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丁欢欢[1](2013)在《福州西湖左海湖泊群水流水质改善与引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内湖在旅游观光、调节局部小气候、排泄雨洪、渔业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俨然一个城市的心肺。然而,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人们开始了对湖泊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水质不断恶化。保护城市内湖水环境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湖泊的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本文以福州西湖左海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由多个湖体单元组成的浅水湖泊群。因各湖体单元间的水流、水质存在相互影响,湖泊群的水环境治理工作较单个湖泊复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相应的科学理论及技术的支持。文章选取适用于浅水湖泊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对引水活水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思想,结合福州西湖左海湖泊群的水体特性,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的理论指导下,加入工程费用和浊度变化率两项评价标准,构建包含水质改善指标、生态动力学指标、经济指标和感观指标4个方面的湖泊引水方案改善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简称为"ESLI"),该体系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更加合理、客观地反映湖泊引水方案的改善效果,因此,适用于城市内湖引水方案的评选。(2)针对福州西湖左海滞水区多、水质差和水体浑浊的现状,分析湖泊群各湖体单元间的联系和水源情况,选择合理的调水路径,拟定如下四种活水思路:①湖体内部设置泵站集中抽取湖水,加压后沿湖底敷设分散式出水口以盘活水体:②在前思路的基础上,引水水源改为左海来水;③在湖体单元之间增设连通管;④局部设置固定式浅水堰。采用ESLI综合比较不同引水方案发现,引排水口的增设可减少滞水区面积,并使水质及感观得到改善,但造价偏高;设置浅水堰可以显着改善局部水动力、水质及浊度,却不经济;而设置连通管的方法采用最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引水路径,达到显着改善湖泊群水质和感观状况的效果,且造价最低。上述活水思路设计遵循着“滞水区最少化、工程费用最省化、污染物扩散最快化”的原则,对湖泊活水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3)浅水堰设置后可显着改善局部水环境,却存在堰前阻水区水质差和造价高等弊端。利用充气式橡胶堰便于调节湖泊内部水流状态,利于运行管理等优点,进行引水活水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优化。结果表明橡胶堰的合理规划可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人、湖泊、堰、周围环境等要素也得以和谐共处。
何怀光[2](2012)在《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生态环境流量及修复补救措施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在对河流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过去考虑较多的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发电效益,而对保护生态水环境考虑的较少。特别是许多中小流域的梯级小水电开发,通过引水式电站开发形式,使得河流水能资源利用超过90%。山区中小流域水能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减水河段河流径流减少,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如何处理水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十分重要。本文对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最小生态需水量及修复补救措施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关于生态流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2)对湖南省典型引水式水电站流域进行了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各流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开发利用程度高;部分减水河段下游河床砂石裸露,河道断流,偶有基坑积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无鱼类生存之所。(3)根据山区减水河道缺乏水文实测资料的特点,分别分析了河道典型断面宽深比、河道坡降、多年平均流量及粗糙系数对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影响,并综合了河道生态植被和输沙要求,提出了适用于计算山区缺少水文实测资料的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量的一般计算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下游减水河段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运用一般计算模型计算的值和工程实际值的相对误差较小,研究成果可用于缺乏水文实测资料的山区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计算。(4)针对减水河段的生态情况从工程和非工程方面提出了修复补救措施。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水力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深槽加多道挡水堰的水力生态修复措施可以起到明显改善减水河段生境状况的作用。
邱卫国[3](2007)在《农业氮素流失规律及河网污染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控制农田氮素污染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重要措施。本论文通过测坑定位及大田试验,对上海郊区水稻田及早作农田的氮素流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从污染源头控制、污染径流控制、污染末端治理这三个污染控制环节进行了河网氮素污染控制对策的研究。在水稻、小麦轮作,塔菜、生菜轮作试验中发现,水稻坑面水中氮素形态以NH4+-N为主,占田面水总氮(TN)90%以上;水稻、小麦、蔬菜渗漏水中则以NO3--N为主,占渗漏水TN的85%~90%以上。水稻田、旱地人工降雨试验表明,如施肥后遇暴雨,则可能导致氮素的大量流失。水稻基肥期施肥后(纯氮187.5kg/ha)当天降80mm暴雨引起的TN流失系数可达18.33~26.32kg/ha,旱地施肥后(纯氮75kg/ha)第2天遇41mm雨量,引起TN流失系数达9.49kg/ha。水稻、小麦轮作TN渗漏淋失系数为36.59~45.12kg/ha,蔬菜轮作TN渗漏淋失系数为8.81~28.35kg/ha。通过SCS法,修正了测坑渗漏水量,使其更接近大田实际结果。