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安, 崔鸿文, 樊代明, 郭立[1]2001年在《胡萝卜Daucus carotavar.sativus Hoffm Deutschl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及测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宁夏吴忠胡萝卜、陕西华县胡萝卜和陕西汉中胡萝卜 3个地方品种为材料 ,用PCR (polymerasechainreaction)的方法克隆了中国胡萝卜的抗冻蛋白基因 (afp) ,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 ,并和英国胡萝卜的afp序列进行了对比。在所测 10 0 4个核苷酸中 ,两变种碱基不同者有 36个 ,占 3.6 % ,其中无义突变 2 1个 ,有义突变 15个。按有义突变计 ,同源性为98.5%。
王义, 杨晶, 孙春玉, 杨忠, 张美萍[2]2008年在《人参与胡萝卜混合培养物的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对人参(Panax ginseng)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两种植物组织进行悬浮混合培养,筛选出悬浮混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同时对人参愈伤组织、胡萝卜愈伤组织及其混合培养物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与胡萝卜悬浮混合培养的最佳基质为MS、2,4-D2mg/L、NAA1mg/L、KT0.2mg/L,在培养25d时混合培养物的多糖含量达到最高,浓度达到0.203mg/g,混合培养物的皂苷含量为1.85mg/g,比人参悬浮培养物皂苷含量高出3.35%。
梁燕[3]2002年在《胡萝卜(Daucus carota L.)茄红素代谢的基因调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茄红素对人类健康的特殊作用近年来才被发现,然而植物中茄红素含量很低,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因此,如何提高植物中茄红素含量并使茄红素生产规模化、商品化,是当前急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对胡萝卜(Daucus carota L.)茄红素合成的基因调控以及细胞培养条件下茄红素合成代谢的激活因子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采用反义RNA技术,成功地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胡萝卜茄红素p-环化酶cDNA 3′端306bp、5′端397bp及中间段739bp反义RNA植物表达载体,为利用这些基因对植物茄红素代谢进行调控奠定了基础。 用构建的叁种载体通过叶盘法对两个烟草品种(SRI和Xanthin)进行了遗传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以及茄红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烟草叶片中茄红素含量高于阴性对照,证明目的基因已在烟草中表达,载体构建正确,载体在对农杆菌的转化过程中保持了完整的反义基因结构。 用经烟草转化验证的叁个载体采用下胚轴浸染法,转化两个胡萝卜品种(华育二号和新透心红),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和种子。Southern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胡萝卜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显示转基因植株中由35S启动子驱动的反义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得到了正常表达,转录出对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特异性的反义RNA。茄红素含量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茄红素含量高于阴性对照,说明反义基因抑制了内源基因的表达。通过对不同反义基因片段转化的植株叶片、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中茄红素含量的分析发现,3′端反义RNA对茄红素β-环化酶的抑制作用较5′端强,中间段居中。 通过对胡萝卜转化体系研究,认为B_5培养基体系较MS培养基体系更适于转化胡萝卜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细胞悬浮培养较固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效率更高。这一结果的取得,迈出了植物茄红素代谢基因调控的第一步,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技术和材料基础。 细胞培养是生产次生代谢物质的有效途径,为了使茄红素生产以及高茄红素含量材料能尽快用于茄红素的商业化生产,以橙色品种TEBE和紫色品种新透心红细胞系为材料,采用二段式培养法,研究了培养条件、培养基种类、蔗糖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无机离子等对胡萝卜悬浮细胞茄红素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培养条件对不同细胞系茄红素代谢的影响不同。光照和适当低温有利于新透心红茄红素合成,而暗培养利于TEBE茄红素合成,温度对TEBE茄红素合成的影响不显着。新透心红细胞中茄红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培养25~30天,而TEBE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培养15天左右。 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对不同细胞系茄红素合成影响趋势基本一致。MG。培养基和高浓度蔗糖对新透心红和TEBE茄红素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无机离子对茄红素合成代谢的影响不同。PO。’