八十六幅。堪称明初通俗读物插图代表作。
五、中国版画工艺的高峰——套版、饾饤版和拱花版的发明
套版,以及在套版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趋向精密化的饾饤版和拱花版版画,代表着中国古代版画工艺的最高水平。应用这样的工艺制作的版画面世,标志着中国版画发展史上高峰期的到来。
套版,就是首先规划出几块规格完全一致的版面,套几种颜色,就得预备几块版。但各版所刻的内容,可视需要而省略本版不需印出的部分。其中,刻有最主要部分的那一块称为“主版”。也有各版所刻分量差不多,不分主次的,但较少。在印刷时,先主后次。按所印颜色的种数,分为朱墨本(即两色套印本)、三色以至六色本等。多用来印刷带评注的书籍。套版的版画在明代中晚期大量出现。此种套版工艺,被称为“整版套版”。它的最大缺点是,各种色彩的浓淡不容易调和得好,色调层次不容易调出来。
明代晚期的优秀版刻家胡正言(1582-1673),经过长期摸索与实验,创造出饾饤版和拱花版,达到了中国古代版画刻印工艺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饾饤版的出现,使中国的版刻与印刷能随心所欲地调节浓淡色调,不仅在彩绘方面,也能在单色绘画如墨绘、朱绘方面,都达到了和画家手绘同等的效果。实在是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的又一场革命,或者说是质变式飞跃。应该把他看作和毕昇处于同等地位的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发展史上的伟大发明家。
饾饤版的特点是:小块拼凑组合成整版,多次分色分浓淡印刷。印一张画,多的能用到上千块版,少的也得十几块。它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独立的中国版画刻印事业的确立。拱花版则是: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较为坚硬的木版上阴刻成凹形线条,印制时用上好的宣纸覆盖(次纸不行)在版面上面,再在纸上覆盖平整的不脱毛的好毛毡,用木棍压或用木锤轻轻打,使纸面出现凸凹花纹。它是饾饤版工艺的一种能起特殊效果的补充,一般说来,不能脱离饾饤版而独立存在,只可说是附庸而已。但是能创造出这种工艺来,也很了不起。
由于这些工艺的出现,促使“画谱”的印制出版空前繁荣。一般书籍大致是把版画作为配合文字的说明,图画处于从属地位;而画谱则反是,以版画为主。它是一种版画集。画谱是供人们临摹用的,应该达到和真迹即底本差不多的水平。不然,就会像那种“枣木传刻肥失真”的碑帖拓本,贻误临池的子弟。画谱,特别是饾饤版画谱的出版,说明雕版木刻印刷术已经达到能“乱真”的极高水平。
以下分述几种此类图书:
1.《十竹斋书画谱》:彩色饾饤版的早期作品。胡正言与刻工一起,经多年研究摸索,始于万历,经天启直到崇祯年间方毕事。分为“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石谱”等八种。工程浩大,刻印精工。胡氏及刻工并不保密,所以吴发祥能就近采用他们的成果,先刻出《萝轩变古笺谱》来。
2.《十竹斋笺谱》:彩色饾饤版加拱花版的早期作品。胡正言继“书画谱”之后的又一大创造,崇祯十七年(1644)才完成。前有李克恭所作的“叙”,对笺谱的演变和饾饤版、拱花版的创制、印刷等情况都说得比较清楚,是一篇重要的雕版木刻印刷术文献。按,现存最古的此种笺谱是天启六年(1626)金陵吴发祥刊本《萝轩变古笺谱》,其中有两幅拱花版,百余幅彩色版。
3.《程氏墨苑》:徽州是中国以至世界上的制墨业中心之一。为了商业宣传等原因,出现了若干“墨谱”,均刻印精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一部程大约“滋兰堂”彩印本。程氏字君房,安徽制墨名家。此谱由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派著名雕刻工匠黄鏻刊版。万历二十三年(1595)刊行。其中的彩印部分,都是用一块整版,各部分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一次印成。这种着色印制方法,对雕刻与印刷的工艺要求都很高。它是饾饤版的前驱。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中国版画史上必须提到的四幅西方天主教宗教图画,乃是据利玛窦送给程大约的比利时铜版画家布斯(1532-1603)原作摹绘雕刻而成。其精工程度达到了雕版木刻印刷术的最高水平。程氏此书可称饾饤版的不祧之祖。从整版彩印到更能控制分别上色的时间与色彩浓淡的分版,就差那么一步之遥,在于聪明的发明家胡正言等人的进一步深入钻研了。
