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评价的高校优秀辅导员标准研究_高校辅导员论文

基于多源评价的高校优秀辅导员标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辅导员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优秀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5)02-0071-06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优秀辅导员队伍的建立从根本上关系到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这支队伍不但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之师”,更应成为他们的“心灵之师”。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以扎根研究的方法初步确立了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七大结构,引起广大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的强烈反响和争鸣,其中争鸣最激烈的是:扎根研究虽然方法科学,但是七大结构的获取主要基于辅导员自身以及负责辅导员招聘的学工干部,没有来自辅导员主要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声音”,也没有来自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声音”等。为此,我们继续以扎根研究方法,辅之以问卷调研对优秀辅导员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验证。

      一、研究流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项目的搜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两组的主试为经过研究者培训的12名辅导员。第一组:以浙江工商大学等4所高校为样本,随机抽取100名在校生、100名毕业生、40名学生家长、40名专业教师、20名部门管理者,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二组:随机抽取5名省级优秀辅导员、5名省级优秀教师、社会人士20名(用人单位、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各4名)、有国外文化背景者15名(留学生、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各5名)、转岗2年以上辅导员5名,进行质性访谈,最终回收有效访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00%。

      以优秀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条件的单向问卷,辅之质性访谈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写出优秀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条件。研究者参考质性研究中编码者信度方法规束,[1]依据以下规则对所有参与分析的关于优秀辅导员特征的有效词语或句子进行合并与简化,具体包括:完全同义者合并,同时删除有歧义的;意义相同或近似的,依据权重原则进行“大并小”,即量多者收录量少者;分开表述的、传统的、习惯性的用语直接合并,同时删除含义太过综合化的;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信息的表述以所传达的信息点为独立单位分别列类。

      第二阶段: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项目的聚类。邀请4名教育学博士、4名思政辅导员对所有搜集的优秀辅导员特征进行归类,将每1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与1名辅导员分为一组,互相协商后,对照课题组初期研究所获得的七大评价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一特征归属于所在结构的重要度进行判断,不能协商一致的单独成组。

      第三阶段: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多主体认同度研究。结合初期研究中的部分项目,添加本研究的最新发现编制成《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问卷》,要求被试对这些句子所描述的关于优秀辅导员基本特征的认同度进行评分,采取5点计分,1到5分别表示从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的程度水平。在这里,将认同度视同为该特征对于优秀辅导员的重要度,认同度越高表明该特征对于优秀辅导员的重要度越大。

      为了保证和测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采取了多源评价,即采取多评价者评估与实证的方式,使评价者尽量全面地包括与评价对象密切接触或相关的人员。本研究中将与辅导员相关的多源评价者界定为:辅导员自身、学工干部、学生(含在校生、毕业2年以上的学生)等。

      

      二、研究结果

      1.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结构

      对332名与辅导员密切相关的多源评价者进行问卷调研和质性访谈,邀请4名教育学博士、4名思政辅导员对所搜集到的关于优秀辅导员特征的项目进行归类,结果发现:82.00%的项目全部并入七大结构,剩下的项目则被研究者聚类为三大新的结构,即国际视野、心理素质、个性魅力,并类相关系数都在0.76-0.81之间,表明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十大结构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新发现的三大结构在3731名多源评价者中的认同度均高于多源评价的均值,三者在所有评价标准中的重要度分别位居第9、3、6;所有评价者认为优秀辅导员最重要的特征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责任感、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善导能力、民主平等。详见表1。

      2.多源评价者心目中的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重要度研究

      不同的评价群体各有其认知偏好,其心目中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辅导员自身最看重的是责任感、民主平等、善导能力、理想信念等,而对个性魅力、国际视野的认同度偏低,都在均值以下;学工干部认为优秀辅导员最重要的标准是理想信念、责任感、组织协调、善导能力、民主平等,但对国际视野、心理素质、个性魅力等的认同度偏低。在校大学生心目中一个优秀辅导员最优秀的特征是个性魅力、责任感、国际视野、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且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度都在均值以上;学生家长最看重的是优秀辅导员的责任感、心理素质、国际视野、个性魅力、创新精神等。但是,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对辅导员、学工干部认为最重要的理想信念、组织协调、善导能力等认同度不高,处于十大结构的最后,呈现显著的认知差异。专业教师与高校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是与辅导员联系密切的群体,前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具备的特征是知识结构、责任感、国际视野、善导能力等,后者则认为最应具备的应当是责任感、善导能力、理想信念、组织协调等。同时,专业教师对优秀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组织协调,部门管理者对优秀辅导员的国际视野、个性魅力、创新精神认同度最低。详见表2。

      3.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心目中的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重要度研究

      研究者随机抽取30名省级优秀辅导员、20名省级优秀教师进行了优秀辅导员的评价标准的检验。数据分析发现,优秀辅导员最看重的评价标准是责任感、知识结构、善导能力、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但对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个性魅力、组织协调、国际视野等认同度偏低。优秀教师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具备的特征是民主平等、责任感、知识结构、善导能力、创新精神,但对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国际视野、理想信念、个性魅力、组织协调等认同度偏低,且重要度评价都低于均值。详见表3。

      

      4.社会对优秀辅导员的评价标准的认同与期待

      

      研究者选取对大学较为了解、相关联系较大的用人单位、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为社会的取样样本,调查他们对高校优秀辅导员特征的认同或者期待。数据分析发现,社会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具备的特征是组织协调、责任感、知识结构、民主平等、善导能力;此外,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尤其将个性魅力、心理素质视为最应具备的特征。详见表4。

