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贸易热中的冷思考 关于版权贸易的多边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权论文,贸易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更高的工作效率 更低的交易成本 更优质的服务
按照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开展对外版权贸易,是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引进外国的图书在国内翻译出版,由过去的无法可依到现在的依法进行,无疑是可喜的进步。增长幅度较大主要由于起点较低。判断它是否合理,要看引进图书的内容和它在整个图书出版中所占的比重。在对外版权贸易中,由于经历的时间不长和经验不够,难免发生一些问题。这不足为怪。只要本着积极的态度多做引导和服务的工作,大家都会逐渐成熟起来。
要提倡和鼓励依法进行图书的对外版权贸易。一方面,结合出版改革,提高图书质量,发展外向型图书,积极授权国外出版单位出版中国图书,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引进外国图书,取得授权在中国翻译出版,以丰富出版的品种和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多种需求。同时,还要在图书出版中,依法制止侵犯版权的违法行为,惩治侵犯版权的犯罪活动,包括严肃处理涉外版权关系中发生的这类问题。这是对外版权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取得授权在中国翻译出版外国图书,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认真进行选择。我们要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引进外国图书选择不当的重要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对图书选题和图书内容的审核主要是出版行政管理的任务,不是版权行政管理的任务。不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从事对外版权贸易的出版单位也应当自觉地遵循这个正确方向,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对此应当加强引导。
对外版权贸易中的版税高低涉及经济利益。在谈判时出版单位尽力维护本单位的利益是合乎情理的。问题是在维护单位利益的同时还应当考虑维护行业利益、国家利益。为了压倒别的出版单位自己抓到畅销书、热门书,不惜竞相抬高对外支付的版税。这种做法对取胜的单位也许有利,对行业、对国家却不利。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对外版权贸易当中应当顾全大局,协同动作。出版行业的行业协会要加强这方面的服务,多做协调的工作,并且实行必要的行业自律。
为了有效地开展对外版权贸易,需要建立和健全版权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作为中介机构为版权贸易的双方服务。版权代理机构要努力以自己的专门化的优势吸引服务的对象。现有的版权代理机构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为版权贸易的双方提供优质服务。文学经纪人是版权贸易中介的一种形式。文学经纪人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作者和出版单位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目前在我国类似的活动已经出现,在对外版权贸易中也有,不过情况各异,缺乏规范。我国有关版权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关于文学经纪人的规定。我们对文学经纪人究竟应当采取什么对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了对外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国外的科研、创作和出版信息的搜集和传递,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业务素质。
版权贸易要面向世界更要走向世界
近年来,版权引进持续升温,是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交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的出版业开始与海外接触交流。前几年,海外出版界人士来内地访问较多,到处“寻宝”、“挖宝”。我们多年出版的一些适合海外出版的、适合海外读者需求的出版物,譬如中医、中药、食疗、气功、针炙、保健、古籍整理等,被买走版权。近几年,我国的开放政策越来越扩大,我国出版业实力逐步增强,以书市、书展、考察等形式,外出的出版业人士越来越多。过去人家了解我们多,现在我们开始了解人家。海外出版的为我们读者所需要的出版物,我们也逐渐放开手脚,买进版权。
应当认为,版权引进持续升温,是一件好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取得胜利,主要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同时要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目前把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以及其他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出版物这种载体,引入国内,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还应当认为,国外的出版业,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许多出版物特别是普及类出版物,在内容的选择、整体策划上,更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有一些,是我们没有想到,而人家想到,而且做出来了;有一些是我们想到了,但是做不出来,而人家也想到,也做出来了。正像鲁迅先生讲的,我们实行“拿来主义”,引进版权,在国内出版,丰富我们的出版物市场。
版权引进持续升温,是件好事。但是要把好事真正办好,不容易。
