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论文_郑金凤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论文_郑金凤

摘要:随着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行,拓展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亮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拓展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当前拓展却发现有些走进了误区,有的远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拓展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以后,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于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拓展教学之风悄然兴起。

诚然,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能使课堂教学无限灵动,给学生思维情感有力的碰击,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有效呢?

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发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为延伸而延伸,把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拓展脱离了“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

2.拓展追求“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崇尚现代媒体手段的应用,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堆砌美景。更有甚者借助现代媒体把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变成风景照片或电影,在课堂上展示一遍,把一篇课文的结构脉络全部用课件做出来展示得清清楚楚,这已脱离了文本阅读。

3.拓展淡化了“语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课文解读笼笼统统,粗枝大叶,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人文熏陶也成了空中楼阁。

这些拓展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只是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自由讨论……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影响了语文课堂效率,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上拓展均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属于无效拓展。那么,何种拓展是有效的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围绕这些因素对拓展活动的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首先必须清楚“有效拓展”的概念界定,“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

拓展教学本质上是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的迁移以达到促进学习主体扩大有效信息、激活感知体验、训练思维和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拓展应体现以下特点:

(1)有效拓展是立足文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任何教学形式,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有的放矢才有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拓展必须以“本”为本,以人为本,违背这一点就没有拓展的必要。

(2)有效拓展是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教学辅助手段,拓展并非是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堂的主流,作为文本教学的辅佐,拓展的次数、容量和时间,拓展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拓展的难度与高度,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拓展的效度和课堂教学的效度。

(3)有效拓展是多维度的迁移。语文课堂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有效的拓展不限于停留在知识扩展的层面上,它渗透到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各层面,从多个角度有侧重点地选择拓展的内容和形式。

(4)有效拓展是动态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课堂是由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它的主体是富有个性是学生,学生可随时生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拓展必须是适应这种课堂状态,实时而动,体现时效性。

为了增强高中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时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必要性。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一些“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的阅读强化训练,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诚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但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

②文本性。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

③适度性。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时应特别注意在以下教学环节方面注意拓展:

其一,在教学重点处拓展,强化重点。

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教学重点就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以效益为核心,我们就要有善于联想,巧妙拓展。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须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适当补充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其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丰厚文本。

何为文本中的“空白”?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空白”往往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中,还指文本页面上没有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即书本中的空白之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不失为激活学生思维,开展自主对话,训练个性化阅读与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三,在语言的精美处拓展,品味语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语词精灵的跃动,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那无声的冷月,那静谧的荷塘。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让我们每个人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发着我们对魅力汉语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品读精美的语言,领略语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 712200)

论文作者:郑金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论文_郑金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