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动人的乐曲论文_刘婷婷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 255100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如一首动人的乐曲,令人身心愉悦,陶醉其中。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要努力追求各个环节的艺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有效的学习积累。

一、弹好课堂前奏曲——有效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预习,只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利用课前自主学习卡的形式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有效预习。自主学习卡的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内容的设计可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低年级阶段重在字词句的朗读、简单词汇的训练。高年级的自主学习卡可以加入课文概括、随笔、问题探究等,同时在自主卡中加入不同形式的评价,在多样的形式中学生得到有效的提升锻炼,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如《巨人的花园》自主学习卡:

自主学习卡

二、弹好课堂协奏曲——有效课堂研读

1.找准切入点。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找好切入点,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思路顺畅,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检查自主学习卡时,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个问题,教学时,就紧扣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一个词语尝试概括即“中华不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条主线。有了这条学习主线的引领,教学中层层推进,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2.抓住特写镜头。阅读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头到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第7、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课堂上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研读,如从“衣衫褴褛”一词体会妇女生活的贫穷,通过想象她死去的亲人会是谁来体会妇女的不幸。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什么外国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们,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周围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在一层层的问题答案寻找中,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带来的含义。

3.资料拓展。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内外资源的联系,有效进行开发整合,利用可利用的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本课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因此,历史资料的补充与拓展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感受租界里洋人权力的特殊时,配以租界的图片展示资料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感知国人的悲惨生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势力范围图》的视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愤恨,感知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

三、弹好课堂回旋曲——有效课堂延伸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的拓展延伸不能成为思想政治、音乐美术课。我们要抓好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堂拓展的火候,用好课堂延伸这根“魔棒”,为课堂教学服务。

《穷人》一课,真实地反映了沙俄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通过课上的学习,学生感受了桑娜和丈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同时本课要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课后布置学生学用作者的方法进行续写,出刊《班级作文周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指挥者,让课前预习成为引人入胜的前奏曲,有效的课堂研读成为扣人心弦的协奏曲,有效的课后延伸成为余音绕梁的回旋曲,将语文课堂谱写为一首动人的乐曲!

论文作者:刘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让语文课成为动人的乐曲论文_刘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