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文本阅读;鲁迅小说;小说教学;教学实践
阅读一向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阅读是一种意义建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阅读自然是主要且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材料是单篇的、零散的、孤立的、分学科的,这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机械、单向度和碎片化,很难形成学习者大脑中“有意义知识的整合建构”。从这个角度看,群文阅读是一种有意义的阅读教学形式和课程组织形式。它将各种文本看作一种有意义的输入性材料(信 息),组合成有一定结构和关联性的“群文”。这样。
结合语文教学现状,传统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学生语文阅读普遍严重不足,学生阅读的层面普遍狭窄且肤浅,学生都了解阅读的好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读。学生的阅读受网络文学影响较深,局限于“穿越”、“魔幻”等低层次读物,再加上老师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阅读只是停留在有关读物的推荐书单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第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单篇课文的分析讲解占据了教学的主要地位。教师注重针对高考考点精讲、细讲,教学环节中程式化现象严重。教师成了搬运工,把教参和网络上查到的信息“贩卖”给学生,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单篇课文”的分析讲解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只能机械围绕“结构、主旨”展开,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致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阅读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向,展开多文本小说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多文本小说阅读教学体系。围绕多个议题,通过对多文本的阅读、比较,实现对议题的挖掘。既能有效弥补阅读量的不足,又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摸索中,意图通过探讨建立多文本小说阅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在多文本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选择议题,如何选择多个文本,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最有效,什么样的课堂评价机制最为合适,从而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多文本小说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时空的隔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代的大部分中学生脑海中似乎对鲁迅已经形成了很疏离又刻板的印象,他们对鲁迅作品的涉猎与了解大都局限于教材和辅导资料里的介绍以及语文教师的讲解,很难全面地认识鲁迅甚至对其作品的阅读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因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和相关研究者较为关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做出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法与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二者可以相结合,从形式上来看,多文本阅读能够提供多篇鲁迅作品供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量、拓展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认知面;从阅读过程上来看,师生之间围绕特定的议题对一组具有内部逻辑关联的选文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集体构建的方式最终达成共识,这种阅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本文着重讨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并结合多文本阅读的理念分析其在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可行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现状和群文阅读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整理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具体编选情况以及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二是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录进行描述和分析;三是多文本阅读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
1 鲁迅作品的具体编选情况以及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中学课本中编选了散文中学语文课本中20世纪90年代末鲁迅作品选目,散文包括《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自传》《范爱农》;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铸剑》。整个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史,实际上也是鲁迅在中学语文发展史不断变换角色的过程。鲁迅作品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那天开始就已经承担起了双重角色,鲁迅本人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承担起改造青年人思想、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2 以《孔乙己》、《祝福》为例分析中学小说教学现状
余映潮老师2012年3月在公开课上讲了《孔乙己》,采用比较阅读法。带领学生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前后对比。概括孔乙己精神上的前后变化,查找孔乙己前后特征的过程就是文本梳理的过程。于老师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的去读文本,了解孔乙己的身心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而发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并讨论命运变化的原因。
江苏响水中学教师王达群。对《祝福》的教学设计,以鲁迅小说的另一个人物孔乙己引出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王老师将这两个人物都列为“苦人’,通过对比,孔乙己因为懒惰清高,没有劳动能力而死。而祥林嫂有劳动能力,且勤劳刻苦能干,却仍然逃饿死冻死的命运。以此问题为入口切入正文。采用法庭案件审理的方式,讨论祥林嫂的死因,以及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并总结,小说中所有人都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却又是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的人。祥林嫂的死是精神上害,是集体无意识杀死了祥林嫂,这些集体无意识组织成立张大网。让心灵祥林嫂走投无路,他的反抗与挣扎,同样是在维护这张置他于死地的网。 中国的《孔乙己》和《祝福》两篇篇鲁迅小说的教育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学鲁迅小说教学,普遍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作了创新,但不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 多文本阅读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
钱理群说,鲁迅在整个中国文化领域所占据的地位,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革命中所占据的地位是十分相近的。鲁迅小说题材丰富主题深刻,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鲜明。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一直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狂人日记》的问世被认为拉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帷幕,思想表达和艺术表现都打破了传统。《狂人日记》在题材选择上第一次关注了普通的下层人民。写作手法上也没有以往小说创作的传奇色彩和曲折情节。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将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鲜明,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批判意义。
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发表的《孔乙己》,《药》和《明天》。同样以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人公描写下层生活的不幸,揭露群众的麻木和冷漠。小说《祝福》,同样是一篇以社会底层为主人公的作品。通过对祥林嫂的细致描写。反映出封建道德理念与制度不断。钳制着祥林嫂的自由。而且一刻不停地对他的身心进行残害,在阅读祥林嫂故事之后引发的读者对他悲剧命运的思考。给他背后环境的反思。
那么,选入高中教材中的鲁迅小说恰恰更应该进行多文本教学。以往的教学只有一课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学生的体会会非常片面。而教学建立在学生这种不牢固的基础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多文本阅读是让学生回归到小说世界中的的自主阅读活动,给了学生充足的阅读资料,阅读时间。另一方面,多文本小说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完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入到小说的情景当中。充分感受体会理解小说世界,就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片面化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深入阅读,就会有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老师在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对于作品表达的情感就会有深刻的感悟,同时阅读《孔乙己》、《狂人日记》、《祝福》、《药》学生就更容易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这是单篇单课阅读所达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2]白君嫄.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
[3]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三联书店.2011
论文作者:李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鲁迅论文; 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小说论文; 作品论文; 中学语文论文; 祥林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