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山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山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宋亮凯1,张有智2

(1.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041000)

【摘 要】 新时代对山西旅游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对山西省10 余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山西省内20 余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旅游人才供给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此,文章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3 个方面对山西省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议与对策,旨在为山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新时代;山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2010年,智慧旅游横空出世,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6年1月19 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

山西省拥有13 个资源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而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持续低迷,山西的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状态,增速明显缓慢,经济转型势在必行[1]。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山西省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的思路举措,将进一步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旅游业要发展,旅游行业的人需要得到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旅游行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因此,文章就此背景对用人单位需求及山西省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并提出意见,以期为山西旅游业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1 山西省旅游行业用人需求分析

高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取向[3]。旅游业按行业分类,可分为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因此,对山西省20 余家景区、旅行社、饭店、企业通过面谈或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知识素养、人文素养和技能素养哪个更加重要、工作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是否重要、希望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等。

调研结果表明:9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礼节礼貌等素质,专业能力和有无工作经验并不是用人单位首选因素,而看重的则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体现,特别是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76%的企业尤其是旅行社、景区,希望学校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在课程中加入“新媒体营销”“运营管理”“H5 制作”“OTA”等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博文化、知礼仪、善沟通、懂业务、熟技能、能创新、爱岗敬业,并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山西省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这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及方向。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课程实训项目受时间、地点、办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实训效果,可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课堂实训项目进行升级,例如对于模拟导游讲解、景区规划,可利用VR、AR、三维场景、仿真实训软件等网络资源对实训项目进行升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游线设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原有课程由老师在教室带领学生进行设计,游线能否适用,是否符合实际,由教师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在信息化时代,可利用蓝墨云班、学习通等平台,由学生自由设计游线,发布在其中,由企业、教师、学生三方进行评选,带有图片、语音、文字让人们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构思及想法,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择优秀游线付诸实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想法落地,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课堂兴趣,同时加强了企业和学校师生双向的交流,更加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涵盖旅行社行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游览娱乐行业等[5]。因此,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一专多能”的梯度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应围绕这一培养模式,着重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技能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行业需求,推动山西旅游业蓬勃发展。

2.2 教学方法滞后,课堂形式僵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因此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应从课程实训项目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训的项目一般包括导游试岗、线路设计、制作问卷等,这些项目受到时间、地点及办学条件的限制,无法真实有效地开展,影响了实训效果,因此各高校只能借助实践教学进行补充。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校体现在“校企合作”方面,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但受知识、技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多接触到的是基础操作岗位,除导游岗位外,其他岗位没有太强的专业性,对于线路设计、分析调研等实训项目及信息技术、新媒体应用、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初衷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一线工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但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会迸发出所学理论知识无用的结论,最终导致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侧重于一线工作人员,这些应引起旅游教育者的注意。

本文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和美国Georgette Yakman[13]教授的STEAM教育教学过程卡片,从STEAM课程、STEAM学习形式及STEAM核心三个特点出发,构建基于STEAM教育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策略模型,如图2所示。

表1 山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2.3 实训项目和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尤其是“旅游+”概念的提出,更加扩大了旅游业的外延。因此,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也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再加上近几年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概念的提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从表1 也可以看出,各高校课程设置涉及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课程设置初衷是好的,但受到学校管理模式、实训条件限制、教师队伍知识更新脱节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课程无法达到预期授课效果。例如,“景区服务与管理”这门课,大多数教师依旧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景区规划”“导游”“旅游商品”这几块实训内容较强的课程也往往由于实训条件限制或教师缺乏相应的行业经验而被迫转变为讲授,影响了课堂效果。

智慧园区规划,主要是遵循职能、安全和服务原则,为后续的智慧园区规划提供指导,编制相应的规划文件和概算,优化智慧园区整体设计和结构设计,以便于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化服务。智慧园区规划中,其中集合了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智能感知系统规划、支撑平台规划、传输网络规划以及软件服务规划等内容。

3 课程建设构想

新的背景、新的理念对旅游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行业用人需求也由专业专技型走向综合素质型,作为山西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的旅游院校或专业则应该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应对,及时调整[4],尤其是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紧随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更加适应山西省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人才。

