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儿的情绪障碍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住院患儿120例通过交谈,沟通及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法进行情系障碍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20例患儿中有36%出现恐惧状态;50%出现过焦虑状态;20%出现敌意和愤怒状态;7%出现自怜状态。结论: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和心理支持,能有效消除住院患儿的情绪障碍。
【关键词】住院患儿;情绪障碍;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276-02
情绪指的感情反应的过程,也是人脑活动过程;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当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地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以愤怒、敌意、焦虑、痛苦、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儿童正处在人生的生长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弱,加上环境的改变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引起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反应,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笔者对本科住院120例患儿进行调查,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期间患儿120例进行抽查,年龄3~12岁,男童65例,女童55例,其中小儿肺炎25例,小儿腹泻病30例,肾病综合症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所有患儿均排除有神经疾病及曾患有中枢神经疾病者。
1.2 调查方法
患儿入院后24小时内笔者与患儿及其家长交谈,并采用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法调查,由患儿及其家长共同按要求完成问卷,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100%。
2.结果
通过交谈,沟通及问卷调查,住院患儿的情系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恐惧状态
表现为对陌生环境、陌生人过分退缩,带有回避倾向的害怕感,接受体检,注射治疗等等其它操作时表现惊恐不安,表现紧张[1],本组36%的患儿出现恐惧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焦虑状态
患儿入院焦虑、害怕苦哭闹不安、反抗、拒绝医护人员检查、治疗等,本组50%的患儿出现过焦虑。
2.3 敌意
医护人员在给其进行体检或治疗时,有的出现谩骂,或眼光敌视,本组20%的患儿出现此状态。
2.4 逃避状态
是一种人的本能,在遇到不良情境或环境刺激时采取逃避措施,医护人员在给其体检或治疗时,有的儿童出现逃避、躲避状态。本组10%的患儿出现此状态。
2.5 愤怒
表现为情绪激动,在医护人员给其体检或治疗时,出现有攻击行为、反抗、激励不配合。本组20%的患儿出现此状态。
2.6 抑郁
表现为悲观、绝望、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紧张不安、多伴有睡眠障碍,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多种不适感,本组30%的患儿有抑郁状态。
2.7 癔病
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当准备接受注射,腰穿等检查时部分患儿出现感觉过敏,出现面色苍白、呼吸频率及程度加深加快、手脚冰凉、出汗、呕吐甚至晕厥等,本组主要表现在较大儿童,有8%儿童有此表现。
2.8 自怜
表现为悲观,缺乏自尊心,尤其是患肾病综合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儿出现肥胖症状,害怕别人嘲笑、过分敏感、不愿与人交流。本组7%的患儿出现此种状态。
3.护理对策
对住院患儿中疑有情绪障碍者应及早明确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我们针对不同情绪障碍患儿的性格特点、临床表现及发病病因,以心理护理为主要综合护理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和谐气氛与安全的环境,面带笑容,真诚、千方百计地与患儿接触,引起患儿的配合与信任,使患儿主动所说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分析引起消极情绪的原因[2],在给患儿进行体检或治疗时,首先与患儿进行交流,在良好的气氛中自然地完成治疗,适当的给与患儿抚摸、拥抱、甚至在一起玩游戏,让其感到亲切与安全感,帮助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3.2 熟练掌握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是造成患儿恐惧焦虑心理的原因之一,在护士站、病房墙壁、走廊上悬挂儿童喜爱的卡通人物、彩色图片,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并安排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尽量避免实习生因业务不熟练而多次操作给患儿造成的恐惧,多给与患儿表扬、鼓励,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同时应加强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
3.3 提供有关疾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的信息。医护人员应随时向患儿及患儿家长提供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认识这种疾病,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护理措施、饮食、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从而减少由于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而引起恐惧或焦虑情绪,增加患儿的心理安全,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3.4 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由于患儿进入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的交流,加上对疾病恐惧而出现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所以医护人员能细致入微地观察了解到患儿各方面的需求,在各项护理活动中满足患儿的需求,减轻患儿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3.5 加强个别患儿的心理疏导。针对较大儿童具有较强的理解和配合能力的特点,采取定期对患儿实施单独谈话和辅导,帮助患儿理解自己问题所在,逐渐自我调整情绪。在谈话中,我们充分尊重、理解和接受患儿的感受,让他充分的表达出来,帮助患儿顺利度过难关。
因现在大部分还是独生子女,从而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加上全民素质在不断地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往往不信任护士,不积极的配合治疗,带有抵触情绪,这样对患儿的治疗影响很大[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用真诚的态度做好入院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并且不断地提高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用一颗博爱的同情心、关爱、宽容、尊重患儿,让患儿及患儿家长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家长们的思想顾虑,正确配合治疗,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林茂英,曹惠琴,林向东,等.伴有情绪障碍住院患儿的个性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8-270.
[2]牛红丽.18例伴情绪障碍骨折患儿的护理[J].当代护士旬刊,2014,21(2):63-64.
[3]罗丽辉,区惠红,王馨,等.情绪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1):16-18.
[4]张淑卿,韦小玲,亢雯英.骨伤患儿情绪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7-568.
论文作者:占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患儿论文; 情绪论文; 状态论文; 障碍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焦虑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