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的时间形态--非扩散、非渐进和不完全转化(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01006)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97164)的后期成果之一)_通信论文

通信网络的时间形态--非扩散、非渐进和不完全转化(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01006)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97164)的后期成果之一)_通信论文

论通信网络之时间形态——非漫射性、非渐进性、非彻底变革性(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49501006号)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第497164号)资助项目后期成果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通信网络论文,后期论文,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我们的社会正逐渐地而且有说服力地显现着向流通经济过渡的信号,传输的特征日益被范围广大、形式多样、由地区层次转变为全球规模的交流和合作所表现出来(Roberta capello,1993)[1], 依赖于运输业的物质传输如此,依赖于新的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非特质传输也如此。如果追溯过去一千年世界历史中的这种行动的嬗变的话,可以发现一系列存在于经济系统转化中的逻辑变革,而每一次都是以传输(空间通信联系)基础设施新形式的出现、接受、采用和落实为标志的:

汉萨(Hanseatic)同盟时代公元13到16世纪, 以陆海运输一体化为基础,水路作为一种后勤保障系统连接了沿河城市和海岸地区。它使中北欧商业政治同盟走上了全面贸易交往之路。

哥伦布时代16至17世纪,以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新的海岸系统的引入和海洋运输的显著进步,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到东、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往来。

瓦特时代自19世纪前期开始,以蒸汽机运输新形式(海运和铁路)和工业技术为基础,加强了大陆间的联系,新的世界市场(北美)也孕育而生。

ICTs 时代本世纪60 —70 年代以后, 以复杂信息化(Informatization)和灵活反馈的通信网络为基础,在其框架中, 精确的时间性(JIT :just in time )和物质需求计划(MRP:materialrequirements planning)作为新的管理原则也被涉及到了。 这以后尽管而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处在增长中,并再次表现出整体的逻辑,这标志新纪元的开始。

以上四个阶段说明这种趋向于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组织的激烈的重构和改造曾不只一次地发生过,且传输变革的一个个阶段也正是人类进步的阶段。勿需进一步论证传输对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了,关键是认真分析和把握通信网络要素在这个演进过程中的规律,排除表面现象的困扰,这对于促进通信网络建设和区域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政策制定的实践方面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2 通信网络空间扩展的非漫射性

通信网络这种在信息业和服务业环境中促发变化的人类行为似乎是非空间的,然而它的空间性曾经是,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被强化的,因为它的联接力量使特定方向上的跨距离的地点相互依赖程度大幅度地不断地提高了(Henry Bakis,1992)[2], 这即是渗透效应关系在通信网络地域性上的表现,它与信息空间传输往来流量平衡态比较强的重要特征是一致的。[3] 人们很容易把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扩展看作是由一点向周面、由一侧向另一侧漫射的发展过程。这里要强调的是通信网络演进在地域上呈一种合理行为方式定向的推进。

2.1 网络用户实用功能上的彼此依赖

除了需要物质的传输网络外,还需要使用者一定的服务需求,这对任何通信媒介的采用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认为信息流的增长和通信网络的延伸很具方向性,而非诱发所致,首先这是由使用者自身需求原理和通信业服务价值原理共同决定的。人们凭借单一的设施是不能与没有该设施的其它地区的人们进行通信的,几乎没有潜在用户会把经济收入浪费在没有实际使用者的通信服务上。入网的每一个用户的利益都为其它同类用户的行为所左右,网络的最基本的表现是网络的使用价值高度依赖于网络中已经存在的用户的数量,它必然构成用户的空间定向。当前我国众多的邮电使用者盼望国家尽快把通信的海关关税压下来即反映了一种服务需求的“渗透效应”。

在当今新的电子数据库网络进入商业信息领域的过程中,这种效应再一次表现出来:传播中受到空间扭曲。数据库的内容可能映射出最初使用者(往往是大的商业公司)需求的意图,正是他们建立了基本网络轴线,个人使用者往往因数据库处理机构的区位和引力范围而产生偏向。[4]还由于地区情景的不同,存在着使用电子信息上的文化障碍。由此未来的顾客的信息空间也许仍然保持不均衡性,这样对于加强空间相互作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广阔的前景。