3.1 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从表1 可以看出,山西省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集中表现在“培养能够胜任旅行社、景区、酒店等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各高校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对于员工能力的需求也由单一的注重技能逐步转向了注重综合素质,而各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未能及时应对这一变化,所开设课程多为传统课程,对于企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缺少相应的课程支撑,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脱节现象。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华夏数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深受古代哲学、天文学、宗教、农耕文化等因素的熏陶,以其深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及外延著称。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极难掌握。古代中医学个别表达连现代汉语都捉襟见肘,更何况是用英文来翻译,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词汇单靠直译、音译,甚至望文生义的翻译,只能让国外读者对中医学产生片面、断章取义的理解,甚至是误解,这就要求英译必须尽可能表达出中医术语的深刻内涵。下面就从中医学最基本的几组特色词汇入手,探讨其准确性及合理性,提供一些标准化建议:

3.2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实训课程

据山西省各职业高校官网统计,山西省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见表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由于培养目标未搜集到,因此未列入表中)。

按照“一专多能”的梯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博文化、知礼仪、善表达、懂业务、熟技能、能创新”的旅游专业人才,将课程分为3 个模块,即基础课、拓展课、方向课。基础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与旅游相关各行各业的基本知识。拓展课和方向课原则上根据各学校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办学特色进行设置,在这里拓展课按照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进行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意识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方便第三阶段选择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由学生结合自身条件,任选一个方向进行学习,其课程安排体现在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力求学生能够实现零代沟就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由学生大一、大二两年完成,尽可能多地熟悉各种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多能”。大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择业方向,进行方向课程学习,培养“一专”。“一专多能”的梯度课程体系见表2。

3.3 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

对于人才培养合格与否,就是看能否得到行业认可,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场所。根据行业用人需求,高校课程开发应注重对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新媒体营销能力等的培养。例如,目前山西乃至全国各地景区景点,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自己的特色商品。由于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旅游商品设计师往往由园林设计、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人才担任,出现了懂设计的人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人又不一定懂设计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旅游商品效果不佳,大多旅游商品没有延续性。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线上市场价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如图1 所示),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行业需求加入新课程,例如“智慧旅游”“OTA”“旅游摄影”“手绘素描”“旅游信息技术”等课程,教授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宣传海报制作、新媒体运营、旅游商品研发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创办实践基地

由于学生的经验、技能、知识等方面有所欠缺,而合作企业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始终处于实践操作岗位,岗位专业性较低,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全面,必须按照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创办实践基地或社团。例如,创办旅行社实训室,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进行服务与管理,进行计调、游线设计、带团讲解、管理运营等工作内容,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知识、技能要求。此类实训室对于“导游服务讲解”“旅游产品与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管理”“旅游信息技术”等课程都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能够真正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让学生真正看得见,摸得到。

表2 “一专多能”的梯度课程体系

图1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率

4 结语

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转型的要求,均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把握这一机遇,开发更符合行业、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实训课程,按照学校的办学条件创办实践基地,变革旅游管理专业管理模式,同时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通过采取这些方式,为山西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要求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促进山西旅游发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情况(包括致伤原因构成比和术前IS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包括休克纠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纳入的 16 个研究中有 9 篇[3,11‐13,16‐17,19,21‐22]报道了溶栓后脑出血率情况。其中阿替普酶低剂量组纳入623例患者,出血31例,脑出血率为4.98%;标准剂量组纳入568例患者,出血45例,脑出血率为7.92%。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7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图5)。结果显示两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9,95%CI=0.38~0.92,P=0.02)。

参考文献

[1]李甲岚.大同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2]王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T 型”课程设置研究——基于广东省五所院校的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71- 75.

[3]樊宏霞.“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5):125- 128.

[4]赖文俊.“智慧旅游”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对策略探讨——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涉外旅游专业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8(1):49- 52.

[5]赵丽琴.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4):200- 201.

【中图分类号】 F59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688(2019)11- 0056- 03

【作者简介】 宋亮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张有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三晋文化史。

标签:;  ;  ;  ;  ;  ;  

新时代背景下山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