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制度创新论文,西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才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创新和非正式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看成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正式约束(政策法规、体制改革滞后)短缺和非正式约束(思想观念)保守并存,而且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处于制度约束的三缺状态。本文仅对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个方面的创新进行一些探讨。
1 正式约束的创新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从人才的投资、使用、管理到继续教育与培训,每一环节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和法规的保证。
1.1 建立健全人才资源投资机制,尽快改变西部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低,人才资源存量少的现状
人口文化水平低,受教育层次低,文盲比重大已是西部地区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繁荣与进步,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拥有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即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实践证明,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影响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其智力劳动能力的比例为,大学∶中学∶小学25∶7∶1;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提高生产率的程度为:小学43%,中学108%,大学300%。因此,教育不仅被认为是一个知识传播系统,同时也被看成是开发和利用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对西部人整体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变,西部教育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西部教育投资少、教学设施落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已是有目共睹,这样的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从宏观上看,中央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已是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决策层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东部,认识到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借助良好的国内和周边环境,努力向太平洋圈推进,有利于快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正是基于决策层的这种观念,中央对东部地区具有详细而具体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对西部地区则缺乏详实的开发规划。这种观念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发展政策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东南地区的大量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东部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而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中央政府不仅要通过立法和政策提供间接支持,以鼓励西部地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技能,提高获取收入的能力;更要在基础教育,医疗保健等供应方面提供更多的直接支持,以帮助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即人才资源)的形成与积累。特别是要建立起规范的、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使财政能力差的西部地区利用这种转移支付进行人才资源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基础教育,尽快普及中等教育,全方位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及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从微观上看,健全人才资源投资的激励机制,为储备人才创造条件。教育投资除了国家和个人支付的教育经费外,还包括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贝克尔教授认为个人和国家只有在人才资源投资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大于和等于现值时,才会有投资行为。所以,西部必须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形成个人投资的补偿机制,使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报酬,以提高他们的预期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者个人长久投资的激励机制,从而从制度上保护劳动者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
1.2 设计和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劳动者努力工作、爱岗敬业、提升个人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并最终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的过程。在传统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和系统的认识,但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因而,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要想积聚人才,无非有三种手段: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情感留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待遇留人。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古今中外均如此,前苏联在开发西伯利亚之初,该地区人才的工资为其他地区的140%,为了留住人才不断提高待遇,到最后变成了其他地区的220%,从而使恶劣环境下的西伯利亚留住了更多的人才,为西伯利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人才保证。②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吸引了众多的人才,除了其他原因外,非常优厚的经济待遇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人才国际间和区域间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西部人才一部分流向西方发达国家,一部分流向东南沿海,这一趋势仅靠一厢情愿地卡、堵难以奏效。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应根据人才运动规律、采取以吸引为主的策略,灵活运用宽松的工作条件、优厚的生活条件,加上激发各类人才爱祖国、爱家乡的拳拳之心和对事业的追求之情,出台并实施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达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目的,兰州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的专家把这种政策称为“扎根工程”。但在制定吸引人才的倾斜政策时,要特别处理好引进外来人才和用好原有人才的关系。
1.3 为优秀人才创业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
如果仅仅靠向优秀技术人才提供经济报酬和生活待遇,不足以吸引大批的有志之才,况且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能否提供较高待遇也是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保障优秀人才实现创业夙愿的制度机制。一是为优秀人才创业提供免租或廉租土地,降低科技人才的创业成本。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吸引“海归派”来西部创业。二是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适宜各类人才的研究课题及资金。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项目,要面向国内外科技人才进行招标,充分利用外地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为西部地区服务,带动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
制定保护人才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国外几百年专利制度的历史和国内十几年的实践以及有关理论研究都表明,专利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造的长期稳定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吸引大批国内人才和资金投入,而且也要吸引大量国外人才和资金的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保护人才和知识产权的有效法规,使人才的劳动成果和应有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以投资或科研成果、人才资源等入股形式参与生产实践,促进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这还有待于微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西部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
2 非正式约束的创新
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的观念、习惯等。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约束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一原理对于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西部落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根深蒂固。在西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的思想、观念很难融入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习惯中。刘易斯曾指出:即使在基本经济因素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统治者思想变化允许人们以从前被禁止的方式进行活动,也会促进制度的变化,进而对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然而,在现代人才开发方面,西部几乎没有形成现代的人才观念,因此,要进行人才开发除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树立人才开发“三观”。
2.1 以人为本的西部人才开发观
西部在开发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与潜能方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陈旧、僵化、人才意识淡漠。西部在历史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在近现代又主要是靠自然资源吃饭,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这种传统习惯至今仍然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着作用。其实,现实已经证明:在诸要素的投资中,人才投资的回报率最高。一般固定资产一旦投入使用,就会不断贬值,只有人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不断增值的能力。据统计,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产出增加0.2%;工业劳动力每增加1%,产出增加0.75%;而高素质的管理者每增加1%,产出则增加1.8%。③因而在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中,新的人才开发观必须强调由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转向人才的开发为主,确立人才“能力本位”的思想意识。切实引导和鼓励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人员,安心地搞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让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整个社会人人羡慕的、待遇最高的职业,真正形成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2 “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人才引进观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落后,自然条件较差,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和经济发达区域,发展和区位上的双重劣势决定了引进人才的难度,限制了引进人才的力度,同时还对现有人才产生斥力。因而,西部在人才引进上应采取务实的态度,不拘泥于人才的归属,只要愿意到西部做贡献,哪怕时间很短,都要接收,树立“不求常住,但求常来;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人才引进观,营造吸引“候鸟型”人才来西部落户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聚集西部,为西部开发、建设做贡献。
2.3 市场化人才配置观
西部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在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机制上经济的影响还很浓厚,人才市场建设很不完善。西部人才开发应着眼于改变过去主要运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分配人才资源的做法,树立市场化配置的新观念,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重视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流动的原则配置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创造出一种畅通的市场氛围。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下,各市场主体才拥有用人自主权,才可以实现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较为合理的组合;劳动者也才有自主择业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专长,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获得满意报酬的就业岗位,才能充分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最佳结合,从而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综上所述,西部落后地区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制度上有所创新,在成熟而稳定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下,在现代化的市场理念指导下,确保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有序、规范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