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勘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刘岩[1]2007年在《基于Web-GIS的油田生产数据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GIS应用到石油勘探开发上,对具有大量图纸资料的油田生产部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工作结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项目进行,分析了当前流行的Web-GIS原理,深入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的数据组织与表达,设计了一套基于B/S结构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模型。本文研究了石油勘探开发的信息流;讨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B/S模式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论述基于Web-GIS、局域网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分析了当前流行的组件式GIS技术和网络式GIS技术原理,提出了网络式GIS技术运用于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式,探讨了基于ActiveX技术的组件式GIS应用的特点。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应用层、中间层、数据层叁层结构来设计,实现了用户的安全及权限认证、图形显示与属性信息查询、地图编辑功能、系统分析及结果可视化、图形输出、数据展现、统计报表输出等基本功能;还设计和实现了“井位图层自动生成”和“MIP管理控制台”两种系统维护工具的。本文中还讨论了多Web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技术在Web-GIS环境中的应用。

吴东胜[2]2005年在《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蔽油气藏是指那些隐伏的、用常规勘探方法难以发现的各种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考虑圈闭的成因、形成主控因素及相对于现有勘探方法的隐蔽性等叁个因素,可分为隐蔽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叁大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勘探实践表明,隐蔽油气藏的主体为地层油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岩性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我国东部的陆相盆地则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等两种类型的隐蔽油气藏。 经过数十年高强度勘探和开发,我国东部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发现重要构造圈闭的机遇已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勘探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是首要地位。陆相沉积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多期构造运动、多物源充填和复杂的相变为隐蔽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隐蔽油气藏有着巨大的资源潜力,但隐蔽油气藏具有储层厚度薄、变化快和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单项技术很难准确可靠地预测和评价,必须以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主线开展隐蔽油气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由于目前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数据处理与图形处理需求,从而导致了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十分繁重、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机制、多学科研究成果无法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对比和分析、多源数据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研究周期漫长,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最大的保证,无法满足油气田勘探生产快速、高效、准确的要求。因此,笔者就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摸索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方法,实现隐蔽油气藏勘探基础数据、研究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和综合应用,为多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可共享的综合解释环境,实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计算机全程辅助,以提高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满足油田勘探生产实际的需要。针对上述目标,本选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通过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广泛调研,结合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际研究经验,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工作流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效途径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统一运用各种地质与地震技术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其工作流程大致可分为基础资料采集与处理(Ⅰ)、区域研究(Ⅱ)、目标预测与评价(Ⅲ)等叁个阶段,其中Ⅰ阶段的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并实现集成化管理;Ⅱ阶段的目标是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发育层位和分布区带,分为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隐蔽圈闭发育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总结、隐蔽油气藏分布特征预测和评价等四个步骤;Ⅲ阶段的任务是识别、描述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提供钻探目标,分为精细研究工区选择、层序地层精细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圈闭含油气性综合评价等步骤。 (2) 从隐蔽油气藏勘探特点的分析出发,详细讨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信息集成的数据需求、

刘锋[3]2013年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叁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叁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刘梅华[4]2006年在《综合地质数据库及勘探工程叁维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叁维地学建模和可视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而地质勘探数据为叁维建模提供了数据依据。本文从地质数据管理的现状出发,研究并实现了综合地质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并以该数据库中的地质勘探工程数据为基础,对地质叁维模型和可视化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锡铁山铅锌矿为例,在总结和吸纳现有数据库技术、叁维地学建模、叁维GIS等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全面地收集锡铁山铅锌矿多年来积累的找矿勘探和生产勘探等地质矿产资料,进行了原始资料的分类、抽象、编码、数字化和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设计,以Oracle 10g为数据库平台建立了数据中心模式的综合地质数据库,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了资料分类体系管理、数据表的创建、编辑与查询、数据的输入、查询与输出、用户管理等功能。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基础上,作者研究和反复试验了地质勘探数据从综合地质数据库到国际矿业软件Surpac和Micromine的建模用数据的转换过程,详细地定义了Suroac和Micromine的地质数据表格的格式、约束和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勘探工程数据模型并建立了适合于叁维建模的地质勘探工程数据库;设计了地质勘探工程编码数字化数据从综合地质数据库到Surpac、Micromine及勘探工程数据库的转换原理和转换算法,并采用组件方式编程进行了实现。最后作者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OpenGL图形技术,设计了叁维可视化实验系统,实现了叁维建模、旋转、平移、缩放、漫游和查询等基本功能。

