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奥秘”文物展看中国古人的观念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奥秘论文,古人论文,观念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可以说,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王国里,到处都遗存着令人惊叹的奇迹,同时这些古老的文明和创造,又无一不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和艺术。特别是秦汉以前的文化艺术品,较多地保留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巫术寓意、神秘的宗教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对我们了解、探索和研究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国家文物交流中心组办的“中国古代的奥秘”文物展,(注:“中国古代的奥秘”文物展从1995年6月1日起,分别在德国埃森小山别墅博物馆、慕尼黑艺术馆、瑞士苏黎世艺术之家、伦敦大英博物馆、丹麦路易斯安娜博物馆四国五地展出,1997年5月25日结束, 先后历时两年时间。此次展览在欧洲反响很大,非常成功)首次以其新颖的构思和丰富的文物珍品,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与神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其中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陶盆、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玉琮、三星堆的商代大型青铜立像、铜头像、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等,均以其神秘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并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本文拟结合该展览中的这些珍贵文物展品,去透视一下中国古人的观念意识。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文化现象,也是最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它象征着一种社会制度及有关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因此,在远古文化中残存于世最多、与现代文化联系也最多的就是图腾。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图腾的线索也很多,如《列子》、《淮南子·地形训》、《诗经·商颂》等,分别记载了夏后氏“人面蛇身”,以龙为图腾,“玄鸟生商”是以鸟为图腾等。同时,也正由于图腾是氏族时代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象征,所以它在经济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有所反映。氏族成员为了表现对图腾的崇拜,祈求保护,经常利用各种工艺手段去绘制雕刻自己的图腾,或塑其神像以供礼拜,或把图腾作为建筑装饰以卫家等等。如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图一)、蛙纹,中国早期文化中的龙(照1)、虎、鸟等, 不少学者都认为是图腾形象。时至今日,以虎为图腾的白族人民,仍然习惯在房脊上安装陶制的虎像,在家具器皿上也多雕出虎图纹,以求吉利。
一般来讲,图腾形象应是史前氏族的标志和族徽,但在古代文物中,我们还常见到一些较小的动物雕塑或怪异的造型,甚至有的还有穿孔。显然它们不是固定供在某处的偶像,而是佩戴在身上的图腾灵物,或曰图腾护身符。尽管有一些动物作品,目前还难以确定为图腾,但是不排除其宗教性质。如坠饰中的虎、熊、鹰等,均为猛兽、猛禽,也是原始人普遍信仰的动物神。佩戴这些动物雕塑作品,如同原始人佩戴兽牙、兽角一样,也是作为勇敢、有力的象征,具有辟邪的功能。当然,除辟邪外,这些饰物也应有一种祈求狩猎和家畜饲养业丰收的巫术作用。因为原始先民在生产技术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花那么大的精力来绘制雕刻这些图像,绝不会仅为装饰,而应是基于一种对自然物的崇拜和祈求保护的心理。
二、祖先崇拜
以宗教信仰来说,图腾崇拜起源于母权制氏族社会。当人类的发展从母权制进入到父权制社会时,维系着氏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关系彻底地发生了变化,图腾标志及与之相关联的崇拜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所以图腾崇拜也随着母权制的衰亡而退居于次要地位,甚至逐渐消失,代之而兴的是祖先崇拜的崛起。
在中国商周时期,祖先神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已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第一要务,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很多反映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同时商周人还企图通过各种各样的名目来祭祀崇拜物和祖先,认为通过这些不断进行的祭祀活动就可以使自己的国家昌盛强大,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在田猎中获得较多的猎物,在农业生产上求得风调雨顺而使农作物得到丰收,在生活中祈求无病无灾、子孙繁盛等等。总之是祈求崇拜与祭祀的对象施于自身以福佑与保护,消除各种祸患,以求得平安吉祥。因为,商周人深信在天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能主宰人间的一切,并认为先公先王及各代祖先,可以上宾于天,随侍于帝之左右,而人王可以通过历代祖先把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转达于帝,所以,对各代祖先的祭祀活动最多也最隆重。
