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型学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型论文,试论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教育内部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基础薄弱校如何从现实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办学水平一般的中小学如何进一步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可行的答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学校建设中也逐渐引入了市场力量,学校之间的竞争在逐渐地加剧。学校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具备某种核心能力,从而提升学校效能,这是学校从平庸走向优质的关键。
一、学习型学校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学校管理模式总是与一定的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效能。
长期以来,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是基于机械的思维范式而设计的。在这种思维范式下,思维重心放在对事件起预示作用的因果关系上,管理方法是把工作任务分割成易于观察和衡量的部分,然后设计一定的程序,做出计划。基于机械思维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特征可以概括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管理主体方面。决策者高度集权;在组织结构上遵循金字塔的等级制度;目标取向上以短期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学校追求表面化、数字上的效益,较少考虑其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是方法系统。在决策上首先对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采用完全程序性、线性、一元性、逻辑性和确定性等方法进行思考;制定发展战略的方法是计划;信息的采集来自组织内部;指导控制的手段是运用权威;在生态意义上的演化是线性增长式的。第三部分是管理对象。管理对象是被动的,或者说是控制型的。这种动力结构不论管理对象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序列为前提,其差异仅表现为控制方式不同,其工作表现为服从、僵化和各行其事。
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的实践基础。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从机械力学中获得方法论并不完整,从丰富的社会文化中凝聚的核心价值认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教育问题的方法论。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关系上,有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正确,这是真理问题,是事实因素的提取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另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是否有益,这是价值性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是不能解决的。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思维范式。
适应思维范式摒弃了机械决定论的研究方法,承认事物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融合,正逐步成为学校管理学发展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学校管理学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要求,还因为这种深化融合又代表着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发展融合。崇尚科学方法是西方理性管理模式演变发展的主旋律。(注:刘玉琦.西方管理理论分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与西方理性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非理性文化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天人合一”,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合和社会稳定。与西方理性文化追求“真”相对应,东方文化追求“善”,(注:都星汉.论管理中的理性和非理性[J].改革与战略,1996,(2).)强调情感、潜意识和感觉,追求人为目的的价值关系、行为准则。这一切构成了东方非理性文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日美管理方法比较为方向的研究体现了这一融合,作为21世纪学校管理理论发展主题的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深化融合则涵盖了这一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的适应思维范式,着重强调把握事件发展的统计因果关系,对与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尽可能用概率来描述。同时充分考虑到事件的经济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管理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注意到系统内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的关联、分解与合成的不可逆性。机械思维范式和适应思维范式特征比较见下表。
机械思维范式和适应思维范式特征比较
内容适应思维范式特征 机械思维范式特征
决策者 适度分权 集权
组织结构弹性关系 等级制
目标共同愿景 单一目标
方法系统整体、非线性 分解、程序性和线性
程序技术模拟 习惯、标准
战略构成连续变化 计划
信息全方位内部
指导和控制 内部领导层权威
生态界面非线性增长线性增长
决策对象主动 被动
工作角色协商 服从
需要说明的是,学校发展阶段是与一定的思维范式相联系的。以机械思维范式为主导的学校管理模式的适用于学校内部要素较弱以及学校效能较差的情况。在学校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往往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而以适应思维范式为主导的学校管理模式适用于学校内部要素较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和强化科层管理模式,学校效能将难以提升。必须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使之与较高层次的学校发展阶段相适应。科层管理模式学校和学习型学校的适用性见图1所示。
图1 科层管理模式学校和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的适用性简介
二、学习型学校的内涵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环境变化迅速,反映在学校里就是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活动方式的快速更新。其实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种快速的变化能使人迅速感知,迅速反应。最大的问题在于那些变化并不显著,看起来好像并不关键的事件。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复杂的,其影响可能超出局部感知的限度,使人们往往不能正确预测未来。正是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事件最终才可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对这些事件一些学校一时无法觉察,而当意识到这种变化再试图调整时,已经无能为力。当产生变化时,原有结构中比较成功的组织,因为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状态以适应新的环境,往往更有可能走向衰弱。学校的这种反应能力与企业相比,相对较弱。
采取科层管理模式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对学校内部各个要素实施有效控制。从某种角度讲,学校包括六大要素: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其实,这六大要素的提升只是学校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要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效能,仅从这些要素上考虑问题是不够的。在学校六大要素中,人作为对其他要素的支配者在学校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使学校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其他要素之间构建一种合理的关系才能实现学校效能的提升。而这种合理的关系有赖于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系统,通过这种系统有效的管理系统平台让每种要素发挥其最大功效,从而真正提升学校的整体效能。
