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_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_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及宏观经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员国论文,经济合作论文,组织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为我想信我们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相信我们能够摆脱危机,只要我们善于抉择——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只要那些在世界上掌权的人善于抉择。”

JM·凯恩斯

引言:

直到60年代末仍盛极一时的经济增长理论曾经得出若干项简明有力的结论,后来让人们日常对经济调节的关切给掩盖了,看来也被当今的决策人和他们的顾问所忘记。其中第一个结论或教训是使消费趋于最大的增长才是最佳的增长诚然,此处所讲的消费不单指此时此地的消费,而毋宁说主要指的一种总的趋势。再者,某一国家经济的最优增长率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的增长率,即经济活动人口的增长率及其劳动生产率所决定。如果道理是这样,那就很难设想欧洲何以必须先要经历80年代初以来那一段漫长的紧缩政府开支和高失业率的时期,才能步入未来的繁荣。

自80年代初期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前30年相比甚为缓慢。鉴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各成员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探讨它们应当对这种情况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各工业国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旨在应付当前经济形势的波动,它们对世界经济增长有强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它们主要特征的和理论基础加以分析。

近来各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及其对经济活动的明显效应足以证明——如果需要证明的话——大国当局在经济上的回旋余地并非微不足道,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尽管某些理论发展对此另有所见。最近几个月以来的发展趋势似乎证明了下列观点:这些政府的所作所为对观察到的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8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政府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欧洲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分岐明显。

美国的特点是经济上出现了相当突出的周期性波动,政府对其实行干预,另一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面对类似情况,仍然按照正统教条行事,袖手旁观。于是,尽管近年来的国际气氛有显著改善,失业率仍然很高。

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现状同以前相比,表面看来仅有一些小变动。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对过去25年的状况加以分析,有两点显得突出:日本和美国在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有很强的连续性;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欧洲在这方面却发生了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剧烈的。先说日本,70年代发生的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毫无疑问使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虽然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很快得到控制,此后经济活动的模式以及随后执行的政策似乎同过去很少有差别。再说美国,尽管美国经济日益开放,并且引进了新颖的浮动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活动仍有周期性波动。政府随机应变,用经济政策进行干预,这就是25年来美国经济的特点。只有欧洲似乎放弃了前几十年所奉行的在两个目标上,即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失业上,保持某种平衡的政策。

不仅把与通货膨胀作斗争当作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而且从政府的言行和实际情况来看,促进就业已不复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课题。于是抑制通货膨胀有效则归功于政府,而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则被当作是一种限制或一种生活事实,经济政策对之是无能为力的。就好象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两种失衡彼此毫无关系一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欧洲是否或多或少自觉地为争取抑制过高通货膨胀率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取得的一时成效,而甘愿付出经济增长和就业前景一齐持久恶化的代价呢?我们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历史的探讨来解决这个问题。

196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光辉”岁月,直到1972年。

所有的国家都把60年代看作是普通繁荣的时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60年代经济增加率到处都比较好——尽管在这一期间也有微小的经济波动,在后期还出现了某些紧张。这种成绩不能再归功于战后复兴重建或殖民战争,也许美国的情况在某处程度上属于例外。所有大国经济的增长率都很高,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而失业率极低, 即使传统上失业率较高的美国,1965年以后的失业率也下降到4%以下。

各国之间在增长率和提供新就业机会的数量两方面的差异还是看得出来的。有两个国家——理所当然有日本,再加上法国——经济增长率高于其它国家,再者,在日本和美国民用部门的就业人数增长比较突出,法国也呈现稳步增长,但是,另外三个欧洲国家(指西德、英国、意大利)增长极微甚至没有增长。这三国平均通货膨胀率高于其它的国家;这一事实在欧洲表现为名义汇率难以维持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结果到60年代末,各国不得不对外汇比价进行重大调整,法国法郎贬值11.1%,而西德马克于1969年升值9.3%。

1974—1979:波动的岁月

60年代普通繁荣的结束并不以某一确切日期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标志。毫不疑问,从60年代末开始,紧张的迹象就在逐渐显露,而真正的断裂则在70年初,以大体上两年陆续发生的事件为标志。首先是1971年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接着更普遍的币值波动。然后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成员国经济过热,产生了虽然分散但却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紧张局势。最后,1973—1974年的石油价格冲击标志着现在人们通称为“危机”的开始。

虽然油价冲击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方式大体相仿,但效应各有不同。通货膨胀高峰随之而来,但并非同时到来,程度也各不相同:影响极为突出的——年通货膨胀率超过20%——有英国、意大利和日本;不很突出的——年率介于10—15%——有法国和美国;较小的——约6 %——有联邦德国。同样,以后几年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变化速度出入很大:在日本是猛然下降,在联邦德国、美国和英国下降也相当突出,而法国和意大利增长率的下降就不特别突出,而且来得迟。

同一时期失业率到处上升,虽然各国情况不一。1974—1975年间就业人数下降明显的仅有联邦德国和美国,这两国的失业率迅速上升,然后趋于平缓甚至下降。其它国家的失业情况这几年几乎不断恶化,尽管就业的绝对数相当高。

普遍实行浮动汇率的做法——“欧洲通货蛇形浮动”仅仅是极其局部的例外——使各国经济情况在名目上和实际上虽然出入很大,但仍未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过分紧张。然而从1977—1978年起,新的趋势似乎开始出现:几乎到处通货彭胀率均下降到比较适度的水平;经济增长恢复,并具有相当活力;失业普遍明显下降,唯意大利和法国例外,特别是法国的失业率仍然不断上升。

1980年以来:两个世界

这个最后阶段的经济发展人们记忆犹新,须简单回顾。第二次油价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第一次冲击的影响差不多,虽然各国的通货膨胀的顶峰不象第一次那样陡峻。然而此后各国却长期进行了反通货膨胀的努力。英美两国通货膨胀率速度下降,倾向升值;其它国家下降较慢,而下降幅度差不多。从这个时期起,欧洲与欧洲以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真的分道扬镳了。

早在1983年,美国的增长率的确已经有很可观的回升。生产性投资有令人瞩目的增长,前一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这个时期明显再度回升,有一两年其增长率可与欧洲相比。同时,由于总的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尽管经济活动人口增长可观,失业人数还是迅速下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也很可观,其增长率虽然低于前几十年,仍是以使失业人数稳定在适度水平。欧洲的情况正相反,经济复苏一般很有限,投资支出的微弱增长特别令人担心,虽然劳动生产率一般提高较快,而失业率却只是在1978年10月股市暴跌以后才开始略有下降。同时各国都采取明显的鼓励经济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使经济活动一般有持续的发展势头。

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

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主要限于反映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事后资料,对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近15年来才加上汇率政策,某些国家还有收入政策——实际的运用方式,很难加以归纳估计。本文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国家在此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发展变化作详尽回顾。

译自 美国《国际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收稿日期:1995-11-06

标签:;  ;  ;  ;  ;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