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血常规检验患者120例,以2015.8~2016.8为样本选取时段,以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60例采用静脉血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实验组,而60例采用末梢血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在T1时段,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较高,2组比较差异P<0.05,2组中间细胞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检测指标在T1和T2比较P>0.05;相较于T1时段,实验组患者T3时段中间细胞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
在临床诊断中很多疾病需要通过血常规检验作为参考,通过对各项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分析患者的病情,以此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而血液样本选取直接关系到检验的准确性,末梢血为血常规检验的常规方法,然而因为抗凝剂种类、人为因素等对末梢血有很大的影响,导致检测误差产生。伴随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全自动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检出结果较为准确,本研究对这2种采血形式进行比对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论述。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血常规检验患者120例,以2015.8~2016.8为样本选取时段,以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60例采用静脉血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实验组,男女比例为33:27,年龄最高者为65岁,年龄最小者为20岁,中位年龄为(35.8±2.2)岁,包括45例门诊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而60例采用末梢血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最高者为65岁,年龄最小者为19岁,中位年龄为(35.6±1.8)岁,包括43例门诊患者和17例健康体检者,将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疾病患者排除研究外。统计学分析2组基本临床资料,P>0.05,该研究比对数据可比性增强。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实验组患者对9mL静脉血进行采集,在3个抗凝剂采血管中加入,完成标本采集之后,对抗凝剂和血液标本进行混匀,对溶血进行避免;而对照组患者则对患者手指血进行采集,40μL采集量,应用稀释液进行稀释,达到200μL[2]。
1.3 评价指标
对采集后、室温静置3h、室温静置6h,即T1、T2、T3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中间细胞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1.4 统计学工具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对数据整理和分析工具均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n(%)为计数数据表现形式,实行卡方检验,而均数±标准差为计量数据表现形式,实行t检验,统计学形成意义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在T1时段,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较高,2组比较差异P<0.05,2组中间细胞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检测指标在T1和T2比较P>0.05;相较于T1时段,实验组患者T3时段中间细胞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比较差异P<0.05,详情如下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检验结果比对结果
3 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检验呈现自动化、特异性、超微量,同时检验结果也越来越准确[3]。人体组织中血液作为一种物质具有流动性,如果人体患有疾病,和血液成分病理学变化关系密切。在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广泛应用,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效果。本研究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方式进行了比对,与静脉血相较,末梢血没有较快的流速,甚至会有血流不顺畅的情况出现,因此在皮肤穿刺位置会粘附血小板,造成组织液混入或者微血块形成,无法真实反映出循环血流情况[4]。同时,末梢血除了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同时还有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存在,对循环血流实际情况无法准确进行反映。另外,末梢血一般消毒采用棉球,在血液中也可能误入微小棉纤维,对计数微孔进行堵塞,可能产生计数误差。采集末梢血时,针刺深度也往往不适合,需要挤压进行采集,因此,对PLT进行刺激,造成血小板凝聚,很多组织液挤出,稀释血液标本,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5]。从研究结果中显示,检测患者静脉血,相较于末梢血检验,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较低,而与末梢血检验相比,静脉血检验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主要原因可能为采集末梢血标本,因为局部温度高或血管管腔狭窄等因素,部分沉积会出现在血液中,因此,会提升细胞计数、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而采集血液过程中挤压血管,导致凝聚和血小板耗损。另外,相较于静脉血,末梢血有较差的血液循环,同时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采血等,使得检测结果差异性较大,对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直接的影响。
从研究结果中显示,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患者检测指标在T1和T2比较P>0.05;相较于T1时段,实验组患者T3时段中间细胞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可见,在室温条件下,静脉血采集患者静置时间不同,其检测结果也有所变化,采集的标本越长放置时间,有可能会更改变患者血液成分。因此,在血常规临床检验中尽量要在采集标本3小时之内送检,将检测结果的误差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同时要注意尽量缩短血液标本送检时间,避免出现误差,以此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梅,张凌峰,付永航等.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24):46-47,48.
[2] 刘玉琪.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7):87-88.
[3] 侯莉,孟祥安.对比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5(3):59-60.
[4] 梁柏泉,黄燕莉.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8):162-162.
[5] 韩丹丹.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27-28.
论文作者:张璇乾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末梢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血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常规论文; 时段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