从另一角度而论,通信活动这类规范要求较高的业务一开始便必然是政府专利事业,其公共设施的增减主要还不是由潜在个人和团体用户在得知它们存在时所能应用或拒绝接纳的一种创新行为,而是由当局和权威人士在一定时期适应网络延伸的走向,使具有通信业务的地区的设施密度增大的一种特权行为。如果到处都有通信设施,通信业务的效用可达到最高限度,当然这是绝对理想化的景象。反过来,当通信基础设施的革新效应受到连接方面的局限时,其价值也便受到局限。为了对潜在用户提供最大服务,必须有针对性地定向扩展通信网络,联络更多的类型相似的地方和用户,才能使渗透效应的雪球滚动起来。

2.2 接受通信新技术的地区及个人能力

一般来看,新型通信网络相对于以前的网络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一进步在于通信技术上的改善。通信网络迅速增长的驱动力也正是表现在新的通信技术上,它开辟了一条以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享受更多方便而创造竞争优势的道路,高技术潜力为地区(使用者)获取它提供了重要机会。然而排除常规利益而论,这种机会不是由简单的技术采用提供的,而是由具有创新意义的使用所提供的,这种创新使用又是由应用其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新过程的社会需求所赋予的。而完全建立在新技术传输、储存和详尽描述大量信息的能力之上创造这种优势的特殊地区(使用者)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这类地区共同需求的时间形态也是呈一种共频的。在邮政业务建立之初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拥有必备的技能[5], 需要新的邮政工具提供服务的人少,它们所服务的区域网络受到限制。具有技术需求及技能的使用者的方向性强导致了通信网络扩展的方向性强。

从如上通信网络革新所遵循的途径看,可以预计新的ICTS网络的可用性与其漫射应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漫射说”即忽略了潜在用户迫切需求使用新工具满足时间计划的差异性,以及没有认识到地区间通过新工具获取竞争优势而必须发展之的差异性。当前,一般地区通信网络缺失与中断[6]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基础设施硬件和服务的缺陷使需求冷化,这又使其新的引进不能得以实现。

2.3 利益走廊与信息流分配

通信网络实施和ICTS应用的定向性扩散,产生了大空间上地区(使用者)商业经济的利益走廊,引起了首先是走廊方向上的发达地区参与信息流分配,从而明显地改变着地区的经济系统和结构。欧洲的事实是:通信网络轴线建设与经济实力分布相一致,它沿着地域的经济“通道”延伸,因此当某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地有缺陷而致使商业利润受牵连时,通常通信网络用以考虑地理位置的决策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构成了一种通信作用巡回系统[7]。 建立并控制信息网络轴线的地区(使用者)在信息快速传输的行为中将获得胜利,这反映了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将是不可扭转的。由此,信息网络的介入将可能影响区位模式,并可能有助于发展新型空间组织模式。

3 通信网络规模增长的非渐进性

3.1 社会任务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前文已述,每当国际的或国内的产业体系抵达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可供区域选择的产业方案的时候,都将伴随传输技术的进步,由其社会任务引起一次空间联系领域(交通通信)的爆发增长。行业的特点又使通信网络的拥有者把其当作赢利的商业,国家(地区)的邮电管理部门直至企业家们都将在利益关系作用下,使尽可能多的地方尽可能多的潜在用户采用其新的通信工具,以保证他们所作的革新具有吸引力且效果明显。所以通信网络在应用规模上呈爆发式而非渐进地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产业层次选择和经济利益所引起的。

在工业化和移民所形成的紧密结合的社区瓦解之前,大多数人很少有写信的必要和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市场回报的冒进使通信惨遭失败的例子很多,我国1867年北京海关邮局开张之时,因多数人对邮局不屑一顾,经济亏损累累。在早年尽管原有的小型邮电网络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提供直接服务,但它却满足了那一时代的“共同需求”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邮电通信局限于政治需要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旧有通信格局已大为改观,为经济服务的通信在邮电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新的ICTS的发展(如EDI)也首先是建立在经济领域上的, 通信与经济两者发展成明显的线性关系[3]。目前伴随ICTS 网络发展的通信业经过初期阶段之后,正持续以较大幅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增长速度。如果以我国GNP和邮电业务量的历年统计数据的指数绘制增长曲线, 明显可见邮电业,特别是电话曲线斜率的急剧提高。这即是爆发的一种外在表现。

3.2 通信新技术网络共同需求的家庭化

一种通信方式出现的早期都是极少数人使用的专用通信,就西方而言至17世纪,有组织的邮政业务尚稀缺,少量的邮政业务局限于小范围的宗教、军方、政府之中(Scheele,1970),家庭的私人邮政业务是很难通到外面去(Harlow,1928)[8]。但当国家建立了政府邮政业务以供公共所用之后,便很快带来家庭需求的爆发增长。Abler,R(1985 )在分析了瑞典邮政网络发展的情况后发现:1936年政府邮政业务建立以后的仅最初10年间,就建起了该网络的70%的传输点,网络便已迅速与服务于信息交流的时代需求连通起来了,其后又经20余年,所有城市地区都已被连接,基本形成现状网络体系[8]。

