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记公式、定理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式和法则,失去了这些,几乎寸步难行。这些是数学的灵魂,题目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公式、定理的相互穿插运用。当我们拿到题目时,能看出它在用哪些公式和定理,这个题目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在低年级阶段,对公式不是很会用的阶段,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示范了,进而一部分学生的示范、引领,带动大面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首先看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只是会正确运用公式而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下一步学会主动探求知识打下基础。在这里面,有些知识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公式,需要老师通过例子不断地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善于归纳、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上面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就会得到改变,不自觉地就会养成善于思考和找捷径的思想。例如:在讲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我就通过四个例子引导学生去找单位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还总结出了口诀让学生实验,大家通过实验,感觉很好用,自然就记住了这个方法,而且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有一部分学生学会了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在处理问题,这是老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每当听到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理有据的讲明方法时,老师就是最幸福的时刻。同时,这时候的老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反而事倍功半,起到的作用很小。不如耐下心来,先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套用公式,这些教会了他,下一步当他自己会分析时,老师的作用就发挥到了最大。这就是老师该起到的作用。作业从不用布置很多,试卷也不用做多少,甚至没有课外书,一样学生学得很好。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做得多,并不是学好的唯一出路,还有比它更好地方法。而且学生是在一种自觉、自愿、十分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把数学课当成玩中学的课,这就是数学课幸福的开始。不过,作为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当你把学生的基础摸透以后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作无谓的牺牲。“适可而止”,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二、知识的学习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无的放矢”。为完成这节课的内容而上课,只是老师自己觉得我讲明白了,学生应该懂了,但真正学生懂了没有,老师却不去用心观察。甚至有时候觉得很简单的知识,为什么错的却很多呢?老师自己也苦恼。事实上,是老式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脱节。在两条轨道上行走,没有交点。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才能从他们能理解的层次出发,逐步构建新的知识层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真正地了解学生,前期的工作需要做很多,譬如作业中反应的问题,学生问的问题,通过与他们交流看出的问题等,都是为我们课堂有应对措施而做的工作。新知识的学习,一定有阶梯型上升,从最基础的基本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从基础的知识不断变化、上升,进而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从思维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无痕迹升华,同时也是交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孔子都讲究“循时而教”,等到时机成熟了,基础知识铺垫达到上升的层次的时候,再加大难度,这也就是知识升华的最好时机。教学设计的层次性,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清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的平台,展示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方法要有策略
数学学习方法,如同走迷宫,有时是一种下意识。但这种下意识的行动,确是在平时有目的的数学思维训练下才产生的,并不是盲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做题策略,正式交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数学素养,到关键时候能爆发。多年的数学教学,从最初的就题论题,到有目的归纳性的讲题,到现在从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一张试卷,如果就题论题,可能一节课都讲不完,因为每个题都会有错的,但时间有限,真正把这张试卷讲到有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必须做到:首先了解集中性问题,其次把问题归纳分类,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防再犯。这些策略的运用,会大大压缩老师讲课的时间,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反思、看待自己的试卷,学会理性对待问题。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题海无边,时间有限”。我们都在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只有从老师做起,珍惜每一分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难度就降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就是我们真正胜利的时刻。
四、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真正让学生会学习,反思必不可少。只有懂得了正确看待自己,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反思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学会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在每一次小测验后,我都会让学生写一个小反思,找找不足,总结一下经验,说说问题怎样克服等。例如: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这次因为定义没吃透错了两个填空,因为没认真读最后一道大题致使我一分不得,太慌了。以后一定在学定义时拓宽思路,多加练习,掌握准确,养成稳扎稳打的好习惯,不至于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慌,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慢慢形成习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断成熟。长期下去,有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细心,有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灵活,这些进步,对于今后的学习都是一种好习惯的积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到了高年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加强,各种犯错的几率大大降低,无谓的失分就会减少,学习能力也会不断上升。学会了归纳和反思,等于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法的一部分,也是为以后做了准备。
论文作者:余文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论文; 方法论文; 就会论文; 公式论文; 数学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