      5.有国外文化背景者对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重要度研究

      当今大学是开放的大学,是国内外文化碰撞之地,为检验优秀辅导员的特征在有国外文化背景者心目中的重要度,研究者选取了留学生、外籍教师、海归教师为样本。结果发现:长期受国外文化熏陶的留学生与外籍教师共同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具备的特征是个性魅力、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民主平等;留学生、外籍教师、海归教师一致认为国际视野、民主平等应当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最重要特征。详见表5。

      

      

      6.毕业生、转岗辅导员对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重要度研究

      一名辅导员优秀与否,有时候毕业几年后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同样,离开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对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条件的看法也更能说明其对辅导员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毕业2年以上的学生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具备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责任感、心理素质,相对来说,他们对辅导员的理想信念、组织协调、个性魅力、国际视野、善导能力认同度偏低,对其重要度的评价都在均值以下。转岗2年以上的辅导员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最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责任感、善导能力、国际视野,同时对个性魅力、理想信念、民主平等、组织协调、创新精神的认同度偏低,对其重要度的评价都在均值以下。详见表6。

      三、分析与讨论

      优秀辅导员的培育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最佳选择,但同时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优秀辅导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没有这一标准的确立,就很难确立优秀辅导员培育的目标和愿景,也难以建立一套科学的优秀辅导员的选聘、考核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多源性的评价主体出发,以扎根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来全面探索并确立优秀辅导员的评价标准,并对各标准在每一评价主体上的重要度进行检验。

      1.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

      我们前期的研究仅以辅导员自身、学工干部为样本,探索并确立了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七大结构,引起广大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的强烈反响和争鸣,但对我们的评价主体的取样代表性提出了疑问。为此,我们在扎根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源评价法进行优秀辅导员标准的探索和检验。这种多测度的评价,避免了单独评价的主观性,更能帮助个体调整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行为,促进被评价者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行为表现。[2]

      本次研究选取的多源评价主体包括了辅导员自身、学工干部、学生(包括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专业教师、部门管理者、社会群体(用人单位、公务员等)、毕业2年以上学生、转岗2年以上辅导员、省级优秀辅导员与优秀教师以及有海外文化背景或体验的外籍留学生、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充分保障了原始项目搜集的全面性、代表性。同时,所获得的初始项目由4名教育学博士、4名思政辅导员进行聚类,聚类的相关系数都在0.76-0.81之间,表明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十大结构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2.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时代性

      本次扎根研究新发现了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3个评价结构,即:国际视野、心理素质、个性魅力。其中,国际视野包含的是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了解和包容外来文化的能力、开放的育人理念等内在要求;心理素质则是要求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应具备专注、耐心、乐观、宽容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个性魅力看似普通,实则包含着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亲和力、激情、威望等高要求和期待。

      新发现的国际视野、心理素质、个性魅力等都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大学生成长对辅导员这一特殊职业的时代性要求,不再仅仅要求辅导员完成高校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而是要将新时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魅力融入日常教育中去,培养富有个性的、生动发展的“人”。

      3.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专业化诉求

      研究发现,知识结构在3731名多源评价者中的总体认同度排序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责任感;在专业教师、省级优秀辅导员、省级优秀教师、海归教师、毕业生、转岗辅导员、用人单位、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等具体评价者心目中的重要度排序也都在前三位。由此可见,知识结构这一评价结构要求的是优秀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扎实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调查研究的知识和能力等,即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专业化的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方面的专家,能够把握该领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娴熟的工作技能。[3]优秀的辅导员是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但相关研究则发现,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专业的仅占3.8%,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仅占9.6%,两者相加只占13.4%;而具有理工类、农林医类、地质、石油化工类学科专业背景的占到32.9%,其他普通文科类学科专业更是占到53.7%,共计高达86.6%;[4]这说明知识结构的缺乏和不合理成为制约辅导员专业化成长与提升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优秀辅导员的培育和发展。

      4.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师生差异

      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辅导员自身最看重的是责任感、民主平等、善导能力、理想信念等,个性魅力、国际视野的认同度偏低,都在均值以下。学工干部认为优秀辅导员最重要的标准是理想信念、责任感、组织协调、善导能力、民主平等,但对国际视野、心理素质、个性魅力等的认同度同样偏低。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的在校大学生心目中一个优秀的辅导员最优秀的特征却是个性魅力、责任感、国际视野、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对于辅导员、学工干部认为最重要的理想信念、组织协调、善导能力等认同度则不高,处于十大结构的最后,呈现显著的认知差异。

      对于优秀辅导员标准的认知差异要求辅导员自身、相关的学工干部都要深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是否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脱节了?教师费尽心力给予学生的,却恰恰不是学生最需要的。优秀的辅导员必须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炼真正属于自身工作领域的理论,因为只有用科学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从事的教育活动才是真正受学生欢迎和满意的教育。

      5.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的整合

      数据分析发现,辅导员自身、学工干部、学生(包括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专业教师、部门管理者、社会群体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优秀辅导员的评价标准存在不同的认知偏好,这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对优秀辅导员的判断和认同。

      尽管各个群体对十大评价结构有不同的认知和偏好,但总体上各个评价主体还是认为这些结构就是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应当具备的优秀特征,这既是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知,更是对辅导员的期待。客观地说,辅导员要不断在十大方面追求专业化,达到优秀的标准,难度太大。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合理地对十大评价标准进行加权和整合,从而建立可行的、可以逐步预期实现的评价体系。现实情况下,辅导员只要在某几个结构上达到优秀,其他结构上即使表现一般也不失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标签:;  ;  

基于多源评价的高校优秀辅导员标准研究_高校辅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