根据考古学层位关系的研究以及埋葬形式和随葬物多少的现象,唐复年先生最近提出,良渚文化的原始崇教信仰已由纯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思想观念发展,甚至达到了相当程度。(注:唐复年:《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纹饰和有关诸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3期)因此,良渚文化玉上的兽面纹,应是祖先神的形象(图二)。同时这个兽复合体的形象,似乎应和商代甲骨卜辞中显示的一位商王远祖的名字写作鸟形一样,是自然崇拜转向祖先崇拜的产物。由于在古人的心目中,大约是把鸟类看作是传达神的意志的信使,于是祖先神像就成了综合动物形象的人与神的复合体了。此外,商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鸟连体、人龙合一的玉器作品,同样也决不会是单一的个体,而应是一种神灵的象征,反映了商周人对神灵、祖先的崇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图腾崇拜的远古遗风(照2)。
另外,根据民族学资料分析,远古神像,无论是地母、女神,还是祖先神,均个体较大,形象庄严,有固定供奉的地方。如辽西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的各种女神像,均出土在神坛遗址。其个体较大,制作精致。还有三星堆出土的立形铜人(图三)、铜头像(图四、照3),庄严威武,神态不凡,也应是宗庙中的祖先神像。此后,逐渐规范统一的中国人类祖始神伏羲女娲像,也多是形体较大而且工艺细致的精美之作。然而在出土文物中,我们还常发现一些形体较小的人面或人头像,有些还有穿孔,可见它们不是固定供在神坛上的祖先偶像,而是佩挂在身上辟邪的祖先灵物,另外则是一种巫术手段。
巫术是幻想以特定的言行去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以达到某种目的。具体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模拟巫术。它是根据相似律产生的,即相同的事物影响相同的事物。如为了报复敌人,往往捏泥人以象征敌人,埋于路土下,任人踩踏,相信敌人就会死去。有人生病了,由巫觋做个泥人或稻草人象征病人,将其丢到野外或坟地,便认为病就被“替身”带走了,患者就能康复。这种巫术手段在中国流行时间很长,影响也比较大。另一种是为辟邪巫术制作的。如史前乃至商周时期出土的一些人头及人形器物,它们均有穿孔,无疑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辟邪灵物,同时也可能是祖先或民族英雄的象征,对佩戴者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还有一种则是其它巫术活动的媒介。如江西大洋州商墓、陕西沣西的西周墓中出土的玉人面及类似的作品,其下端皆有榫,可能是插嵌或固定在某处的祖先神像(图五)。这些作品均应是当时宗教活动的一种产物,人们幻想着通过对这些神像的祭祀或某种巫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三、生殖崇拜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物质生产的正常进行,还要进行另一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繁衍。这也是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因为人类的发展需要生存空间的扩大,同时古人又往往因毒蛇猛兽的袭击和洪水瘟疫及战争的侵害,生命经常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迫使人类对于自身的繁衍予以特别的重视。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在所有的宗教中,最深刻、最使人敬畏的属性是生育和生殖的能力。中国早在史前社会的艺术品中,就发现了有关生殖崇拜的内容。商代妇好墓中曾出土过一件男女两性同体形象,有些学者称其为两性同体崇拜,其实这是一种男女交合巫术。人们崇拜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生育。此外,考古资料中还常常出土有陶祖、铜祖(男性生殖器)等。在民俗和民族学的资料中,也常见一些裸体的男女、夸张的生殖器及鱼、蛇图像等。如四川省出土的汉画像石“桑乐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反映了古人在美丽的郊外男女交合的情景(照4),隐寓了人类及物业的繁荣和丰收。至于鱼、蛇等图纹,在古代也有多产、交媾等象征意义。就是在今天,中国的艺术作品和生活习俗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生殖崇拜的内容。如四川古蔺县马蹄乡三道坎村,在当地河对岸有两座山,各有一石,一为男石,一为女石。当时居民求子时必拜男石,求女时必祭女石。汉族人举行婚礼仪式时,则必在洞房内贴上骑坐在鱼背上或扛着莲花的胖娃娃的绘画或剪纸,寓意早生贵子、连生贵子。苗族还有一种供新婚夫妇使用的蜡染床单,中央为一面铜鼓,周围有四组对鸟,在各组对鸟之间又各有一对蛇抱一个葫芦,在对鸟和蛇之间又各飞翔一只蝴蝶。据该族巫觋解释,蝴蝶表示图腾,对鸟、对蛇象征多产、交媾,葫芦也代表多产,兼有孕育性质。他们认为新婚夫妇睡在这张床单上,能够得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象葫芦、鸟和蛇一样能生殖后代,使家庭人口兴旺。可见中国人对于生殖崇拜的重视及影响之深远。
