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的STS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高中生物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我国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无不贯穿了STS教育的理念。
一、生物课程标准与STS教育
1.《标准》中的课程性质强调STS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STS教育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对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3.《标准》在实施建议的第五个建议中指出:
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生物学科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进步与发展,使生物学科教育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二、中学生物STS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就更具有开展STS教育的必要。中学生物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重视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参与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是STS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必须依据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合理寻找切实恰当的途径,依据现有的条件开展STS教育。现提供一些与老师们共同探索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显性的STS教育素材
《标准》的显著特点是把过去隐性的STS素材显性化,使生物教师有纲可依,目标明确。
必修部分三大块共36个素材点,形式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查阅收集资料等:
2.现行的生物教科书中也有不少隐性的STS素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科书中看似纯粹的知识,其实就是前人实验的结果。我认为,现阶段,把STS思想渗入现行的生物课程中来阐明其中的隐性关系,适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本知识活动化、社会化、生活化、逻辑化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1)将课本知识逻辑化。对一些纯知识内容的教学,必须先教给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利用所学知识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1: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现象作如下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或同源染色体的准确分离:
有丝分裂:染色体缩短→与纺锤丝相连→着丝点排列到赤道板→着丝点分裂与染色体分离→到达两极→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缩短→联会形成四分体→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四分体横排赤道板→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延长消失。
例2:讲解“光合作用”时,通过介绍目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等,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学生的科学实践欲望也得到升华。
把课本问题逻辑化,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合乎STS教育的要求。
(2)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生物和生命现象,许多现象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例3:一个人摔伤以后,需要对伤口临时清洗和包扎,再去医院。下列清洗方法中哪一种最不科学:
A.清水 B.浓盐水 C.白酒 D.淡盐水
例4:用食盐凉拌黄瓜,短时间黄瓜出水,吃起来清脆微咸。几小时后大量出水,放入清水,不再变硬。请解释之。
(3)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传授课本知识。许多生物知识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验证实验法、探究式活动法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深度,并能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5:昆虫到底是用前端的鼻孔呼吸,还是用腹部的气孔呼吸?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加以验证。
例6:介绍环境污染的现状,可以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河流湖泊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情况。
例7:生物学的许多重要结论是前人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实验加以验证,以提高说服力和加强学生的理解。如用蝌蚪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甲状腺素具有促进小动物发育的作用。
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有不同的方式。除了实验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基于资料的探究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对素材的选择和组织。通常,社会关注的、学生关注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教师选择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好教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