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是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先简单介绍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特征,并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几大要点。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滨水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滨水绿地的建设和规划,是美化城市、确保人们亲水乐水的一大举措。国内城市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日益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滨水绿地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的对滨水绿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成为了建设城市过程中的一大课题。
1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简介
滨水绿地是城市一条重要的绿色廊道,不但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且能够有效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是一个囊括了众多景观、生物和陆域、水域的复合区域。城市中的滨水绿地的分布大部分都呈现带状,是处在江河湖海周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城市滨水绿地大多数是呈现集中的条带状或者面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分布结构造成影响。第二,滨水绿地是连接城市斑块状绿地的纽带和过渡体,常常被当成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的一个特殊的载体和廊道,对于提升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空间结构、环境质量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第三,由于滨水绿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刚好处在水域和陆地的过渡区域,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过渡交接位置,所以,其兼具生态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必须认真对待滨水绿地的建设。
2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分析
2.1 遵循生态优先性
生态优先性就是着眼于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开展较低影响的设计建设。城市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了非生物、生物,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些经济要素和其他要素。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优先性就是必须首先考虑生态友好性,评估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便将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性降至最低。在进行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还要将恢复生态系统作为设计的要点和重点。通过使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选用相应的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建设起多种生物共存的生态滨水环境。应将滨水区域的植物配置放在重要位置,避免出现水体流失等问题,有效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真正有效提升水质、确保景观多样化和生物多样化得到保护,以一些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滨水现状条件。
2.2 遵循地域性原则
进行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还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特征,将体现当地历史特色的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绿地的构成植物首先要考虑选用本地乡土物种。因为本地植物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和环境,能更好的生长,也能更好的打造别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2.3 遵循艺术性原则
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设计应体现艺术性原则。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景观艺术性。它界于城市与水道之间,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工景观资源,富有水的“灵”气和区域的优越性。又有良好的滨水环境生物链,是人们集聚休憩的地方。因此,在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时,应体现城市滨水的景观性,考虑建筑与植物的合理组合,水与植物的有机渗透,植物与植物间的协调搭配,四季植物景观的变化等。
3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道路铺装、驳岸、植物、景观建筑小品、活动休闲广场各元素的综合设计,形成统一、和谐的空间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道路铺装设计方面
道路设计中应组织多样的步行空间,结合地形、景观廊架、柱列、小品等,布置蜿蜒小道、宽阔的廊道、滨水栈道以及起伏的坡道等,营造丰富的体验让游览过程充满变化。还可以考虑自行车道、林荫步行道结合布置,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运用质感丰富的铺装材料,多种组合,在小空间中讲究精致设计,图案化和装饰性增加细节变化,在大空间中注重色彩及大块面图案的设计,丰富的铺装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利于增加游览的趣味,提升环境的艺术品位。
3.2 驳岸设计方面
河道的堤岸是水陆交接的地带,生态边缘效应明显。所以,护岸的生态性对于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
护岸生态化要求在保证河岸防护和防洪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软化河岸,强调驳岸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亲水性。通过软质的可渗透界面,维持水体与河岸的水交换。或使用多孔材料、或枯木树根等自然材料组合,增大驳岸表面的粗糙度,形成水流的多流速变化,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避难、繁衍的场所,为植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
3.3 植物设计方面
滨水景观中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自然生态,还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滨水生态景观。
(1)选择具有耐水性和耐湿性植物
滨水绿地边一定要选择具备耐水湿能力的植物,这是滨水植物造景的基础。耐水性最强的树种有垂柳、槐树、桑树等;其次为水松、棕榈、榉木、凌霄;再次为迎春、广玉兰、夹竹桃、紫竹等;耐水性最弱的有枇杷、桂花、樟树、黄杨、朴树、合欢等。
(2)注意植物多样性
按照植物美学基本规律,配置植物组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林植等栽植手法,创造出不同情趣的风景画面。
滨水景观植物配置要注意乔、灌、草结合,充分利用高、中、低空间方位,叶的面积指数增加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还有利于保护珍稀植物树种。另外还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郁、花草繁茂的绿地感到满目青翠、心旷神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来安排。滨水植物配置应坚持自身生长规律,遵循以自然生态为指导。
(3)注意植物跟周围环境文化的融合
根据绿地条件,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来安排。滨水植物配置应坚持自身生长规律,遵循以自然生态为指导。此外,当地环境中已有的树和名木值得保护和利用,树龄越大,景观效果越好,这些树种对本地有较高的适应性和代表性是本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总的配置效果遵循“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夏季绿树成荫,秋季丹桂飘香,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观效果。
3.4 景观建筑小品设计方面
景观建筑小品常常既是被观赏的焦点,又是游人欣赏水面的观景点,布局中应注意视线的关系、竖向的层次变化以及与水面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小品包括亭、廊、桥、塔、花架、景墙、纪念碑等,其造型、结构、材质、纹样带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滨水绿地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应高度集中体现人文艺术之美,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3.5 水体要素
在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塑造中,水体是一种重要的软质景观要素,同时也是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中具有动态和自然特征的要素。由于城市滨水绿地与外界活水联通,因此,以水体为基础的水生态林、亲水栈道等区域成为了绿地景观中容纳人口数量最多的空间。在该市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滨江绿地、还是市内滨湖绿地的景观设计,都以水体为核心进行了合理的景观设计塑造,充分运用了动态和静态两种不同要素的水体,设计建造了相应的绿地景观。
总之,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环境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滨水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努力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符合城市山水格局、充满活力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牛晓君.我国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5):45—47.
[2]罗固源,郑剑锋,许晓毅等.4种浮床栽培植物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的比较[J].环境科学学报,2009,(2):285-290.
[3]杜新,鲍春,张鹤.沈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5—248.
论文作者:卢修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水绿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植物论文; 绿地论文; 生态论文; 水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