四、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实际上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它与崇拜者之间应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家知道,对于死去的人,后人所采用的葬法,反映出人们对崇拜内容在认识上的变化。人类活动的早期,没有产生鬼魂崇拜时,对死去的人本无所谓葬与不葬。鬼魂观念产生以后,人们就根据鬼魂与尸体的关系的种种想法,以及关于鬼魂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处理尸体,于是就产生了各种葬法和丧葬仪式。人们在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下,认为人虽死去,但灵魂仍单独存在,同活着的人一样地生活着,所以必须把尸体处理妥当,使死去的人的鬼魂感觉安适。幻想人死后能够继续生前的享乐,并希望得到安全和保护。
从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得知,良渚文化的玉敛葬、西周时期的玉覆面以及汉代完整配套的玉衣、玉塞等,均是古人鬼魂崇拜的产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唯中国才有的、独特的丧葬习俗。因为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神奇的宝物,其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奇妙的特殊功能。中国古人认为,用玉敛尸可以使尸体不朽,并相信玉器可以祛除恶魔的干扰。所以古代的王侯贵族死后,不但随葬了大量的生前生活用品,而且还专门制作了相当数量的葬玉(图六)。特别是中国汉代葬玉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说是中国贵族长达2000多年的用玉敛葬习俗最辉煌的时期。它继承了早期用玉环身、玉覆面等形式,最终完成了葬玉的完整配套和组合,使古代中国人的用玉敛葬观念和鬼魂崇拜达到了极至。其中汉代出土的葬玉主要有:
1、玉衣:形式与人体结构相同,皆用玉片和金丝(或铜丝、 银丝等)连缀而成,主要用于防止尸体不朽。
2、玉塞:又称九窍塞,分别由眼盖、耳塞、口塞、肛门塞、 生殖器盖等九件玉器组成,目的是为了防止精气由体内逸出。
3、玉琀:死者口中含的玉石。早期形状不定,有片、珠、 饼形等,汉代则多用玉蝉,象征再生,以求精神不死或企望生命的复活。
4、玉握: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表示手中有物,并且非常富有,希望死后的生活同生前一样财源旺盛,圆满美好。
五、神怪崇拜
在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视作神灵,并相信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同时人们还认为这些灵魂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于是便想象和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非自然界所实有的神怪形象,随后又使这些神怪逐渐演化为人类精神领域的崇拜对象。可以说,无论什么神,都是人类通过主观想象塑造而成的。为了使其更加神化,人们往往又把某些不同动物的特征综合在一起,甚至还把人和动物综合成“人首蛇身”、“虎首人身”、“人头长角”、“人体生翅”之类的怪物,似乎不这样,神就显示不出它的超自然的特性。
由实物资料可知,这些奇异的神怪形象,在远古时期可能是某一氏族的图腾,或某一种有神性的动物。但后来通过人们不断的加工、改造和升华,于是就变成了更加威武凶猛、无所不能且又四不象的神灵了。如战国楚墓中常见的木雕怪兽(又称镇墓兽),其形象为兽首,长舌,头上插两支高大的鹿角。同时所有的怪兽都被固定在方形座上,在墓中一般都放在头箱里面,而且每墓只放一件。可见这种怪兽在墓中非同一般的殉葬品,应是受到人们特别尊崇的神灵偶像(图七)。
此外,湖北的战国墓中还常见有木制加漆绘的飞鸟,飞鸟的背上也插有两支鹿角(图八)。而且墓中的鸟也放在头箱内,基本上每墓一只,也正是放长舌怪兽的固定位置。看来,带鹿角的鸟和带鹿角的怪兽在墓中的位置相似,或能起到同等的迷信作用。这种鸟也有用铜铸的,如湖北曾侯乙墓所出者。
吴荣曾先生认为,楚国墓中发现的这些神怪,无论是铜鸟、木鸟还是怪兽,都有鹿角作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时怪兽的双目和凤鸟的眼睛很相像,怪兽的前肢又是鸟爪,身上有彩绘的鳞纹,凤鸟身上也绘有这种鳞纹以示羽毛。凡此种种,似乎说明怪兽是由鸟异化而成,或是两者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神物。它应与楚国人尚鸟的习俗有关,在墓中可谓是一种神灵的代表,对坟墓或死者应该起到某种佑护的作用。(注:吴荣曾:《战国、汉代的“操蛇神怪”及有关神话迷信的变异》,《文物》1989年10期)另外,商周时长有兽足的怪鸟,汉代生有飞翼的天鹿、天马、 辟邪(照5)等,都是中国人由于神怪崇拜而产生的特殊的艺术形象。对于这些神怪,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它的形象、神态,探究它的起源和演变,但有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创造的神怪形象的重视和崇敬习俗。同时也说明了,这类神怪形象必定具有某种神秘的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并不仅仅是一味的临摹、单纯的写实,而是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注入了神的韵律,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无论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还是鬼魂崇拜、神怪崇拜等,它们均以一种绚丽的色彩,勾画出了中国人那种浪漫的情调、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创作才能。当然,在古老神奇的中国艺术中,除了具有神性的宗教色彩题材之外,还有大量的反映当时人间生活的造型和画面,如汉代说唱俑、女舞俑、陶楼等。这些作品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真实地再现了古人的生活风貌和文化习俗,它与神幻世界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观念意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