做好学校工作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者的素质,这主要指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专业水平等;其二是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这涉及到如何协调众多教育者的关系,如何使教育者发挥作用,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何使教育组织有效地运转等。这些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课题。考察众多学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一些学校稳步发展;另一些学校则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考察后者,其外显指标要素,如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等并不差。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校发展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关键指标——核心精神,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并不仅仅是由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决定的,隐藏在背后的学校核心精神,以及由此派生的核心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很难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
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关键差异在于学校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的不同。优质学校具有较强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而薄弱学校的核心精神却是缺失的,这些学校往往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虽然看起来秩序井然,但学校效能往往较差。学习型学校建设正是基于核心精神。核心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在于组织成员间的组织学习,让组织成员融入到组织学习中,进行对话,追求差异,挖掘信息,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最后形成共识。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每个个体将会积极主动地挖掘各种因素的最大效能,合理地将这些效能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整体效能。
在学习型学校里,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团队或学校本身。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表述学校学习类型:第一个维度是从个人到团队,第二个维度是从要求到自愿。由此,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学习类型划分为“个人—要求式”、“个人—自愿式”、“团队—要求式”和“团队—自愿式”。根据这个类型划分,前三种学习类型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作为一种学校管理体制上的设计,第四种学习类型“团队——自愿式”才符合学习型学校的建设要求。
世界上所有的组织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权力控制型”,学习型学校属于后者。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更适合学校呢?现实中许多观点交织在一起,组织与个体,理性与感性,质变与量变,性恶与性善,本土与国际,自然与人为,不同视角有着不同层次的选择与诠释。在学校管理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均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这里我们不妨把科层管理式学校与学习型学校的几个指标进行一下比较,以便更清晰地对学习型学校进行把握。第一是学习主体。科层管理式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少数人,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被迫的学习;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全体员工,他们的学习是自愿的学习。第二是教学主体。科层管理式学校的教学主体是外部培训专家;学习型学校的教学主体是一线工作人员和外部培训专家,教学主体得以拓展。第三是学习方式。科层管理式学校的学习方式是专修课程和员工之间的“传帮带”;而学习型学校除此以外,还包括团队协作、个人思考和合作关系。第四是学习时间。科层管理式学校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岗前;而学习型学校倡导终身学习。第五是学习内容。科层管理式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技术;而学习型学校除此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和合作学习方法。第六是学习地点。科层管理式学校一般要求在课堂等常规场所学习;而学习型学校主张工作和学习的不可分割性,二者地点的统一。
三、如何建设学习型学校
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核心策略是全体学校成员、所有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促进知识在学校内部快捷顺畅地流动。为了促进知识的流动,需要在学校制度层面进一步促进学习和工作的融合。具体表现在:第一,将学习的责任置于学校的管理指令系统中,成为部门、工作团队和教师的共同职责。第二,工作和学习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学习是工作的新形式,学习成为人们愿意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的事。第三,建立组织绩效反馈机制,这种机制使组织内各层,包括个人和工作团队,可以根据各种信息及时纠正或改进组织行为。第四,工作团队的管理方式以自治为主,团队成员往往被要求掌握多种技能。
为此必须在组织结构和知识载体两个方面构建平台,对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提供支持。
1.组织结构
一定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功能。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往往采用直线式的组织结构(如图2)。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命令统一。但这种组织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造成知识流动的不通畅,难以形成强力而鲜明的学校核心精神。
图2 直线结构
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促进组织学习,促进共享知识流动的特点,矩阵结构模式则具备这种功能(如图3)。
图3 矩阵结构
直线结构情况下,一条信息的传递至少要经过两级才能到达,很容易造成失真。广大教职工缺乏与学校管理者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的机制,无法同舟共济,难以参与学校的管理。矩阵结构则打破了传统的“一个教职工只有一个领导”的原则,使一个教职工属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部门。这种组织的优点是,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正确处理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使两者得到较好的统一;有利于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在矩阵结构中,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矩阵结构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组织结构,它为共享的知识在学校里快捷通畅地流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2.知识载体
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知识载体,让知识在学校里流动起来。这种知识一定是团队共享的,都感兴趣的,都有意义的。团队里的每个人成为这种知识流动的节点,并对此加以吸收、再造。这种知识流动的的关键在于团队的“对话”和“讨论”能力。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原则,欣赏不同观点和意见,凝聚共识。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开展的。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学工作难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型学校,实现学校的工作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校园文化诸要素的有效提升,为学校工作提供环境支持。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基本步骤是,通过人际的互相沟通和深层对话,在工作和交往中共同协作,进而生成核心精神和共同理想,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最终形成系统思考的校园文化状态。可简要表示为:沟通→深层对话→协作→团队精神→共同理想→系统思考。在此思路下,可以采取如下的实施策略:以沟通和对话为切入点,形成“上下结合、横向交流、认可差异、扩大共识”的学校运行习惯,促进学习型学校制度和核心精神的形成。
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基本思想做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