-浓度增加,新透心红茄红素合成增强,浓度愈高茄红素合成代谢愈旺盛,当浓度高于 10InM时,茄红素合成极显着增强,NO。-为25mM利于茄红素合成。而PO。’-对TEBE茄红素合成代谢无显着影响,NO。-浓度高于54mM,TEBE茄红素合成增强。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细胞系的影响不同。1.omg/L 2,4-D,3.omg/L NAA促进新透心红茄红素合成。而NAA对TEBE茄红素合成无显着影响,5.omg儿 2,a{使TEBE茄红素合成极显着增强。 以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zeta-胡萝卜素脱饱和酶(ZDS)以及茄红素p-环化酶(LYC亿)基因为探针,对各处理细胞中相应酶mRNA的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不同因子对不同细胞系茄红素合成相关酶mRNA的转录量影响不同。对TEBE茄红素合成的促进,主要是通过茄红素合成上游酶表达量的整体提高,增加茄红素合成前体物来提高合成量。而对新透心红茄红素合成的促进,主要通过对茄红素-8-环化酶基因转录的抑制,减少茄红素向p-胡萝h素的转化来增加茄红素含量。 所有因子只影响TEBE茄红素合成代谢的水平高低,茄红素含量提高,D-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同步提高,而不改变TEBE细胞中原茄红素与p-胡萝卜素含量的比例。PO。’一、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新透心红茄红素合成的影响则不同,高浓度PO;‘。适当低温(20 C)、较长的培养时间。高蔗糖浓度不但使茄红素含量提高,而且使茄红素含量高于户-胡萝卜素含量,使茄红素与巳-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由小于1变为大于1。所以这些因子更有利于茄红素的合成与生产。 茄红素影响因于及其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茄红素合成代谢具有特异作用的影响因子的发现,为茄红素的工厂化生产以及生产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胡萝卜茄红素代谢的基因调控研究,证明了利用反义RNA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进行调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试验创造了高茄红素含量材料,发现胡萝卜茄红素-8-环化酶基因不同反义片段对内源茄红素寸-环化酶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不同,为对茄红素寸-环化酶基因表达的有效调控提供了依据。对茄红素代谢影响因子的研究提出了适合不同细胞系茄红素合?
李美[4]2012年在《野胡萝卜挥发油对Hela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inn.),伞形科胡萝卜属的植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野胡萝卜挥发油是从野胡萝卜中提取的易挥发不溶于水的混合物。研究表明,野胡萝卜挥发油具有抗生育、杀虫、抑菌、抗肿瘤的作用,但有关体外抑癌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野胡萝卜挥发油化学成分,检测其抑癌抑菌活性,具体研究其对Hela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及机制,为野胡萝卜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GC/MS分析野胡萝卜挥发油的成分,比浊法检测细菌活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野胡萝卜挥发油处理Hela细胞后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AO/EB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单细胞凝胶电泳、DNA Ladder电泳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DN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ARP蛋白表达。从野胡萝卜挥发油中鉴定出31种化合物,以β-红没药烯为主要成分,占到63.06%。野胡萝卜挥发油对Hep3B细胞6h、12h、24h的IC50分别是55.74、31.82、50.88mg·L-1,对HuH7细胞的IC50是122.99、132.25、46.20mg·L-1,对NCI-H446细胞的IC50是244.82、113.13、61.76mg·L-1,对Hela细胞的IC50是183.88、108.22、99.58mg·L-1,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是147.19、76.91、57.13mg·L-1,对PANC-28细胞的IC50分别是47.86、26.20、34.32mg·L-1,对HUVEC细胞的IC50分别是89.23、52.53、52.30mg·L-1。高浓度(30g·L-1)的野胡萝卜挥发油作用鲍曼不动杆菌24h的抑制率为33.12%。低野胡萝卜挥发油处理24h后,Hela细胞表面出现膜泡、细胞皱缩、核固缩等凋亡特征;在高浓度野胡萝卜挥发油作用下,Hela细胞从细胞板上脱落,AO/EB染色结果为橙红色,细胞处于坏死的状态。野胡萝卜挥发油处理6h时,细胞核DNA出现拖尾现象。DNA Ladder电泳结果中出现了明显的DNA梯状条带,其中100mg·L-1的野胡萝卜挥发油处理组的条带最亮。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低浓度的野胡萝卜挥发油能将Hela细胞阻滞在Go/G1期,高浓度时则将其阻滞在G2/M期。Western-blot观察到野胡萝卜挥发油作用24h后,PARP以116kDa和89kDa的形式存在。野胡萝卜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β-红没药烯等萜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抑癌的活性。野胡萝卜挥发油能显着降低Hela细胞的活力,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低浓度的野胡萝卜挥发油作用下Hela细胞表现出凋亡的形态特征,高浓度时呈现坏死的形态特征。野胡萝卜挥发油能够引起细胞核DNA损伤,发生片段化断裂。低浓度时能将Hela细胞阻滞在G0/G1期,高浓度则将其阻滞在G2/M期。在野胡萝卜挥发油作用下,Hela细胞中的PARP蛋白被剪切,其机制涉及到Caspase和PARP依赖性凋亡调节信号通路。