六、异彩纷呈的明代中晚期版画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版画异彩纷呈的高潮期,其标志是:
一、从刻工和出版者的角度观察,版画雕刻已经形成几个带地方性的大流派和与之相对应的几个大生产基地。
二、出现了许多留名版画史的优秀雕刻工匠。他们往往是父子、师徒相传,形成流派体系。
三、优秀的画家常常为版画创作底本,并从而形成带有自己个人风格的版画流派。
四、配合书籍刊行,作为插图使用的版画十分流行,几乎每种书籍都带有版画。例如,明代盛行的“家谱”中,举凡重要的祖先,几乎都附有影像。小说、戏曲更是无书不图,争奇斗艳。各种以图画为主的图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下面,我们按流派、基地和重要出版物混合编排讲述的方式,大致按生产基地形成的历史顺序,分别叙述。所举例证重点在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戏曲及其他通俗读物版画插图:
建安版画流派系统:建安为今福建建瓯一带地区,宋代以来就是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大生产基地之一,书坊林立。明代嘉靖、万历以下,盛行刻印小说戏曲和通俗读物等书籍。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萃庆堂余氏刊本《大备对宗》,是一部对联联语汇编。十九卷,每卷卷首冠以单面图。图上首刻横披,左右刻一副对联,中为插图。很有供小户人家堂屋正面张挂书画对联作范本之意。此种版面安排也在某些戏曲小说插图中出现,流行于明代中晚期。建本的主要缺点是,多用榕木雕刻,木质软,架不住多次长久印刷。除初印本外,后来的印本越来越模糊,特别是线条越来越粗。
金陵版画:今江苏南京一带地区书坊所出版画,除本地工匠外,徽州工匠在那里长期工作甚至落户的很多。两者流派风格相近。金陵书坊所出插图本小说戏曲多而质量好。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重校古荆钗记》、《重校埋剑记》,均为继志斋陈氏写刻本,均有插图十二幅;《重校义侠记》,文林阁唐氏附音注本;《新刻重订出像附释标注香囊记》,世德堂唐氏写刻本;插图均精美。特别应提到《环翠堂园景图》,万历年间徽商汪廷讷家刻本,钱贡绘图,徽州名匠黄应组雕刻,在南京刊刻印刷。是金陵、徽州两派结合的代表作品。长卷通景,高约24厘米,长约1470厘米,木刻版画中巨制。绘刻精工。
徽州版画: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指明代和清代初期徽州散布在江南的著名工匠雕刻的作品;狭义的,仅指徽州本地的产品。我们在此处取狭义的说法。但应指明,明清两代徽州刻工流寓金陵、苏州、杭州等地者极多,对几百年间中国的雕版木刻印刷术特别是版画工艺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州石刻、墨模雕刻和雕版木刻印刷术在工艺方面互相观摩促进,能工巧匠辈出,经久不衰。可称最大的一个流派。本地代表作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崇祯本刘应祖等雕刻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一百回,每回均有单面精美插图冠首。又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玩虎轩汪光华(徽州著名书商)刊行的有六十幅图的《养正图解》,由名画家丁云鹏制图,名匠黄奇雕刻,系为供皇子启蒙阅读用,绘刻精工的大本连环画。
吴兴版画:自成格局。书坊不多,主要为闵、凌两家族世传。盛行以朱墨套印本印刷,如《艳异编》和《明珠记》,均为闵氏刊本;《琵琶记》和《西厢记五剧》,均为凌氏刊本。《二刻拍案惊奇》,著名作家凌濛初编刊,附单面图。
武林(杭州)版画:明清两代直至太平天国前昌盛不衰。所刊以画谱和地方性山水寺庙地方志等为最优。如万历三十一年(1603)双桂堂所刊《历代名公画谱》,天启间所刊的《天目山志》,两书所附插图均极为精美。
苏州版画:早期受杭州、南京和徽州版画的影响,在工艺与风格上似为附庸。但后来越来越发展壮大,特别是清初,江南战乱之后,各地雕版木刻印刷业衰落,只有苏州方兴未艾。苏州人文昌盛,著名的画家多为版画创作底本,如王之千、王赞、胡念翼等,前后辉映;王文衡虽是苏州画家,吴兴版画底本均出其手。明末清初之际,苏州还创造出一种“月光型”(又称为“月圆型”或“团扇式”)版式,如现在的电影中从单筒望远镜摄到的那样,主题突出。如崇祯年间出版的《一捧雪》传奇(苏州人李玉撰),就是用的此种新版式。传统类型的,如三多斋刊李卓吾评本一百回《忠义水浒传》插图五十幅,可为代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收藏)。