施用有机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和渗漏淋失。水稻田在增施有机肥而减少20~30%化肥用量的情况下,包括降雨径流、播期和烤田排水的TN流失量可以减少30%以上,TN渗漏淋失可以减少19.43~25.91%;麦田在增施有机肥而减少20%化肥用量的情况下,施用精制有机肥可以减少TN淋失2.59kg/ha,施用发酵的猪粪则增加TN淋失2.22kg/ha;蔬菜轮作试验表明,相同施肥量下,适当使用精制有机肥可以减少TN淋失12.80kg/ha。经测产,减少化肥用量对各作物产量没有显着影响。因此,适当增施有机肥而减少20~30%化肥用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水环境的污染负荷。使用有机肥是防治化肥污染的重要措施,但需要采取一些非技术性措施保证其大面积推广使用。研究表明,河岸带植被体系对降低农业氮素污染具有明显的效果,对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62%以上,对NH3-N的消除率为44.39%~42.34%,其中高羊矛属、白花三叶草对NH3-N的去除率最高。不同深度试验结果表明,1m深处水样总氮的消除率为40.81%~73.30%,平均为56.98%,要高于0.7m深处的16.54%~68.85%,平均为44.81%,而不同深度对硝氮和铵态氮的去除率差别不大。此外,以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为例,研究了引清调水对河道污染的治理效果,构建了能模拟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内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际的调水过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边界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对不同工况下河道污染物迁移状况进行较好的模拟。模拟结果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制定河网水系优化调度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得出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在现有的水利设施条件下不具备流动自净功能,应进行新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才能实现河网的流动和恢复自净功能,这为水利工程建设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杜明彪,杨福生,郭玉芹[4](2003)在《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文中指出
二、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西湖左海湖泊群水流水质改善与引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湖泊水流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湖泊水质模型分类及研究进展 |
1.2.3 湖泊引水活水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湖泊的水流水质数学模型 |
2.1 研究对象概况 |
2.2 湖泊水流场数值模拟 |
2.2.1 基本方程与求解方法 |
2.2.2 网格划分与计算时段 |
2.2.3 设计条件 |
2.2.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3 湖泊水质数值模拟 |
2.3.1 基本方程 |
2.3.2 设计条件 |
2.3.3 参数选取 |
2.3.4 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泊引水方案综合评价体系 |
3.1 ESLI的目标和内容 |
3.1.1 水质改善指标 |
3.1.2 生态动力学指标 |
3.1.3 经济指标 |
3.1.4 感观指标 |
3.2 ESLI构建原则与特点 |
3.2.1 ESLI的构建原则 |
3.2.2 ESLI的特点 |
3.3 ESLI的建立 |
3.3.1 ESLI的理论基础 |
3.3.2 ESLI的层次分析 |
3.3.3 ESLI评价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动力水质改善方案的研究 |
4.1 水动力水质改善方案设计 |
4.2 水动力水质改善方案的模拟 |
4.2.1 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
4.2.2 水动力模拟结果分析 |
4.2.3 活水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4.2.4 活水方案的感观改善指标分析 |
4.3 水动力水质改善方案比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水质改善为目标的引水优化 |
5.1 引水方案优化设计 |
5.1.1 设计背景 |
5.1.2 橡胶堰的选用 |
5.2 引水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成果总结 |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生态环境流量及修复补救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需水研究 |
1.2.2 生态修复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评述 |
2.1 历史流量法 |
2.2 水力定额法 |
2.3 栖息地定额法 |
2.4 整体分析法 |
2.5 其他方法 |
第三章 典型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
3.1 湖南省引水式水电站概况 |
3.2 怀化市龙潭水电基地引水式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现状研究 |
3.2.1 流域概况 |
3.2.2 流域主要引水式电站概况 |
3.2.3 减水河段生态现状 |
3.3 郴州市永乐江流域引水式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现状研究 |
3.3.1 流域概况 |
3.3.2 流域主要引水式水电站概况 |
3.3.3 减水河段生态现状 |
3.4 永州市江华潇水流域引水式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现状研究 |
3.4.1 流域概况 |
3.4.2 流域主要引水式电站概况 |
3.4.3 减水河段生态现状 |
3.5 减水河段生态环境现状总结 |
3.6 引水式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
第四章 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生态需水研究 |
4.1 生态需水特征 |
4.2 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
4.2.1 改进湿周法 |
4.2.2 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的单变量影响分析 |
4.2.3 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模型 |
4.2.4 计算模型的修正 |
4.3 实例研究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 |
4.3.3 最小生态需水计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修复补救措施研究 |
5.1 河流系统功能研究 |
5.2 生态修复补救原则 |
5.3 生态修复补救措施研究 |
