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江油,621700)
目的:探讨急诊流程优化对胸痛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急诊科收治的胸痛患者,并以流程优化时间点作为界点分为传统模式组和流程优化组。传统模式组有 58 患者,接受分诊-挂号-就诊模式为对照组。流程优化组有 68 例患者,采用分诊-就诊-挂号模式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效果。结果:实验组确诊高危胸痛时间对照组。实验组进出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结论:急诊科流程优化可缩短高危胸痛的诊断及救治时间,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缩短球囊扩张各环节时间,从而挽救心肌缺血患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130-01
胸痛是指位于胸前区的不适感,包括耳垂以下,肚脐以上的疼痛,疼痛性质包括针刺样、闷痛、灼烧样痛等。从急诊处置和临床实用角度来讲,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痛两大类。高危胸痛的早期评估与识别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1]。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急诊流程的优化,我科对筛查高危胸痛患者以及对其救治在时间上赢得了对疾病对抗的筹码,并且大大提高了
患者的生存率[2]。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 2018 年 1 月至今急诊收治的胸痛患者 116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流程优化时间点作为界点分为传统模式组和流程优化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模式组采用患者分诊-挂号-就诊模式。患者排队挂号、就诊。
1.2.2 流程优化组采用新的就诊模式。 患者就诊时,通过快速的查看患者生命体征,简要临床病史,若症状符合胸痛概念,需给予胸痛标识,一路开放绿色通道,
10 分钟内完成床旁心电图检查,由急诊医师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是否需要立马处置。无须挂号就诊,立即进入胸痛救治流程,氧合低于 90%给予吸氧,并经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建立左侧静脉通路。20 分钟内完善患者的心肌三联或五联,同时,及时做凝血常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确诊后立即对症处置。若需行介入,由专人护士携除颤仪及抢救设备送入,与介入护士交接病情、目前用药情况。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从急诊确诊时间高危平均时间 T1,急诊行决定介入治疗平均时间 T2,急诊就诊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T3)。每月底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处 理 ,采用 T 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上述评价指标。
2 结果
绿色通道组患者从急诊就诊到确诊 、介入治疗和球囊扩张时的时间均低于传统模式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3 讨论
我国的急诊就诊胸痛患者中,原因纷繁复杂,能快速识别诊断出高危胸痛对于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意义非凡。高危胸痛包括心肌梗死,心包填塞、肺栓塞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早期病死率极高[3]。医院分诊流程的优化提高这类病种的诊断率及抢救效果。传统的接诊流程耗时长,没有明确的处置目标,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时间给予患者救治。自胸痛中心初创以来,在全员对胸痛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不再秉承传统的挂号就诊。而是遵从但凡耳垂以下,肚脐以上的疼痛,胸闷的患者,由分诊护士首先接待,通过 ABBCS 的问诊方针,同时询问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后由轮椅护送患者完善心电图以及心肌标记物相关检查,一切按照先检查后缴费的绿色通道执行,最大限度的筛查出高危胸痛并使其得到及时治疗。新流程的执行符合胸痛中心的建设理念,不仅能够使患者的整个就医流程更规范化,使医护工作标准化,各个流程环环相扣,尽可能的在最短时间内让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尽可能最优程度的保证了他们的安全,提高了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共识专家组.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27-632.
[2]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6):13-15.
[3] 易 绍 东 , 向 定 成 . 胸 痛 中 心 的 建 设 理 念 与 目 标 [J].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志,2014,42(8):639-640.
论文作者:郭玉君 张建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胸痛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流程论文; 时间论文; 模式论文; 传统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