北京版画:明代内府、经厂等官刻本插图多大本精工,书坊本插图流传较少。嘉靖年间出版的《高松画谱》,今知有《菊谱》、《翎毛谱》、《竹谱》三种,是北方画谱中的出色作品。
必须提出的是,明代有三类版画很有特色:
一类是科技图书的插图,残留品种不少。如,《天工开物》、《农书》、《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还有类似当代图解型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三才图会》,地理志类型的《天下名山胜概记》,风俗画大型图集《海内奇观》,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作。
另一类是大型连环画图册,除前面提到的以外,如《出像评林古今列女传》(插图双面连式,上横披左右对联),还有单面插图《古列女传》、《人镜阳秋》、《帝鉴图说》等,均为代表作。
再一类是民间习用的“酒牌”,又称为“叶子”,是一种游戏和赌博用的纸牌。今所见有由名画家供应底本、名匠雕刻者。如《酣酣斋酒牌》,黄应绅刻;《水浒叶子》,陈洪绶画,今所见有君倩、黄肇初等的两次刻;均为此类产品的优秀代表作。
明代版画在雕刻工艺方面创造颇多,除前面随时提到的以外,还可提出“墨版”(又称“黑版”),即直接用木版作底色,印刷效果黑白分明,对比强烈。一般用于图中的某些不大的器物。个别的山水等图像,为追求特殊效果,在图中大面积使用。如《雪舟诗集》中的《雪舟图》,水天一概黑色,衬托出白色大地雪景,颇得王维《雪溪图》笔意。《程氏竹谱》中的“雪竹”二连式图版,天黑竹黑地白,黑多白少,真乃大胆创新之作也。
七、集成守成的清代版画
清代可说是中国古代版画工艺及其产品的守成和集大成时期。举凡明代的工艺,无不继承,但并未能进一步发展;版画生产出品数量巨大,也许是因为时代近的关系,存世者不少。今天在古籍书店里偶尔能碰到的原版版画书籍,差不多都是清代的了。产品良莠不齐,有极精的,也有市面上老百姓日常用的粗货。这是不足怪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自康熙以下的几代有为之主,为了巩固政权和粉饰太平,把能利用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尽可能地都利用上了。版画就是其中之一。大致说来,清代内府刻书极为注意图版,主要在两大类图书内使用:
一大类是有关国计民生、文教卫生的图书,其中有不少科学著作和大型类书等。如,《授时通考》、《授衣广训》、《律历渊源》(特别是其中的《律吕正义》)、《仪象图》(比利时南怀仁绘图)、《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式》、《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排版,木刻版画插图)等书中的插图版画,均极为工致。必须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其中的地图和地方志中的版画插图,举几种为例:
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均木刻设色。
乾隆《皇舆全图》,铜版墨印,103幅,分装二十四册。
乾隆《盛京舆图》,木刻墨印,分裱成可折叠可展开的二十五册图本,能拼成一张大图。
乾隆《皇舆西域图志》,是东起嘉峪关西括当时新疆全境的地方志。中有图考三卷,包括新图二十一幅,历代旧图十二幅。
乾隆《黄河源图》,木刻墨印。
乾隆《皇清职贡图》,绘刻中外三百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男女图像各一,共版画插图六百幅。嘉庆十年(1805)增补四幅。
另一大类是宣扬武功文治的图书,其中大型图录式的专书颇多。简记其中重要的有特色的几种如下:
为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诗》配画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著名画家沈嵛绘图,最优秀的供奉内廷的苏州刻工朱圭、梅裕凤雕刻,武英殿墨色刷印。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乾隆六年(1741)又加上乾隆的御制诗,插图由朱圭据沈嵛原画重刻,更为精细纤巧。
