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东 上海市三林中学上海市 200124
【摘要】学校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探索校训文化化人的途径和模式,是当代百年老校焕发新的活力,培育新时代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学校文化 校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48-01
校训是在学校办学历史中逐步积淀和凝练的,既是学校精神之镜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需借助校训这一生动的教育载体。校训文化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学校办学文化的凝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道德习俗[3]。
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加强品德修养,以文化人,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学校育人的总要求。“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同历史对话,我们都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继承中转化,学习中超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5]。
一、校训的教育内涵挖掘
我校作为创建于1896年的百年老校,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愈挫愈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学校最宝贵的人文资源,其中,“勤敬诚肃”的百年校训,是学校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既明确了学校育人目标,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回答了人应该怎样处事、为人、治学、修身等的问题。但是如何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勤敬诚肃”的校训进行内涵新解,从中理解学校先贤育人之希望,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查阅已收集到上海博物馆的《校训养性歌》、《三林小学校校歌》等校史资料,我们对“勤敬诚肃”校训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勤”者劳也,即为某人某事尽力,具体表现为勤奋、勤恳、勤俭的品质。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朴实的校风、扎实的教风和踏实的学风,勤以补拙,勤于力学,黾勉有恒。在个人行为上,培养学生具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究、勤俭节约的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敬业”的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敬”者恭敬也。敬的范围分为敬人与敬事。敬人,就是礼貌待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事,就是做事专心致志,敬谨将事,毫不怠忽,所谓敬业精神。敬畏,即心存对规章制度之敬畏之心,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在人与人、人与事、人与制度的关系上,学校旨在培养学生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以礼待人、敬业乐群、敬事而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文明”“敬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诚”者信也,其义为真心、真实,亦即不虚伪。“诚”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内涵在于诚意、诚信和至诚。在人的内心修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学校旨在培养学生讲诚意、守信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至诚无息、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创新精神,所谓“行之发于至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诚信”的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肃”者持事振敬也。这是学校培养学生所能希望达到的理想之目标,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即使学生达到“学养深时,其气自肃,从容无躁又无矜”的境界,亦即培养学生具有君子气质和风度而使人“肃然起敬”。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君子气质和风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友善”“和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勤、敬、诚、肃的品性教育,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勤者,强调对学生个人的品性要求。敬者,强调人与人的之间的品性要求。诚者,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品性要求。肃者,是对学生品性的最高要求。
通过对“勤敬诚肃”的校训的“内涵梳理”,逐步厘清了学校品性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文化转化”、“目标落实”、“校本化德育”“行规转化”、“分层育人”、“环境营造”等途径,逐步使校训成为开展学生品格修养的重要资源,逐步形成了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特色品牌,也使百年校训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校训的文化转化的探索
基于校训的“敬仰先哲、追求卓越、自立立人、和谐发展”的传统文化已经形成,建构了富有学校特色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家校文化。
三、基于校训的以勤敬诚肃、博问精进、健康和谐为内核的“三养”育人目标
1、品格修养——勤敬诚肃
“勤”即培养学生具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究、勤俭节约的品质。“敬”即培养学生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以礼待人、敬业乐群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素质。“诚”即培养学生讲诚意、守信用,做到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至诚无息、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创新精神。“肃”即培养学生具有君子气质和风度而使人“肃然起敬”。
2、智能学养——博问精进
“博”即培养学生博闻、博学而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问”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以“问”促“学”,学问相长,学会学习。“精”即培养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拥有一专多能、一技之长的目标。“进”即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3、身心素养——健康和谐
即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养,学会健身和保健,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并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和谐”地融入家庭、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国际、融入自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基于校训的校本化德育模式
传承与发掘百年校训“勤敬诚肃”的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探索“勤敬教育”、“诚肃教育”、“健康教育”、“和谐教育”的校本化德育模式,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其中,高一阶段侧重开展以“勤敬教育”和“健康教育”为主的基础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系列教育;高二阶段侧重进行以“诚肃教育”为主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责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高三阶段侧重进行以“和谐教育”为主的人生规划、理想前途和人生观教育,开展成人预备期教育活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以“勤敬教育”为切入点,立民族精神之根
(1)“勤奋自强”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生活勤快、工作勤劳、学习勤奋的良好品质;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2)“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公用资源;从衣食开始,不奢侈浪费、不盲目攀比,培养合理消费的观念,养成勤俭生活的习惯。
(3)“敬业好学”的治学精神和学问修养。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使学生以学业为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礼敬爱国”的报恩之情和赤子之心。首先,通过教育学生从“礼敬师长”开始,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从“红十字”活动出发,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和帮助弱者的爱心。其次,教育学生从爱家庭开始,爱班级集体、爱学校,进而爱家乡、爱祖国。再次,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
2、以“诚肃教育”为着力点,树理想信念之魂
(1)“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和法制意识。从诚实作业、诚信考试开始,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把法治教育作为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至诚无息”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坚定跟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念,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
(3)“恭肃大度”的优雅气质和文明修养。从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做起,通过一系列文明礼仪活动,引导学生做知书达理、仪态肃然的现代文明人。
3、以“健康教育”为立足点,扬生命青春之帆
(1)“健康”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围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等内容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着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培养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2)“良好”的心理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患,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应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人际适应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4、以“和谐教育”为突破点,奠成人成才之基
(1)“协调”的个性特长发展。将围绕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素质达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个性特长上进行协调发展,为将来成才奠定基础。
(2)“和谐”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正确处理好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努力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5、不断改革与完善学校德育课程
在构建学校德育课程过程中,从四个方面的入手:第一,在德育的方法与途径上,我们主张以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第二,在德育资源上,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德育。第三,发挥全面参与社会整体生活(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第四,建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模块组成的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一览表
课程内容实施年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晨会、校班会、主题讲座、主题报告、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体育、艺术、社团、读书节、全方位值日、志愿者服务、家政劳动、公益劳动、社会考察“红十字”活动、“根与芽”环保活动主题参观活动、“龙狮与刺绣文化”系列活动高一~高三
军训、学农、社会心理学入门、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列、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高一~高二
成人仪式、毕业典礼高三
五、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
十三五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进行了归整,既体现了科学性,反映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时代性,反映了新时代对学生行为规范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了使校训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能转化为学校开展行规教育学校资源,我们将校训与新的行为规范要求相对接,形成了《三林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四大类二十八项,使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了可操作的目标和要求指引,探索文化化人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吉春 校训文化 润物无声,人民日报 2016-12-31第12版。
[2]习近平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63-164 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
[3]李强 校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7。
[4]习近平 全国教育大会讲话2018-9-10
[5]习近平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351-352 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8-1
论文作者:黄永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校训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文化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行为规范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