首先,版权引进,要坚持繁荣出版、服务大局这个精神。出版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版权引进,现在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普及类出版物上,这完全是应该的。同时也要注意,国外一批优秀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出版物,对我国的科技的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促进作用的出版物,也应当引进。所谓大局观念,主要表现在此。引进版权,多考虑经济效益,无可厚非,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不那么高的但填补我们科学技术空白的优秀出版物,同样要注意引进。也就是说,买进版权,不但要为出版社考虑,还要多为民族、国家考虑。
许多省、市、区建立了科技出版基金,用于优秀科技著作出版亏损补贴。我建议把补贴范围扩大一些,把优秀翻译科技著作的出版亏损也包括进去,以鼓励和资助出版社特别是科技类出版社,更牢固地树立大局和长远观念,把优秀著作特别是优秀科技著作的出版,从本地区、从全国,扩大到世界范围。
其次,引进版权,要牢固树立把关意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版权引进的进程中,对出版物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审查。规定要送审、备案的选题,一定要送审、备案。严防敌对势力利用版权贸易这个渠道对我国搞文化渗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其三,要加强管理,保证版权引进健康有序地进行。版权引进持续升温,目前不止一次地发生重复引进,或几家出版社为争购同一版权而哄抬价格的情况。这叫做兄弟相争,外人坐收渔利。版权引进持续升温,倘若操作不当,这种情况可能会日盛一日,我建议,对此要加强管理。就版权引进目前出现的问题,作出一些管理规定。同时,可以省、署两级操作。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版权或外事单位,可经常了解各出版单位版权引进信息,发现重复的,进行协调。如果省际间重复的,可由两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或新闻出版署有关管理单位出面协调,协调不成可以仲裁。这样,把版权引进的竞争,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其四,我国出版界从长远发展趋势看,还要立足版权输出。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交流、竞争,到接轨,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党的十五大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闻出版业尤为显著。各个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毫无例外地却有一个相当发达的新闻出版业作支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加,新闻出版业的地位在步步提升;新闻出版界的同仁也应当紧紧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不断提高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作应有的贡献,向国外输出版权,就是重要举措。我国不但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众多;在促进人类共同繁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我国人民有着自己的独特奉献。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出版物作为载体把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介绍到国外,让世界分享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果。
要有成熟的版权引进观
今天,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图书也正向中国走来。人类文化和科学的瑰宝对地球村的每位村民都是开放的,中国的读者正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全世界的图书中进行比较和选择,中国的出版部门也从这种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受益。
在中外图书的交流和互动中,中国出版界由原先的单纯推出版权,逐步向引进版权过渡,并开始形成热潮。近年来,我们也开始尝试引进版权并在其中感受到不少益处。
引进版权可以使我们面对全球的出版资源,精选为我所用的出版选题。世界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人类文化的瑰宝灿烂辉煌,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的科技发展,新的科研成果,成为我们出版社的任意选择的对象。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挑选,我们的视野更高更宽,我们的选择余地更大。例如,我们一直设想出版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家庭科技百科,国内自己制作的图书很难满足我们对最新科技的要求,最近我们从众多国外的家庭科技百科中挑选出德国贝塔斯曼出版公司的《迷人的世界》出版了中文版,这是德国花了十年时间制作的精品图书,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介绍当前自然、人体、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800余幅彩色照片极为精美, 国内很难做到这么精美的程度。
引进版权可以使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作者,我们的作者队伍进一步扩容了。国内的作者,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不新,对最新科技前沿了解不透,创作的图书不一定能满足读者对科技图书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引进版权使我们可以选择世界上一流的作者,为我服务。我们引进台湾版的科普图书《我的第一套科学书》,作者从全新的角度,把深奥的科技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科技小游戏,小实验,使读者一读就明白,一读就懂。
