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的现状及加快发展的途径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部地区的现状及加快发展的途径_中西部地区论文

我国中部地区的地位和加快发展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途径论文,地位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人大批准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对我国三个地带的划分,我国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九省区,国土面积281.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9.5%,1999年人口4.43亿,占全国的35.2%。在沿海地区实现了20年的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中部地带的发展问题及其在国家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199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力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金融贷款和外资的利用、扶贫开发、出口贸易等,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98年,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受益地区是中西部地区。1995-1999年间,多数中西部省区市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缩小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小值。这期间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得到缓解、地区发展格局产生变化的阶段。但是,人均GDP的地区差距继续扩大。1998年人均GDP(按现价计算)在全国属于低收入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50-75%)都在中西部地区(江西、安徽、河南位列其中)。全国范围内在速度和总量继续扩大的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日渐突出。这种结构层次的地区间差异基本上是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这些情况表明,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同时,中部地区发展问题是应该引起中央和各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的。

一、中部地区在全国的重要位置及良好的发展势头

1.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之间。由于地质因素的作用和自然地理的特征,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我国三个地带中最为丰富的地带。据原地矿部一位专家的评估,东中西三个地带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2:2。考虑到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及资源和资源型产品运输到消费地的成本等因素,以可能实现的价值计算,我以为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约占全国的40%以上。这些资源中,煤炭、石油、铝、铁矿、铜、铅、锌等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中部地区占有广阔的平原、河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三个地带中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地区。

2.强大的基础产业。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土资源,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建国以来,中部地区曾经作为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重点项目主要在中部地区。70年代至80年代初建设的引进重大成套项目,就资金规模和项目数量,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带几乎是一样的。90年代以来,在能源源材料建设方面,中部地区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和商品粮基地建设,中部地区也是国家的战略重点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是我国最强大的基础原材料生产主要地区。这也是中部地区的优势之所在(附表)。

  人口  GDP  工业增加

农业总产  粮食 

钢 煤 发电量

(万  (亿 

值(亿元)  值(亿元) (万吨) 万吨)(亿吨) (亿千瓦

人)元) 小时)

全国总计 125909 81910.9 21564.7

24519.1

50838.6 12426 10.4512393

山西 32041308.0

400.7 305.3 821.7

452.3

2.49569.8

内蒙古2362 984.8

235.7 532.31428.5

416.3

0.71380.6

吉林 26581337.2

412.2 675.32305.6

169.9

0.16299.6

黑龙江37922402.6

933.8 660.53074.677.5

0.62411.5

安徽 62372339.3

494.51234.32771.2

424.3

0.45308.2

江西 42311517.3

249.0 750.31732.7

267.0

0.17187.8

河南 93873661.2

993.61906.84253.3

392.0

0.8 658.9

湖北 59382970.2

946.41126.12451.5

521.6

0.04508

湖南 65322647.2

461.81173.32725.4

306.5

0.14332.5

中部小计 44341

19167.6 5127.78364.221564.5 3027.5

5.63657.0

占全国%

35.2 23.423.8 34.1 42.424.4

53.4 29.5

3.东西之间的有利区位。中西部地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西部开发在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间联系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建设等许多工程横跨中部地区或延伸到中部地区,受益的不只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开发将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西部开发也为中部地区提供了机会,中部地区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说是左右逢源。并且,未来中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弥补东部地区高速增长以后产生的新需求。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中部地区提出了挑战,但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对中部地区的支持。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各部门资金分配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4.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

①经济增长较快。我国从90年代初以来,开始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现在讲加快中西部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1996年和1997年国家开发银行大量的资金投向中西部,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资金在中部地区。从总体上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最近几年逐步增强,中部地区由于近几年中央在基础产业投资上、基础设施投资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且由于最近几年在发展经济、利用自身优势方面制定了多有成效的政策,其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增长速度基本与全国持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利用资源优势,在全国的分工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如湖北省近两年发展比较快,其基础工业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结构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1997-1999年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和使出口继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结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产品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规模增长快。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有了很大加强。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同时,克服结构雷同现象有实质性进展。

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各地区充分认识到。1998年增加的1000亿元国债和央行的配套贷款,大部分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国有粮库等。在地区分布上大部分用于中西部地区。

④农业继续朝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集中投入加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许多农业大省将农业经济发展放在战略位置,全国农业经济稳中有进。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西等省市,1997年和199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曾超过8%;支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有所加快。河南、江西、湖南等省有特色的优质农牧业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受到国家重视,我国中部地区有一批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些年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效果。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效益型农产品,大量出现引进技术和品种、经济收益很高、产业化经营的养殖和种植基地,在提高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但是,中部地区中,有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选择很困难,产业结构升级步履缓慢。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缺乏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少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比较快,但现在许多生产部门和行业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已不占优势。

二、关于“十五”规划的思路

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目标将是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质量的提高作为主要方向。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中部地区特点及其在全国战略分工中的地位,在制定“十五”规划时,可考虑以下方面:

1.我国基础产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基础产业作为主要方向是多数中部地区省区市的好的选择。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幅员广阔,三大地带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资源和发展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应明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在未来战略分工中的地位,关键是要明确各省的资源、区位以及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身优势,更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的第三产业。西部地区,虽然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但从目前看,多数地区的交通设施、技术条件仍比较落后,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中部地区能源、交通条件都比较好,临近东西大市场,尤其是现有的传统产业基础比较好。因此中部地区更适合发展基础产业。如湖北省应以钢铁工业、电力输送以及高耗电产品生产业以及相应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发展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要求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中部地区的增长质量问题应该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如果不能在技术改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还是追求“量”的扩张,只有GDP增长方面下功夫,产品的竞争力差,就可能丧失现有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就将能够起到进口替代的作用。这是今后几年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错过这个机会,就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后果。

2.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瞄准东西地区市场。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启动,推动西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部地区应加强同东西部地区的合作,尤其是人才、贸易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渠道,寻求合作机会。中部地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应争取吸引发达地区高素质人才,从管理、技术、经验方面带动中部地区发展。与此同时应瞄准东西部市场。由于东部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部地区承担着为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现代化建设生产、提供原材料以及消费品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应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寻求市场契机,占领东部地区市场。另外,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关键的是要抓住投资机会,引导过剩劳动力到西部地区就业。

3.建设好各级经济中心和重点产业带。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经济中心起着核心和带动作用。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较薄弱,中部地区的多数省区,城镇体系不发育。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各省的一级和二级经济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建设好重点产业带,以点轴系统发展区域经济的合理的空间结构。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原来少数工业基础好的大中城市,电子工业和生物技术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部分城市,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在一些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好的大中城市,要有重点地发展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业。但是,现在全国,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地区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寻找新的出路,试图一下子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赶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到处规划建“硅谷”。我们要说,那么多“硅谷”能不能同时发展起来?我们不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和“硅谷”方面一哄而起。

如何制定地区的发展规划?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不能将赶上和超过最发达地区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衡量发展成就时,要看发展的稳定性和质量,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不是逐步提高,要看在自己以往发展的基础上是不是有了逐步提高。大家都要在增长速度和人均经济总量方面达到最发达地区的水平,这是不现实的。在许多情况下,也是达不到的。

标签:;  ;  ;  ;  ;  

中部地区的现状及加快发展的途径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