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 常德汉寿 415900
摘要:目的 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使用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作用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9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45例,咪唑斯汀治疗)与研究组(45例,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瘙痒与风团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不同组别患者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风团四级评分(LFS)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5),但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使用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减轻患者瘙痒、减少风团数目、提升治疗效果,并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咪唑斯汀;复方甘草酸苷;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类疾病,大多数临床研究人员认为在调节该病发病机制时,自身免疫系统在其中有所参与[1]。现阶段临床治疗中通常使用免疫调节类药物联合抗组胺药物的方式,例如咪唑斯汀、复方甘草酸苷等,能够获取相对明确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将9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使用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作用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全部患者与《皮肤性病学》中关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相符[2],均表现为瘙痒、一过性风团,每周瘙痒与风团发作超过2次或持续2d以上,不存在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器官功能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参照组45例,男性与女性分别20例、25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6岁、66岁,平均(41.8±3.4)岁,最短、最长病程分别为2个月、4.5年,平均(2.6±0.2)年;研究组45例,男性与女性分别21例、24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6岁、65岁,平均(41.5±3.2)岁,最短、最长病程分别为3个月、4.5年,平均(2.6±0.3)年。通过对两组进行临床资料上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生产单位: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94)口服,10mg/次,1次/d。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用复方甘草酸苷(生产单位: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006)口服,3片/次,3次/d。
全部患者治疗时间为28d。
1.3研究指标
(1)治疗前后不同组别患者瘙痒与风团情况。瘙痒情况的评定使用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数为0~3分,分数越高,瘙痒越严重;风团情况的评定使用风团四级评分(LFS),分数为0~3分,分数越高,风团数目越多。
(2)临床疗效。显效: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为VAS与LFS之和)下降≥60%;有效:60%>UAS下降≥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不良反应。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构成比”,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χ2,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瘙痒与风团情况
治疗前,不同组别患者VAS、LF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5),但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
研究组出现恶心、嗜睡、尿频、瘀斑分别2例、1例、2例、1例,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3.33%(6/45),参照组出现恶心、嗜睡、尿频、瘀斑各1例,不良反应出现率为8.89%(4/4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差异不明显(χ2=0.450,P=0.502)。
3.讨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临床认可度较高的为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释组胺与5-羟色胺等炎性化学介质的量有所增加,这些物质进入真皮组织后造成真皮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毛细血管发生扩张,出现风团、水肿等现象[3]。若延误治疗时机或使用不当的治疗方式,病情将更为严重,给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VAS、LFS评分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提示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在减轻患者瘙痒、减少风团数目上的优势;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表明该种治疗方式可促进临床效果的提升;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增用复方草酸酐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咪唑斯汀为抗组胺药物,抑制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5-脂氧合酶的合成,降低白三烯等炎性介质浓度,从而形成对嗜碱性粒细胞表层CD63表达的抑制作用,缓解花生四烯酸导致的水肿[4]。另外,该药物能阻断C蛋白激酶介导AKT信号的传导,抑制肥大细胞对外来抗原作出的反应。复方草酸酐是甘草甜素的提取物质,为天然药物,不仅能够抗过敏、调节免疫系统,还能提升细胞膜稳定性,阻滞细胞因子诱导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活化作用进行调节,降低磷脂酶A2活性,发挥免疫性因子与炎症因子的控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该药物还能提升糖皮质激素的抑制应激反应作用,拮抗糖皮质激素抗肉芽形成、使胸腺萎缩作用[5]。将其与咪唑斯汀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
综合以上内容,将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应用到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治疗中,在减轻患者瘙痒、减少风团数目、提升临床效果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丽,陈启红,李霞,等.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6,28(17):2775-2777.
[2]徐文灿. 皮肤性病学[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23.
[3]王胜春,王胜,李琳,等. 玉屏风口服液联合依巴斯汀片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116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3):227-229.
[4]孙晓岩,杨光忠,李庆祥,等.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血清指标评估[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3):1299-1302.
[5]刘娜,东冰,李春霞,等. 乙肝舒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0):1648-1651.
论文作者:范芙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咪唑论文; 复方论文; 荨麻疹论文; 患者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斯汀论文; 甘草酸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