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听课“三部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英语论文,三部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也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不少教师认为听课只需带一本听课薄、一支笔,有兴趣多记点,没兴趣时涂鸦几笔,听完课后上交教导处敷衍了事;有的老师听课时只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视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有的听课者埋头记录,但字里行间缺少自身的思考和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往往不易“知其然”,更别提“知其所以然”,课后有针对性地评课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位语文名师的听课培训讲座,受益匪浅,并结合初中英浯教学的实际,摸索出了一套记听课笔记的方法,与读者共享。新型的听课记录方式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的未雨绸缪
听课前教师要适当地做些“功课”,比如准备好听课记录本、两支笔(其中一支最好是红笔)、秒表(或带有秒表的手机)等;事先填写好需要记录的基本信息,包括开课时间、听课学校、班级、课题、教室、执教者等。听课者一般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扫视全班,绘制一张学生座位草图并根据自己的习惯给学生座位编号,以便课中记录学生发言情况。如学生座位是“秧田式”的,可采用如下编号:
如方格涂黑的位置就可用“1/2”表示就坐于第一列第二行的同学发言;若学生座位是点阵式(如下图),方格涂黑的位置就是第4组第3个,可用“4/3”来表示。空位在小方格内打“×”表示。
剩下的时间如无法与上课教师事先交流,可迅速浏览执教者事先发下来的教案,尤其要关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表述,因为接下去的听课就是要观察授课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一步步引领学生去掌握本课预定的知识点,即看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究竟有多少。
二、课中的重点透视
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就绪后,随着上课铃声的打响,听课教师就进入了最为关键的课堂观察阶段。课堂观察要求听课者综合运用自己的眼、耳等器官,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同时听课教师要确定好相应的观察点,即听课记录记什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观察点有如下几个:
1.教学目标的书面表达
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已在教案中标出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在教案中明显列示,过程与方法则隐含在授课者的教学过程中。
2.教师的讲述性、指令性、过渡性、评价性语言
听课者要认真倾听并有重点地记录教师的叙述性语言(narration简写N)、指令性语言(instruction简写I)、对学生的提问(question简写Q)、对学生回答的反馈(feedback简写F)以及在教学各环节的衔接、知识点转移时所说的话语(transition简写T),并清晰标注时刻。教师关键性的话最好记原话,其他记大意即可。课堂记录从0分0秒开始,可用0'0"来表示。
例:O'O" T.N: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 Here Ms Zhang offers you a special book called "comicstrips".
0'41" T.Q:Why is it so special?
3.学生的回答
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发出的声音,有重点地记录他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答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努力,他们的思维火花要教师通过设置一个个提问、搭建一个个“脚手架”才能被激发起来。如果学生经过思考说出的答案是合理的,就说明教师的设计是科学的;反之,听课者对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就会产生一定的质疑。另外,有经验的听课教师从学生一开口就能判断出该生乃至该班同学语音素养的优劣。在有重点地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时,听者还要记下该生的座位号,以便用数字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
4.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组织教学活动的步骤。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Willis(1996)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英语的课堂教学环节大致可分为:pre-task preparation,while-task,procedure,post-taskactivities和assignment四个部分;或者可分为lead-in,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和assignment五个部分。不管采取何种指标来划分,只要观察者在记录时层次清楚,标注明晰即可。在听者无法事先得到教案的时候,听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红笔给听课笔记划节奏,用秒表记录每个环节教师所花的时间;若能事先得到教案,可依据教案显示更加容易地划出节奏,并给予A、B、C、D相应的评价。这样听者课后就能较为准确地统计出备课环节占时多少,揭示出本堂课的基本构成,用数据客观地评价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做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来教学。
5.教学资源的运用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使用的各种教学用具,如实物、投影、板书、音像、小黑板等。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情况都应该成为听课者记录在册的细节和特色。这些记录能帮助听者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意图,领会其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浅显以及如何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设计。
6.听课感言的实录
教师在听课记录的同时,要用心去思考,随感随记以免遗忘。随感要用红笔标注,因为这些都是智慧的火花,今后执教的灵感。感言的类型可以包括感受(如“气氛太沉闷了”)、评价(如“教师的基本功真不错”)、建议(如“这堂课密度太大,可否就教授第一、二两段”)、质疑(如“为什么学生没有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这些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可供后面评课时同行一起来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的智慧会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让听课者和上课者共同受益。
三、课后的条分缕析
上课结束并不意味着听者的任务到此结束,听课教师在课后要做如下统计分析工作。
1.学生参与情况小计
通过数据准确统计出的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较有说服力。接下去的各项分析皆以笔者所记录的牛津英语(上海版)9A Chapter 7“Comic Strip”第1教时的听课笔记为例。
学生参与情况:19位学生中,发言15人,占总人数的79%,在production部分4位同学的发言尤其出色。发言总共40人次,有1位同学发言6次,1位同学发言5次,3位学生各发言4次,占总人次的57.5%。学生参与等级为C。
2.上课流程汇总
听者可将上课流程绘制成表,概要填入上课教学环节、用时、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每个环节的评定。然后听课教师可依据此表从教学目标看上课流程和从上课流程看教学目标两个维度对这堂课进行全面的分析。
(1)从教学目标看流程:流程有欠缺
1)知识与技能:教授14个新单词,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连环画和创作连环画情节的规则。
2)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对话、听力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连环画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连环画、创作连环画的兴趣。
上课流程安排有欠缺:课堂上大量的是教师的presentation,让学生practice的部分很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参与不够,课堂活动冷场。给执教教师的建议:教师应加强practice部分的操练,需动脑设置一个个活动,由易到难,从机械化到半机械化,再到灵活运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点。
(2)从上课流程看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过多,不仅学习了14个新单词,还学习了drawing comic strips,creating comic strips两个部分的课文内容。建议教师上the rules of drawing comic strips这部分内容和所含生词,设置由易到难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步步为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任务。
3.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从授课教师的讲述、指令、反馈、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活动的组织五个方面来评价。仍以9A Chapter 7“Comic Strips”(第一教时)为例:
(1)讲述:教师的英语语音语调较好,语言素质较好。
(2)指令、衔接语: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3)反馈、巡视:对于学生的答题,教师注意运用不同句式来评价,如:very smart boys and girls,very good insight,you're very clever等。全班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到位。
(4)教学资源的运用:录音机运用到位;操作PPT时有一失误,在14'45"时出现;所发的练习纸最好不要印出故事中非重点的新单词,因为PPT已呈现,这样会导致资源浪费;板书字太小、过密,最好能写在大黑板上。
(5)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师生问答为主,建议可适当增加些pair work和group work。
相信这些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能使你在后面的评课中有理有据,教研活动会因你的发言而变得更加精彩,你的同行将受到更大的启迪,大家可以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听课是一门技术活,“实践出真知”,唯有多练习、勤实践,才能掌握听课的技能和技巧,才能从听课中获真知,在教研中有提升,向专业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标签: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