雍正《圆明园四十景诗》配画插图,与上书中之版画风格一致,特点是均无边框版口,装帧用蝴蝶装。内廷画家孙佑、沈源绘图,学习了西方透视画法。乾隆十年(1745)武英殿刊本。
康熙《万寿盛典》、乾隆《南巡盛典》、乾隆《八旬万寿盛典》等典礼图书中的大量版画插图,是记实性质极强的社会风俗画卷。
在懂得利用版画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比明朝的那些昏庸皇帝要聪明百倍。因此,供应内府的画家(包括外国传教士)和雕刻工匠都是全国最优秀的,特别刻工更是如此,极一时之选。
清代内府还编刻了许多“做法”与“则例”,对我们现代人了解和研究那时的制造工艺极有帮助。其中有的附有大量版画插图。如,《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一部活版印刷术的专著,其插图多而清晰。再如,几种《工部则例》中的记载,如刷印匠的各种工价,都是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清代内府刻印的书籍,常用多语种对照,如前述各种地图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图书。用满文、藏文、蒙古文字刊行的也不少,其中多有带版画插图的,如汉文大藏经(《乾隆藏》,又称《龙藏》)和满文、蒙古文的《大藏经》,藏文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其中的各经经首扉画都极为精美。
由于清代前中期统治者重视版画,罗致南方名匠来京,使北京成为当时版画刻印的中心,并形成“殿版版画”的风格流派。更由于供奉内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师的参与,使绘图或多或少带有欧洲透视画量度写真的风格,即所谓参用“西法”。后来还影响到民间年画。乾隆帝还命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画成《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十六大幅,送往法国用铜版雕刻,在中国版画史上是必须记上的一件特殊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创举。
清代前期的民间书坊版画,基本上是明末的延续。但是,戏曲小说中的插图已现衰退之像。表现为:常以人物肖像画作为故事连环画的代用品,因为相对地说,绘刻印都容易些;成品中精品不多;有的干脆取消插图。
但是,名画家绘图,由名匠雕刻的某些图书,还维持高水平。以下分期举例:
明末清初,版画底本著名作家陈洪绶的《九歌图》于康熙三十年(1691)重镌(初刻于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陈氏还在顺治八年(1651)出版了《博古叶子》。萧云从在顺治二年(1645)出版了《离骚图》,顺治五年(1648)又出版了《太平山水图画》。这都是版画史上的不朽之作。
著名作家李渔,于康熙四十年(1701)在南京出版了《芥子园画传》。此书是《十竹斋画谱》之后,用饾饤版彩色套印的又一部大型画谱,后来屡经翻印,在中国绘画界影响巨大。
清代中晚期,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有:
《晚笑堂画传》,名画家上官周绘图,乾隆八年(1743)出版。
《吴郡五百名贤图传赞》插图,道光八年(1828)出版。
《历代古圣贤像传略》插图,道光十年(1830)出版。此二书均为顾沅自编家刻本,姊妹编。
著名画家任熊绘图,蔡照初雕刻的版画集有代表作“三传”:
《于越先贤像传》,《剑侠像传》及“续传”,《高士传图》,出版于咸丰六年至七年(1856-1857)之间。后来有翻印本。任氏还创作有《列仙酒牌》,也是版画史上的名作。
还应该提到的是据著名画家改琦绘本雕刻的《红楼梦图咏》,可称为清代优秀木刻版画中的殿军。有多种翻印本。
清代晚期,石印和铜版印刷等技术相继传入我国,传统的木刻版画迅速衰落。作为一种传统的美术工艺而受到扶持,重新振兴,那是解放后的事了。
八、年画
(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它是中国人欢庆年节特别是新年(春节)时美化环境驱除不祥的版画型印刷品。外国研究者特称之为New-Year picture。
年画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古代在大门上刻绘人物。今所见,如战国曾侯乙墓(湖北随县)和许多汉墓中发现的手执武器的神怪和门卒卫士等图像,南北朝时期在门户上画鸡悬苇索插桃符,唐墓中所见刻药叉神当门等,大致都表现了防御鬼魅和外敌入侵的意图。这都可看作后代“门神年画”的滥觞。
