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二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一些稍微需要动脑想象的题目时,孩子们就会止步不前。为了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大胆尝试,我经常告诉学生“笨方法”也是方法。由于只是口述而没有板书,加上学生年龄小,因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笨”字还有双引号,从而给我带来了一些未曾想到的结果。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和表内除法(二)“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我给学生讲授了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三种方法:一、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9;二、几9就比几十少几;三、用手指帮助记忆。
之后我告诉同学们:“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帮助我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来记,当我们真的记住‘9的乘法口诀’时,方法也就不重要了。”有的孩子很快就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而有一少部分孩子,未能记得很熟练,在做练习时有的同学直接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了结果,还有几位同学在掰着手指帮助自己来完成练习,这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到:“快看,周某某还在数手指呢!”于是全班学生大笑起来。这时我说:“用手指也是可以的,‘笨’方法也是方法!”这时,我发现周某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发现他的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起来,情绪非常低落。
下班回家后,这一幕在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我想有可能孩子们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学生们会不会认为使用“笨方法”的人就是笨呢?这无疑是告诉大家,这个孩子很笨。这显然达不到我的初衷,针对课堂上的这种情况,看来有必要对这句话进行解释,“笨方法”其实不笨。于是第二天在上课时,首先我板书了“笨方法”也是方法这几个字,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发现这句话中有双引号,从而产生了为什么有双引号的疑问。
接下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
师:从甲地到乙地有三条路线,而我们不知道走哪条路,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像杨子一样见歧路而哭犹豫不决呢?有四个人准备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其中第一个人从第一条路线到达乙地,第二个人从第二条路线到达乙地,第三个人从第三条路线到达乙地,第四个人不知怎么办,站在了原地。你们说哪个人的方法最好?
同学们都说第二条路线最好。接着我又告诉大家,从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到达乙地的人也是成功的,而站在原地不动的人则永远也到达不了乙地。因此当我们遇到有难度的题目时,要大胆尝试,不尝试就没有成功的可能,结果只能是失败。
接着我又给他们举了一个数学上的例子,24连续减6,减( )次结果是0。很多同学都知道这题的意思是求24里有多少个6,很快求出了结果是4。但有一小部分同学,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指导,根据题意,我们就逐步的解决:
尽管这种方法看上去没有24÷6=4来得简便,但是我们最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总比站在原地不做的好。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笨方法”其实不笨,只有不敢大胆尝试才是真正的笨。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大胆尝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在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到达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着我又告诉大家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尝试,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眼前的“笨方法”其实不笨,它是为我们将来聪明的方法打基础的,我相信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我们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都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作为一名教师,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因此,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手段更新,甚至理念发展,都不是解决孩子成长的关键条件,我们没有解决教育中“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学机智”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有好的教学理念是一回事,学生能否接受是另一回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利用教学机智,达到师生互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论文作者:房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方法论文; 口诀论文; 乘法论文; 和尚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