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面对一群懵懂的三年级孩子们的时候,以前设置的教学程序得归零,我得重新认识他们,从他们鲜活热切的眼神里了解他们——拥有独立人格的他们,尽管这栋独立人格的大厦还在打地基。这下问题来了,班上总有几个调皮蛋,上课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不停插嘴啦,下课喜欢打打闹闹又哭鼻子啦,作业总是乱涂乱画一团糟啦……总是犯一些道理都明白的事,好气又好笑。道理虽简单,但是也要不厌其烦地一点点就事论事分析给他们听。有个小胖墩儿在我建议他做“火花小集”(一个用一到两句话记录灵感的小本子)点头如捣蒜似的向我保证上课再也不插嘴了,但偶尔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姑且看作他实在是文思如泉涌吧。如此一个多月以后,非但没有稍微清闲一点儿,连下课十分钟有时也不得休息,因为来找我的同学更多了——有时是来问问有没有作业要抱回去的啦,有时是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啦,有时是单纯来看看我在办公室做什么……虽然课后很累,但我喜欢他们的“打扰”,他们已经慢慢接纳我这位“新朋友”了。
然而“烦恼”并不会因为我成为了他们的“新朋友”停止,生活处处有“惊喜”不是吗?
在我以前的教学认知中,女生虽然有活泼外向和文静乖巧之分但基本上都是很遵守纪律的,唯独我的“新朋友”——清清同学除外。她曾经在语文课上组织周围同学玩游戏,曾经数次不交作业也倔强不补起来,曾经为了给她找一位合适的同桌让我伤透了脑筋……直到有一次,她将一块她羡慕已久的同学的手表偷偷带回了家。我在班上询问了数次未果,心里生气又着急,虽然以前有同学曾经在聊天的过程中对我倾诉过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清清同学——她一、二年级时喜欢借用同学漂亮的文具而不愿意归还。但我不愿意将她列入“待查人员名单”,事实上我一点也不喜欢怀疑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小朋友。我在班上说:“希望将手表不小心带回家的同学归还手表并自己找我将情况说清楚,老师不会在班上公开批评,只希望那位同学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错,因为只有有勇气面对,才有机会去改正!”一席话说完,班上仍然鸦雀无声,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10点也没有一点和手表有关的消息。“在原则问题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学生犯错!”我想,于是我迅速向学校申请调看了教室的监控。终于,我发现这块手表确实是被清清同学带走了 。看到视频回放的那一刻,我既心痛又着急,她怎么可以这么糊涂!
后来的谈话气氛很严肃,我请来了清清的爸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批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一下家庭教育的情况,是什么促使一个女生在明知道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一错再错,连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通过和清清爸爸坦诚地交流,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原来,清清同学的爸爸从事废旧回收、家电维修的工作,平时忙于工作,对清清的照顾和教育比较粗放,而清清同学的妈妈由于身体不好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无暇顾及清清内心成长和一些生活细节上的需要。内心敏感又早熟的清清,在父母粗放式地养育下渐渐地有了一些坏习惯——用不正确的方式去满足一些内心的需求,尽管这些需求并无太出格的地方。但是这些不正确的方式在清清看来比和父母沟通要“便捷”得多。我内心除了同情清清以外更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如果清清的想法不能及时得到改变,那么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对她的人生产生长久的不利影响。我告诉清清:“你想要色彩丰富的漂亮画笔是没错的,你喜欢并且想拥有一块粉色手表也是没错的,但问题出在你得到它们的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清清那双大大的眼睛藏在略显杂乱的齐刘海后面闪着一丝惊讶的光——好像在惊讶我为什么没有“连珠带炮”地狠狠批评她,而是站在理解她的角度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问题。那天谈心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告诉她:“我观察过,你不仅爱看课外书,你更有一双巧手,你会捏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儿,你会折精巧的纸玩具,你更会画画,上美术课上你总是最认真的那一个,既然自己那么喜欢,老师希望你尽最大努力用心去学,成为那个让自己喜欢、佩服的人,你的一双手值得那么美好的事物。”清清抿着嘴,眼睛里的紧张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盈盈笑意,她轻轻对我说了一声“好!”。
后来的清清同学,没有辜负我对她的期待,更没有辜负她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她更努力更认真地画画,她画的卡通女孩白描像成为了全班同学最抢手的礼物——清清同学会在闲暇时画一些送给喜欢的同学。她寒假用心构思的环保画惊艳众人,被张贴在班级外墙的展示栏内供大家欣赏。现在,清清同学的改变真是太多了,作业字迹工整,课文预习的笔记她总是批注的最详细的那个,而且课堂上她回答问题的语言总是准确又充满生动的想象,我发现老师们越来越喜欢她了,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她也更加自信了。有一次美术课后,她举起一只憨态可掬的黏土熊猫开心地告诉我:“韩老师,你看!我做的!”那么灿烂的笑容,那么活泼的声音,一个曾经差点迷路的小姑娘变得明媚又积极,多么让人欣喜啊!这一瞬间,再多的“烦恼”也不值一提了,我打心眼里替她开心!
一年过去,两年过去,我这个陌生的“新朋友”也渐渐成为了他们的“老朋友”了,“烦恼”照旧是常常有的,但是我从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容不得我有丝毫懈怠,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更像是他们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领路人,带领他们寻找自己的天赋,寻找自己内心拼搏的动力,最后,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并珍惜自己创造的每时每刻,人毕生的追求不正是如此么?
论文作者:韩思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同学论文; 喜欢论文; 自己的论文; 手表论文; 作业论文; 班上论文; 内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