牛永斌[5]2007年在《基于VRGIS的塔中地区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绘制了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图、沉积相分布图和储层评价图等基础地质图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能够管理研究区复杂生物遗迹信息和勘探图件的地质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开发成果软件《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分析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分十二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生物遗迹和岩石物性信息的录入、编辑、修改、查询等数据库管理功能和遗迹化石的分类统计、单井柱状图和连井对比图的自动绘制、沉积相和储层评价的分析结果查询、地层取芯模拟、生物遗迹化石单体形态和形成过程的模拟以及成果图件的输出等高级功能。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叁方面的进展:①利用系统的自动成图功能绘制了研究区的单井柱状图和连井对比图;②在绘制的柱状图基础上,对研究区地层进行叁维建模,综合遗迹化石、岩性等物化资料,模拟了叁维地层的取芯情况;③结合研究区的沉积、构造信息建立了研究区的叁维沉积体系模式图。

宋天洪[6]2006年在《基于Web GIS的勘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石油勘探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这些信息的保存和利用,对指导新的勘探部署和生产意义重大。同时,勘探数据具有显着的多源、多类、多维、多量、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给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应用带来了巨大困难。勘探数据具有较强的地理相关性,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和MIS系统不能很好地表现和处理勘探数据的这种空间特性。针对勘探信息管理中的诸多难点,本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空间数据的模型、结构、处理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空间数据建库方案;然后,通过对Web GIS实现技术的探讨和对比分析,设计出了勘探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框架,通过在Web开放平台下,利用GIS框架无缝集成MIS系统,实现了勘探信息的统一和高效管理。基于以上研究和探讨,本文在最后基于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勘探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完成了勘探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勘探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和对MIS系统及其信息资源的整合。论文重点解决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建库、WebGIS的体系结构和实现、空间坐标及坐标系的变换、基于XML和XSL的数据交换和显示控制技术。经过测试,勘探信息系统已经投入到实际运行中。该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刘世翔[7]2008年在《基于GIS与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演化与油气远景”项目的第六课题“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油气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的。本文立足于含油气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为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开辟新的前景。以含油气系统为指导思想,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用于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油气地质信息系统(PGIS,Petroleum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油气地质信息系统既是一种理论方法,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其是建立在含油气系统和GIS的基础上,通过对油气地质数据的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显示、分析和决策,生成并输出各种油气地质信息,从而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新的评价因素,为勘探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的理论方法体系。在PGIS下本文紧紧围绕含油气系统理论的研究内容,从评价数据入手,提出了专家克里金法对数据进行空间预测,使得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质特征。利用GIS支持下的功能和方法对含油气系统所研究的静态地质要素、动态地质作用以及要素与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在GIS环境下建立了各种地质要素的评价模型和实现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ArcGIS Engine组件支持下,初步设计与开发了一个集数据管理和油气评价于一体的智能决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开展了延吉盆地油气探勘目标优选,在盆地中优选出7个有利区带,为勘探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实现了含油气系统思想与GIS技术的集成与融合,为油气资源评价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

要丹[8]2008年在《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自动管理与评价系统》文中指出石油地质实验数据作为油田勘探开发的井筒数据或空间地质属性数据,是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科学依据,在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项研究根据油田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对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需求,分析了石油地质实验数据管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工作。以数据库为基础,深入系统研究实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技术,创建了“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G-LIMS)”,开发了“石油地质实验室数据分析评价系统(PGL-DAES)”,并进行了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应用的系统化、成果化、网络化,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资源最大化共享。同时形成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管理与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解决了石油业内普遍存在的数据库与专业应用软件集成、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