考查的时间阶段虽已有不同,但其所表现出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网络上的使用者成数量级增加,n 个用户之间可能通信的联络线路是与n[2]成正比的。因此当n达到一定数量后, 就会在方向性的前提下导致网络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即由道路型网络经树型网络向通信中心的辐射型网络、再向多中心的格状网(网状网)演变,网络越来越较低等级上闭合,网络加密、网眼缩小,定向性逐步复杂化。

网络演变过程中的地区应用与使用者应用在网络容量及业务的爆发扩大等属性上是一致的。历史经济表明,采用革新了的传输媒介所带来的巨大潜能将率先在行政和商业部门呈现出来,随着新的通信通道无所不在的时候,通信工具的应用将最终向家庭转变,这时通信流从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三角形状”向多数人对多数人的“长方形状”转变。可见,

建立和发展新的传输工具所需的最初支持在家庭使用(Householdusers)中是难以呈现出来的,但关键性的支持必须是家庭使用。 当今信息时代较以前的工业、服务业时代相比将有为数更多的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传统的用户接入方式将不适应传输宽带业务、实现多媒体通信的需要。新的电信网络空间扩散将是在特定走向上使信息载体由卫星电视、海底电缆、电话传输到配有专门系统装置的家庭电脑中。建立于渐进增长基础之上的市场战略正是忽略了由社会水平提高而带来的使用者的共同需求行为,注定是难已成功的。

3.3 爆发性逻辑与“蛙跳式战略”

基于通信网络使用的爆发性,产生了多种信息化过程的推进模式。美国通过政府政策性鼓励吸引私营企业共同参与信息化建设,以实现社会—全民信息化;香港通过市场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让消费者接受这一全新的社会方式和消费概念,以实现家庭—社会信息化。新的一次爆发是由无线电远程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所共同发起的。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带动本国经济的有利时机,因此特别需要紧密跟踪国际上最新业务、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迅速作出反映。“蛙跳式”通信网络发展战略就是利用最先进的ICTS来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多是在电话业务爆发之后,又一次地孕育非话业务的爆发。发展中国家则可在普通电话满足供给之时也建成信息国道,跃过爆发间歇过程,重叠爆发时间。

4 通信网络媒介更替的非彻底变革性

4.1 演进的客观存在——邮政与电信

回顾从17世纪20至30年代欧美国家建立公共邮政业务以来通信网络的历史,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媒介选择使用上新的传输媒介不会取代旧的传输媒介。邮政业务,尤其是二战后,尽管面临来自其它通信工具,主要是电信的竞争,“尽管邮政服务正日益昂贵,信件邮寄增长率正在下降,但是邮件使用本身的几乎所有部门(All calegories)都没有减少”(Abler,R.,1989)[8]。电信只是减缓了邮政业务在应用上的连续增长, 并未导致其更明显的变化—衰竭。 电传至多不过抢去了邮寄的1/3的生意。邮政业务直到今天所面临的传输工具的竞争仍不是致命的。下表反映了我国通信媒介的变化:

表1 我国邮政业务构成变化

指标体系

邮电业务量函件特快专递长话业务

单位 亿元亿件万件亿次

1995 960 86 4500 120

95年是90年的倍数6.2 1.613.1 10.3

2000年2600 1301000 598

2000年是95年的倍数 2.7 1.5 2.2 5.0

指标体系移动电话用户 无线寻呼用户

单位 万户 万户

1995年 373

1800

95年是90年的倍数20041

2000年887

2500

2000年是95年的倍数 2.4

1.4

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并经计算所得

即使是邮政,我国“八五”期间主要业务年均递增率仍达——函件:39.2%、包件:13.3%、特快:77.2%,函件量预测“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8%,2010年将达到482亿件,是1995年的5.6倍。 实际上国家和地区在传统函件业务发展的同时,90年代邮政的发展就是建立在新型业务发展之上的。同理,电信的非话业务,如数据通信、传真、可视图文、智能用户电报、电子信箱、会议电视等增长也远远快于传统电信业务。近十年来全世界话机总数平均每年增长5%, 而非话业务终端平均增长20%以上,也印证了这一演进客观存在的法则。