通过引进版权,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更新出版观念,可以使理念升华,提高我们的原创水平,出版精品科技图书。我们在设计制作我们自己创作的科普图书《蓝天绿地丛书》时,参考了许多国外科普图书的设计,从内容、版式、装帧、材料等多方面提出了种种方案,反复商议筛选,统一策划,精心设计,务求装帧与书稿内容的相得益彰。出版后其制作水平得到了出版界同仁的交口称赞,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提名奖。
引进版权成为出版部门的新热点。但是,目前许多出版社表现出“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对国际图书市场知之甚少,引进版权显得盲目,在浩瀚书海中抓不住真正一流的畅销的选题,另一方面,对国内读者需求又了解不透,无法把握引进的图书是否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于是,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大家都热衷于“电脑”、“百科”、“菜谱”等图书的引进,造成选题重复,图书滞销,而对真正反映国外先进水平的科技图书重视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渊博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提高公关意识,形成成熟冷静的眼光,才能在众多的选题中精选出国内市场真正需要的图书。
我们认为,在版权贸易中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把海外战略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引进的图书,应该是读者真正需要,而我们自己写不出来,或者做不出来的图书。而引进版权只是第一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版权贸易,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原创水平,出版精品图书,使我们的图书也能进入海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
建立侦察机构 搜集图书情报
目前整个版权贸易形势非常好。一方面是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除了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结构有变化,需求层次有提高外,这种变化现在也反映在图书消费上,因而促使国内出版社更积极地同国外联系,这可以称为“需求推动”;另一方面,人们已渐渐地认识到购买国外、港台版权从经济上来说比在国内征稿、缴纳版税更合算即“经济因素”;此外,“版权意识”,即有偿使用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渐被国人所接受。据我所知,许多出版社已同国外、港台出版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由于上述原因,尤其是“需求推动”和“经济因素”,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但我觉得,急功近利并不反映出版社目前所存在的真正问题,更突出的问题应该是“盲目”,即出版社对国外及港台的出版结构并不了解,对一些引进的图书实际上也并不了解,信息的来源局限于国外的排行榜及笼统的介绍,其次是版权代理公司的推荐。而这第二种信息来源恰恰是我想说的“急功近利”,即某些版权代理公司的某时的急功近利行为,致使有些可能不是很适合国内出的图书被介绍进来,有更适合于介绍给甲的图书在乙那里出版。应该说,这里代理公司的“功”和“利”的考虑影响了图书的引进和出版。
形成上面这一点的直接因素是,国内出版社编辑人员和对外合作人员的外语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版权贸易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对话就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这要靠外语作为基础,通过翻译只能部分解决问题。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国内常常把出国参加书展和访问作为一种待遇,这是人人明白的事情,但很少有人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而恰恰是这种不断变更的新面孔打乱了外国人的思路,不知所从,国内出版社应该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建立一个稳定的对外合作队伍。
同版权贸易相联系的是,国内很少有直接由国内市场的需求来主动向国外、港台购买版权的。确切的说,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媒体来介绍国外的好题材、好作品,这可能存在很多原因。国内目前只有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较实用,这一栏目对我了解图书市场情况、购买版权和策划选题有很大影响。懂书和做书的与作宣传、市场的常常脱钩,这一点影响了读者对图书的真正了解。我们经常遇到读者读完书后与所见到的宣传有很大的差异,应该是懂书和做书的人决定图书的定位和宣传点,而不是一些人临场发挥。理想的说,做书的人必须同时也是懂市场学的人,从对社会,对读者负责的角度考虑,我对虚假炒作十分反感。
近年来中国版权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一方面归功于中国的文化、经济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出版社及公众对外国图书日益增长的兴趣。出版社积累了愈来愈多的国际经验,公众通过十分广泛的国际通讯媒介则愈来愈深地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目前,中国国内的代理处相对来说还较弱,但他们的作用正在加强。而拥有一个国外关系广泛的代理,是绝对重要的。并且对于那些大出版社来说,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几个出版业超级大国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建立侦察机构,它们对市场动态及有意思的书总是能很快获取信息。目前代理或是侦察的作用在我看来还未完全达到尽如人意的程度。
同时还应当借助于国际性访问和对世界语言(首先是英语)的认识,使中国的出版社能更好地进入国际出版领域,那无疑将是很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