刘学锋[9]2004年在《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从应用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软件系统。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GIS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图形数据的显示,随着GIS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空间分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其他资源与环境类学科一样,油气勘探所处理的对象有其固有的空间特性,由于需要同时处理这些对象在地下的精确空间定位信息及其相关的属性信息,处理过程相当复杂。作为油气勘探的中心环节之一,油气勘探决策的任务是优选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块,涉及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多年来,油气勘探工作者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辅助编制各种专题图件来解决被处理对象的空间位置与其相应属性的关联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正在于基于位置前多属性处理和分析。GIS与油气勘探的结合为油气勘探决策过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辅动手段和方法。本文着眼于通用GIS软件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的扩展,以满足油气勘探决策过程中各专题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GIS的支持下开展油气勘探决策的基本途径和解决方案,系统研究了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构建了基于GIS的盆地古构造分析、储层综合评价、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及实现流程,提出了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的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的渐进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SuperMap Objects支持下初步设计与开发出了一个辅助油气勘探决策的应用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GIS辅助决策分析,初步实现了GIS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专家知识的集成与融合,促进了GIS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据管理、查询与显示向深入的地学分析迈进。 GIS最实用的功能摸块包括数据的组织,空间数据查询及其可视化、多数据层的迭加与混合、空间关系分析及决策支持。GIS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扮演的是“管理者”和“分析师”的角色,其一方面能起到对海量数据的管理作用,同时还能从GIS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各种复杂的专题分析,起到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的作用。针对油气勘探决策的每一个问题,本文提出的GIS辅助油气勘探的多途径解决方案包括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油气勘探领域的数学建模方法与GIS的直接融合、在GIS环境下构建新的解决油气勘探决策问题的功能组件等。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的应用模型是从油气勘探研究角度对油气勘探决策问题的理解、定义、分解、表达到基于GIS的理解、定义、表达的转换,再到基于GIS的建模、求解的过程,是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数学模型的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实例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和结构框架。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的建模和系统设计是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应用模型的具体实现。 储层的储集性能、构造的发育状况、油气的运移路径等对于油气勘探决策者准确圈定油气的富集场所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就这叁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在GIS支持下开展古构造演化研究的关键是将古构造重建的数学建模方法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集成,实现盆地古构造重建的数据输入、管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一体化,其具体步骤包括:原始数据输入与盆地古构造重建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及构造面古海拔深度求取及D以生成与古构造面形态再造。Gls辅助储层综合评价是对表征储层物性的各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储层物性表征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层的厚度及其砂地比、沉积环境、储层的埋藏深度等定量参数及酸性流体源、输导通道、孔隙演化与油气运移期的适配性等定性的预测性参数。GIS辅助储层综合评价建模过程以栅格GIS分析为基础,是多个Gls通用功能模块的组合操作,其核心任务有两个,一是单个储层表征参数的分析与评价,所用到的最主要的Gls功能模块为赋值或再分类,二是多个储层表征参数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可视为多个储层表征参数分析结果的 “求交”运算,可通过GIS的迭加分析模块来实现。油气的运移路径是连接烃源区和聚集区的纽带,基于GIS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以GIS的栅格数据结构为基础,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按照油气运移的机理,设计专门的算法来实现。算法的设计思想是:以输导层顶面DEM为基础,用3 x3的窗口按8方向搜索确定油气运移路径。首先将3x3窗口的中心像元置于烃源区边界像元上,通过比较中心像元周围8邻域像元高程值,以较中心像元高程高,且高程最大的像元作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将窗口中心像元移到该像元上,按同样的方法搜索下一个像元,窗口中心像元的移动轨迹就是油气运移的路径。如果中心像元的邻域像元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像元高程相等,且高程较中心像元高,则记录所有高程相等的像元,以这些像元中的每一个像元作为新的搜索起点的中心像元,寻找下一个目标像元。当油气从一个圈闭向另一个圈闭再运移时,先给定凸点所在圈闭的溢出点,以此溢出点作为新的运移路径的起点,按点状油气源运移路径模拟算法搜索油气二次运移?

王东辉[10]2015年在《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实现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石油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备手段,进行数据库建设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我国石油企业目前数据库建设和利用处于较低的水平,西部石油企业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数据库资源建设不完善、数据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等等。延长油气勘探公司是中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陕西省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下属的石油勘探开发部,肩负着公司陕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省内外新区块油气勘探工作,对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加快工作效率,提升决策水平成为部门的工作重点,数据库建设也就成为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本文在此背景下对部门数据库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进一步加快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工作。本文以可行性研究理论为基础,对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勘探数据库目前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目前的主要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从目前公司发展现状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出发,陈述了延长油气勘探公司勘探开发部勘探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理论与实际现状相结合,从技术、财务和组织叁个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和组织可行性,具体来讲:技术可行性是针对现有数据库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确保技术上的可实现;财务可行性是通过测算相关的财务指标,表明该项目在规定年限内能提前收回投入,证明了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是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状况,分析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结构等内容,表明了项目在管理方面的可行性。本文的第六章对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数据库系统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经济风险进行了分析,以确保项目实施的安全实施。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数据库建设的简体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石油企业勘探数据库的建设将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基于Web-GIS的油田生产数据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岩.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2].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D]. 吴东胜. 中国地质大学. 2005

[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4]. 综合地质数据库及勘探工程叁维建模研究[D]. 刘梅华. 中南大学. 2006

[5]. 基于VRGIS的塔中地区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D]. 牛永斌. 河南理工大学. 2007

[6]. 基于Web GIS的勘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天洪.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7]. 基于GIS与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 刘世翔. 吉林大学. 2008

[8].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自动管理与评价系统[D]. 要丹. 吉林大学. 2008

[9]. GIS辅助油气勘探决策支持研究[D]. 刘学锋. 武汉大学. 2004

[10]. 延长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D]. 王东辉. 西北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勘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