宋代以来,出现了有关年节时出售各种绘画作品的记录。例如,沈括在《补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上令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这是有关版画性质的年画的早期记录。自宋至明,相关的重要文字材料还有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卷六中讲临安(今杭州)春节“换门神”等事的两则:
岁旦在尔,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十二月”条)
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除夜”条)
南宋亡国后,周密作《武林旧事》记临安旧事,卷三中记载:
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采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
明代太监刘若愚作《酌中志》,记北京皇宫中情况,记载有:
[十二月]三十日,岁暮。……门旁置桃符板……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按:即钟馗)等画。
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货郎担”,则百物毕陈。或将“三月韶光”“富春山子陵居”等词曲,选整套者分编题目,画成围屏,按节令安置。……因圣子神孙生于宫阃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所以制此种种作用,无非广识见,博聪明。
但是,这些画可能都是画的。当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年画”这个专门用来概括春节专用版画的词语,首先见于有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序文的《乡言解颐》卷四中的“年画”一条: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
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
这则记录表明,年画已经在民间大大普及生根了。
(二)
年画主要供年节装饰之用,从某种角度看,它还起艺术性壁纸的作用。总的来说,年画有如下的特点与特色:
一、它的基本艺术特色是:内容喜庆欢乐,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形式追求红火、活泼。娱乐性和装饰性是它两大特点。
二、举凡带有吉庆内涵的题材,均广泛收纳采用。如,传统的仕女、花鸟、幼儿游戏、风景名胜等;戏曲小说故事等;年节风俗生活等,都是常见的题材。带有谐音寓意等双关手法,并常以吉祥图案等形式表现的题材,是经常使用的。新闻和新鲜事物总是能在年画中迅速出现,起着和现代的“画报”相似的作用。
三、为适应各地区不同的室内装饰环境的需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样式,各种样式均有其相对固定的表现内容。按今所见的极盛时期清代中期产品大致区分,可以有:
门神(当代习称门画):主要题材有将军(有背景带云彩和不带背景两大类,称为“满云”和“空地仗”)、福神(又称福判)、仙子、娃娃四大类。纸幅有大有小,供不同大小的门使用。后三种常贴在院子内的屋门上,有单张张贴的。
中堂(大的有裱成立轴的):又称“立宫间”、“板屏”。多用整张纸印制,版式在年画中最大。它是供小户人家张挂在堂屋中的。内容多为吉祥赐福的神仙人物,如《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送子》等。俗称“穷人美”。
屏条:常见的有对屏、四扇屏、八扇屏三种。内容多为连环画形式的戏剧小说故事,也有仕女、风景名胜、静物(如花瓶插花)等。
三裁(常谐音写作“三才”):有“横三裁”、“立三裁”之分。指的是把一整张纸裁成三张的形式。前者多横贴在室内墙上;后者又称“窗旁”,顾名思义,是贴在窗牖两旁的。内容涵盖最广,几乎包括了年画中所有的能表现的内涵。购买时视当时室内环境需要选购,如新婚的新房则多张贴娃娃画等。还有一种带明显的花边装饰的“炕围子”,是北方特有的年画。