5.3.1 工程措施 |
5.3.2 非工程措施 |
5.4 实例研究 |
5.4.1 工程概况 |
5.4.2 修复方案 |
5.4.3 修复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目录 |
(3)农业氮素流失规律及河网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我国河流氮素污染研究概况 |
1.2.2 氮素损失及污染机理研究 |
1.2.3 氮素损失影响因素研究 |
1.2.4 氮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1.2.4.1 氮素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 |
1.2.4.2 氮素污染径流制技术研究 |
1.2.4.3 氮素污染河网末端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田农业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1 试验基地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化肥使用情况 |
2.1.3 试验基地简介 |
2.1.3.1 测坑试验区 |
2.1.3.2 大田试验区 |
2.1.4 试验点环境背景 |
2.2 大田农业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2.1 试验设计 |
2.2.1.1 稻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2.1.2 麦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2.1.3 蔬菜地氮素污染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2.2 分析方法概述 |
2.2.2.1 仪器与试剂 |
2.2.2.2 分析方法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稻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3.1.1 各处理坑面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2.3.1.2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2.3.1.3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淋失系数 |
2.3.1.4 稻田氮素降雨径流极端流失研究 |
2.3.1.5 稻田测坑试验氮素排水流失研究 |
2.3.1.6 径流试验区和面上稻田的氮素流失系数 |
2.3.1.7 小结 |
2.3.2 麦地氮素流失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3.2.1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浓度变化趋势 |
2.3.2.2 各处理渗漏水氮素淋失研究 |
2.3.2.3 测坑与大田在渗漏水量上的差异分析 |
2.3.2.4 水稻、小麦轮作氮素渗漏淋失系数 |
2.3.2.5 小结 |
2.3.3 蔬菜地氮素污染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
2.3.3.1 塌菜田渗漏水氮素淋失特性研究 |
2.3.3.2 生菜田渗漏水氮素淋失特性研究 |
2.3.3.3 塌菜、生菜轮作氮素淋失系数 |
2.3.3.4 小结 |
2.4 大田氮素流失特性汇总 |
2.4.1 上海郊区大田氮素流失系数 |
2.4.2 上海郊区大田氮素流失量估算 |
第三章 河岸带对氮素污染径流削减效果研究 |
3.1 河岸带的功能分析 |
3.1.1 缓冲带功能 |
3.1.2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 |
3.1.3 护岸功能 |
3.1.4 经济和美学价值 |
3.2 河岸带对污染径流中氮素的削减作用及机理分析 |
3.2.1 物理过程 |
3.2.2 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 |
3.3 河岸带对面源污染去除效果的现场试验 |
3.3.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
3.3.2 试验选址布局和植被选择 |
3.3.3 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设计 |
3.4 结果与讨论 |
a.4.1 河岸带对不同深度水样各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 |
3.4.1.1 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3.4.1.2 对硝氮的去除效果 |
3.4.1.3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3.4.2 不同植被对各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 |
3.4.2.1 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3.4.2.2 对NO_3-N的去除效果 |
3.4.2.3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网水质的引清调水修复及优化调度方案研究 |
4.1 引清调水概述 |
4.1.1 引清调水的作用分析 |
4.1.2 引清调水改善水环境的机理分析 |
4.1.3 上海郊区河道引清调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2 青浦城区西北片引清调水优化调度方案研究 |
4.2.1 青浦城区西北片基本情况及引清调水的必要性 |
4.2.2 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构建 |
4.2.2.1 模型的建立 |
4.2.2.2 模型中基本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4.2.3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及其验证 |
4.2.3.1 方法论 |
4.2.3.2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库容曲线及有关河段的截面积—水位关系 |
4.2.3.3 青浦城区西北片河网内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实例及其验证分析 |
4.2.4 不同调水方案的效果分析 |
4.2.4.1 模拟考察的调水工况 |
4.2.4.2 边引边排工况模拟分析 |
4.2.4.3 先排后引工况的模拟分析 |
4.2.4.4 不同季节调水频率的确定 |
4.2.4.5 河网内水体流动自净功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A 发表论文EI收录证明 |
附录B 发表论文EI收录证明附件 |
附图A 上海市河网水质控制标准示意图 |
附图B 上海市青浦区西北片平面图 |
四、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西湖左海湖泊群水流水质改善与引水优化研究[D]. 丁欢欢. 福州大学, 2013(09)
- [2]引水式水电站下游减水河段生态环境流量及修复补救措施研究[D]. 何怀光.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3]农业氮素流失规律及河网污染控制研究[D]. 邱卫国. 河海大学, 2007(06)
- [4]橡胶坝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J]. 杜明彪,杨福生,郭玉芹.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