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1)05-0009-06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认真分析总结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对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切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多重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传播并对社会成员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往往反映了特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和要求。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多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竞争的形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不动摇。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引领社会思潮。
实践表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核心价值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规范和引领,就容易陷入思想混乱,社会就会失去应有的凝聚力,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和苏联都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种形势面前,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放弃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纵容意识形态多元化,最终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很大冲击,致使执政几十年的共产党失去政权。尽管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放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指导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深刻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以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决策部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根本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中国特色,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和要求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重要方针不动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是我们党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而确立的重要方针,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实践中必然得出的科学论断,为引领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思想差异、科学对待不同观念。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322。毛泽东还提出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一贯强调要关注和研究社会思潮,强调对于思想理论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对思想上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江泽民提出并强调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对思想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党领导思想文化建设宝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在新的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不动摇。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批判各种腐朽错误的社会思潮。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潮,是我们党抓思想政治建设的一贯原则。邓小平曾强调指出,“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2]390。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3]319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一些杂音和噪音,如果不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就必然被腐蚀,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就必然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当然,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和斗争必须注重科学性,讲究政策。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划清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在解决问题,重在教育引导,使批判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这个体系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诸多宝贵经验。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科学说明与判断的最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先进文明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的智慧,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拥护,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引领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将“以人为本”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强调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明确提出发展就是统筹东中西部的均衡发展,是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是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幸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特”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而且还“特”在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社会幸福,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发展道路。以这种富有本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伟大人类理想的理论来武装、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必然激发起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党的十三大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有内涵和实现步骤加以科学化具体化,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在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情况、新问题过程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5]20这两大战略目标作为当代全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利益,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具体而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望、坚强决心和现实途径。用这样的共同理想吸引和感召人民大众,必然得到广泛的拥护和响应,由此凝聚起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持久激发社会活力。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6]230-23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与民族血脉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独立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魂魄。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和民族气节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以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逐步凝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个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精神气质与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已逐渐地融入我国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而时代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延续和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生机与活力之源,应当在传承中得到延续,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通过不断打磨和熔铸,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社会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统一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最新发展和传承,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判断、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7]。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培育社会道德风尚,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针对受利益驱使,无视甚至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丑恶现象,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针对一些愚昧落后意识沉渣泛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强调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对愚昧落后因素的批判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引导。针对一些人在生活富裕之后产生的好逸恶劳、骄奢淫逸风气,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张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艰巨性、长期性来看,还是从个人生活价值、人生意义来看,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具有现时代意义。针对那些受利益驱动而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提倡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这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荣辱观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发挥重大影响,它将成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实保障。
三、坚持唯物辩证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努力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在操作层面坚持先进性与包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满、外在形式更加生动,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发展需要。
(一)坚持先进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必然要坚持先进性的要求。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先进性要求、体现先进性特征,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置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体现其权威性和崇高性,才能真正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走向光明未来。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要坚持包容性原则,合理吸纳、科学总结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中存在的先进性程度不同的价值观念,使不同的但合理的价值诉求都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包容兼收的格局。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坚持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又要贴近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现实思想状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广泛的适用性,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最大程度地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坚定不移维护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又要尊重世界各民族公认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珍惜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把那些能够激励民族斗志、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民族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出来,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
另一方面,必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胸襟吸收一切先进的、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文明成果,把世界各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必须向不同的文明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成功的文明都善于借鉴和吸收异域的文化养料,而一旦孤芳自赏、离群索居,文明的发展就必然走向衰落。作为一项伟大的战略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与对话,更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学习与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要在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要超越我们自身的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历史,扬弃历史中的一切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逐步汇入世界文明发展的长河。
(三)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不断增强实践推进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树立起超越一般生活的理想旗帜,将人们的眼光从生活层面抬升到精神层面,使广大社会成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得到精神追求的持续支撑。同时也要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面对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说过:“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8]466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依据这个阶段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论我们如何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现实性。只有让广大社会成员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生活愿望,切实减轻他们的社会生活负担,这样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追求才能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能够回应社会需求,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心理期望,能够关照社会生活中深层的思想脉动,在引领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前进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物质、精神需要,将更高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切实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不断增强价值实践推进的现实性。
(四)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断追求和谐完美的价值目标。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伴随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加以推进。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变化的节奏都异常加快,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显著,使发展的长期性增加了需要不断关注的新特点和新需求,设想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价值观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些适应一定时代的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要不断根据时代要求的新变化进行调整,应不断总结、推进、发展出新的价值理想,及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在建设实践中不断追求并实现和谐完美的价值目标。
四、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向大众、深入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创新方法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走向大众、深入实践。
(一)准确把握社会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坚持分层次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当突出有代表性的、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些重点,特别是要着力抓好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成为认同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教育党员干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改造主观世界,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这个群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可靠的思想基础,进而在实践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衡量和规范自身言行,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地位观、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其次,要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成为认同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班人。必须走进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他们理解的语言、他们喜爱的形式吸引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思考和参与。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通过丰富而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进行独立思考、科学评价和自我确认,逐步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同,为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稳固的价值观基础。
第三,要抓好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成为认同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良心”。知识分子是社会成员中掌握文化发展命脉的思想者群体。下大力气与各种层次的知识分子展开对话,在对话和交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崇高性,用先进的思想和卓越的理念吸引他们,引导他们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同时鼓励知识分子长期不懈地探索、耕耘和独立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第四,要抓好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成为认同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引导的方式应有所区别,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教育重点应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上,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这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前提。各类企业经理阶层的教育重点应是“两种精神”和荣辱观的教育,要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祖国和人民的支持,鼓励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不要忽视公共伦理道德。对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的人员和科学技术工作人员,要鼓励他们淡泊名利、求实创新。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些阶层更关心的是经济利益的得失,因此形式多样的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向大众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统一思想的难度空前增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宣传途径,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这个主渠道。国民教育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及其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江泽民曾经深刻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6]33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融入国民教育各个子系统,突出其“育人”功能,通过国民教育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青年一代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工作生活实践。
其次,不断强化媒体引导这个主阵地。学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既要遵守媒体信息发布的一般规律规则,也要能够创制新的规则;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更要驾驭新型媒体为我所用;既要有主流媒体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或放弃其他媒体的作用;既要有集中正面的宣传,也要有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成员的需要,推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求的新闻、娱乐、文艺、影视和生活信息,使人们在获得精神享受、身心愉悦和艺术感染的氛围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第三,抓好制度机制建设这个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各类法规制度,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褒奖和惩戒,鼓励引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和做法;充分发挥日常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将公民道德、市民守则和职业道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使不同社会成员都能在各自工作生活实践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力量,通过点滴养成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各级各类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制度联系起来,成为评价其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引导各级各类部门和单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
(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任何先进的观念都需要典型的示范将其具体化、形象化,使抽象的要求转化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身边人、身边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长期实践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许多典型人物身上就十分鲜明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导弹司令”杨业功,“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楷模”方永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民书记”郑培民,“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以及感动中国的一大批道德模范,等等。他们像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变得具体生动,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
应充分发挥典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场合,努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社会影响,把他们在普通工作生活中所展现的伟大的一面、高尚的一面、卓越的一面鲜活地表现出来,赋予他们以应得的社会荣誉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在学习先进、崇尚典型、争当模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走向大众、深入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体系,更是实践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整合和升华,也是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高度的精神航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的全国各族人民,必然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神聚气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有力地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