春牛图:是一种带有历书性质的年画,主要附刻“节气表”,过去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一幅张贴,参照此表安排耕作。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雅俗共赏的玩意儿。
贴在器物上的年画:有贴在米囤、水缸、各种柜上的,多为正方形,称为“斗方”。还有圆形的,叫做“月光”或“圆光”。贴在炕头方洞(放针线篮子、油灯等用)当遮帘的,叫“毛方子”。张挂在房梁上的叫“挂钱”,常为五幅(谐音“五福”)一堂,中间雕出连钱文。供桌前围的叫“桌围子”或“桌裙”,也是一种“穷人美”。
灯画:包括“方灯”和“走马灯”两大类。
神马:又称“纸马”。其中供灶王夫妇的特称“灶马”。灶王一人,称“独坐”,为工商店铺供奉用;夫妇对坐的称“双头”,住户供奉。旧时北方官僚大户还有供奉“三头灶”的。供奉诸天神佛的,称为“全堂”,一般人民所供以玉皇大帝为首,鲁迅《祝福》中结尾所写的除夕后半夜天神们都醉饱在空中蹒跚,就是送的这批神;佛门多供西方极乐世界等;道家则供奉三清为首的全堂。一般在春节供奉后焚烧,只有灶王爷要供奉一年再烧,焚烧神马就是送神。每年烧一回,需要量很大。解放后,以其为迷信用品,禁止销售与流通。
(三)
年画供应的季节性很强,春节前扫房那一段时间是上市之时。古代交通不便,远途运输困难而且可能最终无利可图。各地区风俗爱好不同。因此,逐步形成几个地区性的大生产基地,它们是:
天津杨柳青:大约创始于明朝末年,清乾隆后全盛。光绪以后衰落。主要采用套色木版水印,然后填色。人物的面部和衣饰多采用敷粉沥金来渲染,说明受到明清政府画院画法的影响。
苏州桃花坞: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历明清两代而不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全盛,当时与杨柳青并驾齐驱,成为南北两个中心。主要应用彩色套版印刷,兼用着色。仅用红、黄、绿、蓝、黑五色。南方风景与民俗画为其特色,如《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杭州西湖》,均为其代表作。
山东潍县:以杨家埠所产为代表作。清代中晚期全盛。题材几乎包罗年画中所有的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品种齐全。注重外销,是华东、华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主要供应者。产品粗细兼备。
河南朱仙镇:源于宋代,明末清初极盛,当时有作坊三百多家。门神像多种多样,为其一大特色。套印为主,一般为六版。至多九版为一套。印刷采用一种透明的水色,印出后微显木纹,这是它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大多数人物面部为净白脸,画红眼皮,俗称“红眼圈,烂眼边”。
山西晋南:导源于辽金平水地区发达的雕版木刻印刷术,保持其传统风格。例如,惯用诗词曲词句配画;构图讲究对称;多为整版墨印后上色,所用颜色主要为大红、老绿、普蓝和浓淡不等的墨色。常为中堂、屏条、神马、春联等整套出售。
陕西关中与汉中:明代中期后形成基地,以地方闭塞,长期在本地区内昌盛不衰。风格古朴,色彩浓烈,内容红火酣畅。
四川绵竹:西南地区惟一大生产基地。无套版。整版填彩,最后开脸。有一种特有的“印金”技术,即在敷彩完毕后再用一块相同的特用版套一次边缘金线,只用于高级产品。
广东佛山:郑和下西洋时创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前昌盛不衰。产品行销华南与东南亚。多为门画。色彩以红(大红、桔红)、黄、绿为主,有唐三彩釉色风格。高中低档齐备,高档的工笔细雕精印产品驰誉海内外。过去西方人收藏和鉴赏的多为此种产品。
清朝末年,全国各地区的年画印刷业发展到大小约六十多处。拥有比较大的作坊的地区,还有福建的泉州和漳州,台湾的台南,河北的武强,山东的平度,湖南的邵阳,湖北的汉阳,内蒙古的包头,云南的大理和保山、丽江、南涧等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年画,具有其本民族特有的风采,又带有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新春气息。
作为中国古代版画中的一个品种,年画因其独立成幅,而不须像一般的版画那样附庸于书籍,所以更应该看作正规的版画。当然,这是指其中应用雕版木刻印刷术(包括套印)制作的年画而言。这样的年画,是中国版画中的正规军。某些书籍插图,所占篇幅不多(如家谱中的影像),小打小闹,那才是游击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