欧承刚, 邓波涛, 鲍生有, 赵志伟, 胡鸿[5]2010年在《胡萝卜(Daucus carota L.)中主要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的QTL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高胡萝卜素自交系P50006和HCM A.C.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对胡萝卜中α-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进行QTL定位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α、β-胡萝卜素、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5、0.50、0.31和0.93。遗传图谱包含91个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分布于9个连锁群,总长度502.9cM,标记间平均距离5.5cM。除α-胡萝卜素含量外,α-胡萝卜素、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检测到1个主效QTL,均为加性遗传效应,分别解释表型变异为12.79%、12.87%和14.61%。此外,α-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还分别检测到1对上位性QTL,最大遗传效应分别为显性×加性互作和显性×显性互作,分别解释表型变异为15.1%和6.5%。文章中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高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的种质筛选和聚合育种。
易涛, 郑龙海, 张琳, 付红伟, 田景奎[6]2009年在《胡萝卜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胡萝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今后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鲍生有[7]2009年在《胡萝卜(Daucus carota L.)先期抽薹遗传模型及QTL研究》文中指出胡萝卜是全球十大蔬菜作物之一,我国胡萝卜栽培面积已居世界首位。近年来,胡萝卜生产栽培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反季节栽培和提前上市成为了生产育种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生产上存在着严重的先期抽薹现象,导致胡萝卜严重减产。研究胡萝卜先期抽薹机理及其遗传规律,通过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分析其相关QTL对胡萝卜耐抽薹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5种胡萝卜栽培类型共101份材料,调查3年春季栽培先期抽薹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有37份材料抽薹率为0,丹佛斯型、南特斯型、阿姆斯特丹型和黑田型均存在。有5份材料抽薹率高于20%,南特斯型和黑田型各1份,紫根类型3份。紫根类型平均抽薹率为48.4%,极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经方差分析,2004年平均抽薹率为7.0%,极显着高于2005年(2.7%)和2008年(3.7%)。长日照对胡萝卜先期抽薹发生具有一定的诱导效应。调查胡萝卜材料松滋野生胡萝卜70C07和Amsterdam杂交的P1、P2、F1和F2四世代先期抽薹的表型资料。应用双亲、F1和F2四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了胡萝卜先期抽薹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胡萝卜先期抽薹性状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模型控制,但是通过二阶参数估计,计算其主基因遗传率为0.24%,多基因遗传率为93.34%,说明春播胡萝卜抽薹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并不是由单个主基因控制的。以秋季露地直播F2群体为材料,从中随机选取187株作为作图群体,通过SRAP标记的遗传分析,构建了包含10个连锁群,104个SRAP分子标记的胡萝卜初级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712.2cM,平均图距6.85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3-43个,平均图距2.37-9.91cM,连锁群长度7.1-333.8cM。利用MapQTL4.0软件,采用MQM作图法,对控制胡萝卜抽薹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和遗传效应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共检测到2个有效QTL位点,分别是B5和B6,其中B5的LOD值为3.41,加性效应为0.532048,可解释表型变异为5.6%,偏向于亲本松滋野生胡萝卜70C07;B6的LOD值为2.81,加性效应为-1.06545,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9.6%,偏向于亲本Amsterdam。