4.2 媒介竞争与使用者选择

媒介竞争存在于广泛的层次上。我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在原来的基础上, 是由简单朴素的旧式电话所承担着的。 关于话音业务(Voiceservice), 国内竞争环境可以归结为几个层次——旧式简单的电话机(POTS:plain lod telephony )、 蜂窝式移动电话服务(Cellularmobile telephone )、 远距离个人(专用)通信网(PCN:personalcommunication network), 每一层次上水平方向上的竞争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供给者之间构成的,垂直方向上是由顾客,如远距离公共电话服务(PSTN)的使用者的压力所构成的。

由通信服务供给的网络随数量增加,竞争也加剧了,但任何一种媒介类型,都将造就自身的一套联络方式以取得竞争优势,在传输媒介市场中适用一定的范围。假若不考虑产品正常消耗,那么网络的更替过程将更多地受制于消费者的使用程度(Rievelt etc.1992)。它可能比革新所带来的技术效果的影响还大。起码在部分曾有该“媒介经历”的人群中如此。据一些电子数据库网络的经营者看,存在一种文化偏向是相当多的经营者们仍然信服报纸舆论,甚至非正式传媒,而不相信电子媒介。

4.3 通信联络工具的协同作用

从“和谐作用”的意义上说,通信媒介间较竞争性而言更具协同性,以及认为媒介应用在因果往复的过程中共同衍生了新的工具应该是合理的。传统电话的应用刺激了邮政业务,达到较之没有发明这些电信工具以前更高的水平(同样信件也加强了电信的容量)。不同信息传输媒介之间还存在替补性作用,电话传输中的障碍可能使传真机的平均使用率上升。 这些事实强调了通信网络间相互依赖的重要性(Battenet al,1990)[9]。因为通信工具的使用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 促进了人们对通信联系的需求。

对当今的邮递业务而言,主要的促进因素也来自ICTs,如电信、微电子技术(Microelectronics)等,其物质性的成就越来越依靠与电信相关的活动。ICTs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手段正广泛应用于联系电信与实物传输中。普通邮政服务将被更快的邮件寄递方式所取代,邮政快递服务正欣欣向荣,电信缓慢地被快速邮递部门利用的情况正在改变。欧洲通信网将出现一种覆盖欧洲的,比当今邮政服务更有效的快速寄递网络形式,而其快速邮递公司是通过引进新的标准化的电信服务得以发展的。邮件跟踪查询、处理、邮政管理系统上邮政电信息通信网络(以邮电公用电话通信网为依托)技术利用的优势更为明显。

5 结论

当前,由传统的邮政,随后的电信所组成的混合型媒介正在与开始出现的高能电信息通信传输容器和计算机控制传送及转换进一步融合。尽管其通信网络发展的时间过程与我们所考查的邮电发展的漫长演变史相比已大大压缩了,尽管新的传输媒介所赖以发展的环境似乎与邮政业务发展之初的条件也根本不同了,但是基本可以肯定,正在步入通信市场的新型传输工具也将遵循与历史上邮电业务相同的发展路径,因为它们与社会、经济的整个共存阶段都是协同的,并且将继续协同发展。在新型通信网络建立过程中还会受到以下三个基本原理的影响:

第一,通信网络是以一种合理行为方式定向的推进,因为地区(城市)影响通信新技术变革传播进程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变革的吸收度和通信机会)都依赖于地区的潜能。这一通信网络演变的时间形态特征在通信技术应用和网络建立的初期阶段表现最强、作用最大。第二,新的通信媒介网络只能呈爆发式,而不是渐进地发展。以往人们常以GNP 标准对通信业“起步”、“起飞”等阶段作的确定,随着信息化浪潮而不复存在,当今传统邮电附加了新的ICTS,使爆发在更广大的人均GNP 指标范围内实现。爆发增长与新技术扩散所表现出的S 状分布函数(陡升、平缓、延续)是相适应的,构成了变革被采用的相对速度变化的逻辑形式。第三,新传输工具也不可能立即取代旧传输工具。这样的替代过程要比乐观主义者们所预期的慢得多。目前尚存新旧媒介的技术上相互渗透的不足。一个排它的网络进入另一个排它的网络之通道是否便利很重要,以前相互封闭的网络,经过协调开放,彼此获得的新通信源也是相互的。

标签:;  ;  ;  ;  ;  ;  

通信网络的时间形态--非扩散、非渐进和不完全转化(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01006)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97164)的后期成果之一)_通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