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与意义论文_刘永希

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与意义论文_刘永希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414015

摘要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素养已成为社会和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家庭礼仪教育缺失,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空洞无力,社会多元文化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文明礼仪观念不明确,礼仪素质的城乡、男女、年龄差别,对礼仪的认识不深入等现状。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更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德育 大学生 文明礼仪 素质教育

礼仪作为人类文明表现形式之一,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是人类不断摆脱野蛮、愚昧,逐渐走向开化、文明的标志。[1]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礼仪也被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以各种形式引进校园,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中。在德育视阈下,礼仪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新途径。然而在礼仪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高职院校大学文明礼仪素质现状

(一)传统礼仪观念不牢固,未能较好的继承和巩固

中国自古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也让礼仪之花大放异彩。礼仪一词很早就作为道德教化、典章制度与风俗习惯而普遍使用。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让我国的传统礼仪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美德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有些甚至“变味”。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明星及其绯闻知之甚多,对于传统礼仪知之甚少。

(二)文明礼仪观念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的“真、善、美”有一定的了解和评判标准,然而在这提倡个性、时尚的时代,在盲目追求 “酷”和“潮”的过程中,错把不文明当个性,错把丑陋、粗俗当“另类”。“课桌文化”、“走廊文化”、奇装异服标新立异的造型充斥在校园里。校园的草地上经常可见三三两两的情侣旁若无人的抱成一团。课堂上照镜子、化妆、织围巾、发短信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老师一旦批评,不但不反思,还恶意顶撞,动辄拂袖离去。对于父母、长辈的教诲,不虚心听取,反而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代沟”。

(三)礼仪素质存在城乡、男女、年龄差别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教育水平、民众素质基础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生源文明礼仪素质的不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一定的礼仪意识。因此,城市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要普遍高于城镇学生,同龄女生的要普遍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要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其中参与过见习、实习或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要高于一般同学。

(四)对礼仪的认识不深入

一部分同学抱着“礼仪无用”的观念,对于礼仪知识的学习不用心,对于礼仪活动不上心,对自身的行为很随心;另一部分的同学意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渴望学习系统的知识,可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礼仪规范和要求由未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成了“教”而“未养”,“知”而“未行”的状态;还一部份同学由于礼仪观念不正确,在“行礼”时侯会觉得忸怩、做作,最终导致放弃。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欠缺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又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人出生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是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也是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这时候与家人所发生的关系是最早的社会关系,家庭生活规范也是他们接触到的最早是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文化水平、礼仪素养、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对孩子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在启蒙教育中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国度。礼仪是日本中小学的必修课,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礼仪方面的教育。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时代风气、家长自身素质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偏颇,教育方式、方法的差异。[2]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尽其所能让孩子吃好、用好,对孩子负起“养”的责任,在“教”和“引”上却很忽视,对于孩子的要么是任性听之任之,要么是说教式的灌输,没有意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未曾思考其途径和方法。

(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空洞无力

首先,初、高中学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淡漠。应试教育让分数成了决定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考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摒弃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智育摆在了首位,初、高中阶段,针对智育提升的文化补习、专业进修较多,文明礼仪的熏陶和引导较少。其次,高校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性不够。尽管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研究在国内有所发展,但仍然是呼声高,行动少,理论多,实践少。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学校还未开设专门的、系列的礼仪课程。在职业院校中,仅部分商贸、营销类专业开设相关专业的礼仪课程。本科院校的礼仪课程更是以大课、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育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再次,文明礼仪教育手段空洞、单一。文明礼仪教学流于形式,高校未曾专设文明礼仪系列教程,多数通过《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这类思想政治课程来宣讲文明礼仪的要求,但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区别,道德属于精神因此往往是空泛的大道理讲授得多,扎扎实实的礼仪行为训练少,抽象性的道德境界无法转变为可操作性的礼节。总体来说,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最后,教师在礼仪示范教育中的缺位。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自身就是一面鲜活的旗帜,其言行、举止、观念、态度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然而这种示范效应未发挥其应有的最优状态。高校选拔教师时不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校教师年终个人的礼仪素养也未被纳入年终考核,因此,教师群体中也有个别老师存在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这不仅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社会多元文化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价值转型阶段,各种外来文化、新兴思想通过媒体、网络大量涌入国内,传统思想、伦理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学城作为一个亚文化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文化的熏染,在这种传统思想道德与现代生活理念糅合并存下,非主流、攀比思想严重泛滥,拜金主义、个性主义、现实派也不断崛起。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新旧观念的判断和整合能力,缺乏对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抵抗能力,缺乏对真、善、美的判断水平,因此容易受到了不正确的引导,误把不文明当时髦。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文明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不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是具有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新时代的领航者、新生活的开拓者,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因此,普及和应用文明礼仪知识,加大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力度,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性工程。

(二)文明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路,我们不仅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更要求他们要多方面地塑造自我,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较强的交际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文明礼仪教育是切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1、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以培植人的德性。[4] 德育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礼仪教育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德相济”、 “礼德相融”也都说明了德与礼之间的关系,礼是德的表现形式,德是礼的内在要求。

(1)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而礼仪教育以一种趣味的、直观的和可操作的形式出现,对德育教育进行了补充。文明礼仪教育正是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新思路。当代大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现代化优秀人才的基础素质。一个具备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格的人都能通过其仪表仪态、气质风度、谈吐修养、待人接物等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而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誉。相反,一个道德水平低下、自私自利、不懂礼貌的人,无论怎样包装自己,只会给人一种粗俗、肤浅的感觉和印象。因此,文明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

(2)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日常行为。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礼仪习俗和社会规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之约束。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引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倡导人们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会交往,防止和减少丑陋现象的发生,所以,在某些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文明礼仪渗透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一言一行到一举一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有意识培养、锻炼自己,按照礼仪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规范我们日常的行为。

2、文明礼仪教育能拓展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

文明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需要大学生广泛涉猎,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更要了解一些人文地理、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知识。通过学习多彩多样的礼仪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更加细致周密,处理问题时更妥当。

3、文明礼仪教育能增强大学生抗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往中遇到困难,能保持沉稳的心理状态,根据现有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最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的人,在重大交际活动前会手足无措,与人交流时会目光闪烁、脸红心跳。因此,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社会交往活动的质量。大学生是“准社会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接触交往: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合作,是他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文明礼仪的实施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保持乐观的心态,没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很难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主动热情、大方自信。可见,文明礼仪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4、礼仪教育有助于增强交际能力,促进社会交往

交际能力也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文明礼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大学生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尊重,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真正的友谊。然而部分同学由于认识偏差、不善于表达或缺乏交往技巧,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被同学们孤立、排挤。有些同学通过学习,了解了礼仪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巧,在日常交往中迅速地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浪潮下,学校更应把礼仪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际和谐,也为文明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更为大学生们提供风清气正的学习环境。高校应该积极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观念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实践的引导,在实践中规范礼仪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一个人人“知礼”事事“懂礼”处处“行礼”的校园,一定是一个人心美化、风气净化、文明和谐的校园。

【课题: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研究》湘教工委通2010[36]号10F90】

参考文献

[1] 伍海琳. 旅游礼仪[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 孟育群. 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3-79]

[3]赵素贞.礼仪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1]

[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作者:刘永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  ;  ;  ;  ;  ;  ;  ;  

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与意义论文_刘永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