商承伟[8]2002年在《胡萝卜(Daucus carota.L.)细胞外周糖蛋白结构及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文中认为细胞外周糖蛋白(EDGP)是一种在SDS-PAGE中显示分子量为57000Da的糖蛋白,它由两种多肽构成,其氨基酸组成相似但等电点不同,pI分别为8.8和9.5。用层析法和层析等电点聚集法,从胡萝卜细胞悬浮培养液中提取和纯化了目的蛋白EDGP。应用MALDI-TOF-MS对纯化的蛋白质进行了鉴定。同时,将光谱测定数据与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符合率鉴定(MS-Fit),结果表明纯化的蛋白质确为EDGP。利用电喷雾质谱法对未变性的纯化EDGP的分子量进行鉴定,EDGP中含有4种分子量,分别为:48119 Da,48282 Da,48479 Da,和48705 Da。通过MALDI-TOF-MS,证实检测的氨基酸序列与佐藤等(1992)推导的EDGP氨基酸全序列相一致。测定结果表明,EDGP前20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它在EDGP的成熟过程中被切除;成熟EDGP的N-末端被焦谷酰胺磷酸化修饰;EDGP的氨基酸序列中有11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其中7个没有被磷酸化修饰;在EDGP胰蛋白酶的水解产物中,这些未被磷酸化的多肽是T1、T5、T11、T15、T19、T23和T25。 通过用正碘乙酰-(5-硫基-1-奈基)乙二氨(1,5-I-AEDANS)对半胱氨酸的特异性荧光标记,并结合MALDI-TOF-MS对EDGP是否含有自由半胱氨酸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EDGP中不含有自由半胱氨酸,即在EDGP序列中的12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通过比较存在或缺少还原剂条件下的肽谱差异,并依据MALDI-TOF-MS的分析结果,证实EDGP的半胱氨酸70与半胱氨酸158之间形成了二硫键。
司家钢, 朱德蔚, 杜永臣, 赵志伟[9]2002年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种内胞质杂种》文中认为用紫外线辐射处理胡萝卜雄蕊瓣化型不育材料 7 0 8(供体 )的原生质体 ,与经 15mmol/L碘乙酰胺预处理的来源于可育材料 6 6 3的原生质体 (受体 )电融合 ,获得了 33株再生植株。所有再生植株营养体形态特征与受体亲本一致 ,染色体数目为 18条 ,是二倍体。RAPD分析表明 ,所有再生植株核基因型与受体亲本一致 ;线粒体特异性引物 -STS4 引物PCR扩增中 ,所有再生植株均得到了与供体亲本一致的谱带 ,而与受体亲本不同 ,认为 33株再生植株均为胞质杂种。对 4株再生植株进行花期形态学鉴定 ,全部为雄蕊瓣化型不育株 ,进一步证实获得的为胞质杂种 ,雄蕊瓣化型细胞质不育性已由 7 0 8供体转移到受体可育材料 6 6 3中。
蓝志福[10]2018年在《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胡萝卜叶多酚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胡萝卜(Daucus carota)叶的利用率,对胡萝卜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以超声时间、乙醇浓度、液料比和超声温度为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及优化。结果表明,胡萝卜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41min、乙醇浓度71%、液料比37mL/g和超声温度66℃。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率理论值为31.79mg/g,实际测得多酚提取率为32.13mg/g,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07%。
参考文献:
[1]. 胡萝卜Daucus carotavar.sativus Hoffm Deutschl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及测序[J]. 尹明安, 崔鸿文, 樊代明, 郭立. 园艺学报. 2001
[2]. 人参与胡萝卜混合培养物的代谢产物研究[J]. 王义, 杨晶, 孙春玉, 杨忠, 张美萍. 食品科学. 2008
[3].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茄红素代谢的基因调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梁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4]. 野胡萝卜挥发油对Hela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D]. 李美.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5].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中主要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的QTL分析[J]. 欧承刚, 邓波涛, 鲍生有, 赵志伟, 胡鸿. 遗传. 2010
[6]. 胡萝卜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易涛, 郑龙海, 张琳, 付红伟, 田景奎. 亚太传统医药. 2009
[7].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先期抽薹遗传模型及QTL研究[D]. 鲍生有.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8]. 胡萝卜(Daucus carota.L.)细胞外周糖蛋白结构及翻译后修饰的研究[D]. 商承伟. 苏州大学. 2002
[9]. 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种内胞质杂种[J]. 司家钢, 朱德蔚, 杜永臣, 赵志伟. 园艺学报. 2002
[10]. 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胡萝卜叶多酚工艺研究[J]. 蓝志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
标签:园艺论文; 胡萝卜素论文; 茄红素论文; 翻译后修饰论文; 野胡萝卜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糖蛋白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挥发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