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失业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可谓不计其数、举不胜举,失业理论也是门派林立、各成体系。从总体上来说,国外失业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阵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失业理论和西方失业理论。两大阵营的失业理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是随着西方世界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失业理论则是人们在分析、研究、探讨失业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和研究西方雇佣劳动制度和失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失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劳动力商品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依据劳动力商品学说,揭示了就业和失业范畴的深层内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就业,就是指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实现了自身价值,其使用价值作为资本的要素并入生产过程;所谓失业,就是指劳动力人口作为商品停留在流通领域,未实现其价值,其使用价值未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失业的存在和产生直接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关系相联系。
第二,指出了失业人口本质上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并论述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相对过剩,即超过资本平均增值需要的劳动力人口的过剩。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的大量增加,主要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使得资本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一部分劳动力人口不得不从生产中游离出来,成为相对于劳动力需求而言的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1页)。
第三,区分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表现为三种存在形式:(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指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临时失业工人。(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指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些杂活勉强维持生活的劳动者。
第四,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马克思同时指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4页)。恩格斯也指出:“这支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对资本进行生存斗争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6页)。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十分精练,且易于把握。其“点睛”之处在于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失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失业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论述也有独到之处,在当代中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关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失业存在形式研究和划分的借鉴。
不容忽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1)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只考察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断定失业人口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这显然是片面的。(2)未涉及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只从总量上把握失业人口,即分析劳动力总供给超过资本增值需要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过剩人口,而未就结构性失业尤其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结构性失业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明显是欠缺的。(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过多地探讨了失业的制度根源,将失业的存在完全归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对于失业的经济学根源则少有论述。
二、西方失业理论
西方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而西方失业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如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发展经济学派等。各学派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凯恩斯以前零星的传统失业理论也作为一个流派来分析);
1、凯恩斯以前的传统失业理论。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只要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受雇于雇主,都会有工作可做,不会存在“非自愿性”的真正的失业。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如果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庇古所谓的“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传统经济学家的上述理论观点主要渊源于“萨伊定律”。可以说,“萨伊定律”是传统失业理论的基石。“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就是“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
2、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主要表现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所谓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有关。凯恩斯正是用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否定“萨伊定律”及依据“萨伊定律”建立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增加就业等。
后凯恩斯主流派托宾、杜生贝等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并将结构性失业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3、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其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弗里德曼听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在现代社会中会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弗里德曼还以他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否认了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的正确性。
弗里德曼关于失业的对策建议是: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
4、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是旨在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以及托达罗等。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主要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等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这里有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数较少,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刘易斯等人强调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加快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以增强其吸纳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
托达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托达罗强调了收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与刘易斯等人不同,托达罗看到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艰巨性和困难性。他断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失业和乡村中的过剩劳动力或非公开性失业会长期存在。
此外,发展经济学家还就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公开性失业问题提出了统筹解决的一揽子政策。
上述西方失业理论(实际上,西方失业理论比上述的要丰富得多,这里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大流派的失业理论来进行概括和介绍)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现象;既有失业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等等。应该说,这些均是西方失业理论的独到之处,尤其是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界定、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一揽子政策等。对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看到,西方失业理论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着致命的不足:其一,虽然门派林立,但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是在30年代西方世界陷入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双重危机之中,传统失业理论所谓的“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可以消灭‘非自愿性失业’”论断不攻自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就是要用其“有效需求不足”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失业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危机,并据此提出其需求管理措施。又如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是在西方世界失业率与通胀率相互促进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和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原理无法解释现实世界,货币学派便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不难断言,西方失业理论门派林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对现实和未来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正确、清楚的回答和解释。其二,角度单一,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西方各学派失业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因此,他们的研究均是从经济学单一角度进行的。而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口问题。仅从经济学单一角度来研究的失业问题,其结论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难免失之于偏颇,也很难用以全面和正确地指导、服务实践。
此外,西方失业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基于西方世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和形成的有关失业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有别于西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因此,西方失业理论之于中国实践会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