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我国临终关怀教育不充分,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社会教育不足,大众对临终关怀认知不足,高校的教育也不够充分,需要从这两方面取得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教育;教育内容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且由于死亡是必然来到的,人们越来越聚焦于如何提高死亡的质量,让自身能安然平静的度过人生最后的阶段这一方面。临终关怀就是帮临死者控制疼痛,舒缓其压力,通过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按摩等手法缓解临终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家人的压力,并且帮助解决丧亲后续服务等等的一项事业。我国自1988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以来,临终关怀事业和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可其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一番风顺,直到2015年,青岛市才颁布的全国第一个专门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地方政府文件[1]。究其一部分原因则是我国临终关怀教育不足。
一、我国临终关怀教育现状
1.社会死亡观念陈旧保守
我国自古以来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遵从孝道是子女在父母去世时应该陪在身边,相反则被认为是不孝的,受到社会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谴责。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尽管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必须用尽全力保证其在世的风气[2]。但临终关怀的程序一般是将临终者送往临终关怀医院或者病房,由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舒缓治疗,使老人能减少或者消除临终前的痛苦,能有尊严的离开人世。而这种做法对子女来说无异是向外界宣布放弃对父母的治疗,从而会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被整个社会冠以“不孝”的罪名。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不接受甚至反对临终关怀这一服务。且国家对社会的临终关怀教育不足,我国现在社区活动发展火热,但社区内涉及临终关怀教育的活动却很少,居民不清楚不了解这个概念也就无法接受临终关怀的服务。
2.高校临终关怀教育率低
我国将临终关怀设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仅有16%,未开设临终关怀课程的医学院校有80%,更不用提非医学院校或者普通高校该课程的开设率。此研究说明我国高校大多不重视对临终关怀的教育,从而直接导致该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技能水平低等后果,而非医学院校的学生更是很少接触到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事业,对此方面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时表现的茫然无措。再者国内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成熟,针对临终关怀开展服务的专业机构也较少,从事临终关怀教育的人员大多是医护工作者和学者,他们对医护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心理教育和精神关怀等相关的知识,因此我国临终关怀教育事业的人员培训并不乐观。
3.临终关怀教育立法和内容不足
2012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提倡为老年人开展临终关怀相关服务,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府文件为临终关怀教育提供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教育立法任不足以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3]。立法存在着对机构主体、服务对象的规定过于死板的问题;对于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机构的资质、人员配置、教育水平和教育内容等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且相关的条例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律系统,制定的内容过于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至今为止我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相关文献都只存在于医学、护理学等专著中,没有独立的教育文献体系,研究的角度都较为单调,没有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缺乏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社区内的临终关怀教育也是简单的知识普及,没有涉及到临终关怀服务开展的具体内容和人员。高校内的临终关怀教育也没有具体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作为教育支撑。
二、我国临终关怀教育事业发展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社会支持
临终关怀发展完善的国家例如英国,都将临终关怀制度化,法制化,通过法律明文规定让社会关注民众的生命质量,尊重临终者的自我权力,保障临终者最后的尊严。在我国要根据我国国情,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是加强临终关怀的社会教育,依据社区,将社区列为临终关怀教育的主体,利用社区对居民进行教育,使居民更加了解临终关怀的理念,让居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4]。通过社区向社会辐射,传递临终关怀的观念。
第二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临终关怀教育能在法律的支持和监督下顺利的执行,只有法律才能真正的督促临终关怀教育的发展和执行。通过法律监督临和管理终关怀教育机构的资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民间临终关怀教育机构开展等。
第三是为临终关怀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些人想要安静的像健康人那样有尊严的离开,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协调好多方的关系,尤其是临终者的家属,让其能尊重临终者按自己的意愿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完善临终关怀教育内容,临终关怀教育是从关心临终者开始的,辐射到临终者的家属,并且尊重临终者的意愿,做好善后工作才是临终关怀整个服务的流程
2.加强高校临终关怀教育
在我国要以政府为主要,加大对临终关怀教育的投入,通过各方面提高高校生的临终关怀意识和相关知识,形成临终关怀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把临终关怀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接受相关的教育才能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
对于已经开展临终关怀相关专业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深度的临终关怀教育。向英国等临终关怀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汲取经验,形成系统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临终关怀的课程不仅要包括身体护理,精神方面的课程,更要把人文关怀纳入其中;服务的对象要包括个体和家属两个方面;教育方式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保证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利用情景剧等的课堂形式加深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临终关怀相关技能的能力[5]。
对于还未开展临终关怀教育课程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临终关怀思想的培育,设立讲座等等向学生宣传临终关怀这一理念。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临终关怀相关的课程,积极的与当地临终关怀场地建立联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场地;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志愿参与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丁奕宁,耿永志.新时代我国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65-67.
[2]韩小玉,张猛.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9,40(07):37-39.
[3]唐咏.临终关怀与社会治理创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18(04):46-53+74.
[4]郑莳雨,杨晶.宁养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81-84.
[5]薛云珍,曹艳梅,李明湜,冯佳菏,孙轶文.临终关怀的发展和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04):258-262.
论文作者:朱舟 徐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临终论文; 我国论文; 社会论文; 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