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与现实选择
张伟国/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 有效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我国老龄化背景不断加深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层出不穷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与提升策略,以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为解决农村“银发困扰”助力。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供给策略
休谟曾指出“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成为人类在生存与发展道路上价值实现的基本考量。无论是萌发时期体育与信仰的勾连,还是文艺复兴背景下现代体育的兴起,追求幸福一直是人类体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老来享福的儒学观念长期浸润下,晚年的幸福在中国显然具有更为特殊的的意义。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底全国有2.22亿老年人,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是16.15%,其中,农村是18.47%,城市是14.34%,也就是说,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比城市高出四个百分点之多。在“银发浪潮”在农村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对老年体育在农村的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有近8500万老龄人口,“不少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与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与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体育在人类历史沿革中展现出的医养效果,对于解决中国的“银发困扰”具有积极价值,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加强体育养老显得尤为迫切。
赛事品质的核心在于服务,马拉松赛事属于参与型赛事,重在跑者的体验感。因此构建赛事品质,须从赛事参与者的诉求出发。好的赛事品质是口碑,差的赛事就像一锤子买卖,后续报名差别明显,也不利于吸引潜在的跑者参与。六大马拉松大满贯的志愿者服务人数都在万人以上,重服务、重细节是共同特点。马拉松赛事不应该是政绩赛,应该是全民健身的服务赛、专业跑者与业余跑者的交流赛。在赛事服务方面从赛道设置、沿线服务区设置、志愿者分类、网站便民导航设置、便民手机APP、便民交通、跑者用品、不同跑者参与诉求(分级分类名额)等考虑,提升赛事体验感,获得高口碑,推动赛事长远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撰写,通过对当下的农村老龄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
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下,在现代文化观念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成为向城市迁移的主要人群,而安土重迁的老年群体选择留守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面对我国农村严峻的养老形势,在党和政府、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较大进步。大量青年乡城移民的出现又使得留守老人、空巢家庭迅速增加。但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度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面临着以下困境:
没有人会否认,支撑一座城市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广州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就在于高品质、有活力的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一)由“上”至“下”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是政府一家独大,单一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很难让市场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作用。应当积极加强与协会组织合作,向基层社会力量购买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提升供给内容丰富度。“根据公共体育服务的不同类型,将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不同供给主体有机结合起来”[4]。
(二)供需错位明显,需求越发多元,供给越显同质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有效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仅直接关系到8500万农村老年人能否充分享受到的应有的体育权利,而且与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综合上文的分析与讨论,根据当前广大农民体育健身需求的态势,为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农村老龄化现状更加贴合,提出以下提升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策略。
(三)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
县乡政府仍为主要的供给主体,作为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委会依赖于乡镇文化站等政府公益部门,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内容与质量上无法保证。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建设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资金有86.8%由政府买单,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仅仅占13.2%[2]”,“但对于广大落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有限,地方政府难以从财政收入角度对农村地区进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3],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供给渠道。
(四)老年人体育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指导人才缺乏
政府必须从思想和政策高度认识到农村老龄化的严重性及体育对于破解农村老龄化现状的积极意义,在政策制定上予以适当倾斜,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衔接,两端发力。一方面深挖农村现有的传统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外部供给与内部挖潜相结合,满足农村老龄人口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选择
农村老年人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别大,且不同阶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差距显然,多层次差距的累积下造成的需求差异更加多元。但是针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盲目向城市看齐、高水平看齐,未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农村老年人口特点,缺乏针对性,同质化严重。
基层部门在开展农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上级组织管理制度要求来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实施。乡镇农业统计部门没有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适合基层统计工作的农业管理制度体系,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在统计工作目标要求、具体安排、流程和标准以及责任分工等方面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导致制度执行过程流于形式,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从而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成效。
(一)坚持党的三农政策、老龄化政策和体育政策相协调。
不同于城市老年人丰富的广场舞活动站、社区活动中心等,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分散且单一,缺乏组织。另一方面少有专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深入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予以指导。
(二)完善供给体制,培育多元供给主体
“上”主要指政府在思想认识上层面对农村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忽视,缺乏政策倾斜与引导;“下”则指村委会、农村老年人及其家人未能充分意识到体育对于健康保障的意义,没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农村老年人整体体育参与程度不高。
(三)引导加强农村老年人体育组织网格建设
农民体育协会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应当协作发力,发挥低龄、健康的老年人的带头作用,提升老年人群体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组织网格建设,把农村划分为网格,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连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上有云网络,下有社区网格,中间有互联网网络的新型的信息化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协调社区内人、地、物、事、组织,这种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有助于扩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保障范围。
(四)构建体、文、卫一体的政策体系与合作机制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体结合”、“体医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更为长期的机制保障,体、文、卫一体的政策体系与合作机制是现阶段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必然要求。
借鉴大量国内外的监测数据,按照震动波的传播频率15 Hz,煤炮发生区域煤体振动峰值速度0.3~5.0 m/s,根据岩体属性计算得出P波在煤体传播速度大约Cp=3 500 m/s,计算出动载荷的量值为1.47~24.5 MPa。再加上可能产生的S波的叠加,这里取0(静载状态)、5、15、25、35 MPa 4种强度进行动载分析,假设作用时间 0.1 s,发生位置在巷道上方4 m。
四、结语
研究认为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审视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有助于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促成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举措,对于拓展农村养老空间、构建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体系,实现“健康乡村”、“幸福乡村”意义重大。从供给主体出发,在政策端着力,积极调动村委会积极性与社会力量,关切农村老年人体育需求、强化其自我服务意识,久久为功,逐步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农村老龄化现状的贴合度。
参考文献:
[1]黄开斌.健康中国[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494.
[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7)[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7:248~249.
[3]孙莉琴.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农业经济,2019(05):108~110.
[4]陈家起,刘红建,朱梅新.苏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探索[J].体育与科学,2013,34(5):111~117.
作者简介: 张伟国(1995-),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
标签:人口老龄化论文;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论文; 供给策略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