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与奥林匹克运动改革_奥林匹克论文

东方智慧与奥林匹克运动改革_奥林匹克论文

东方智慧与奥林匹克运动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东方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894年索邦会议上31岁的顾拜旦先生宣布奥林匹克运动诞生至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其间人类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也是最为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无数生灵涂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霸权主义肆意划分世界的版图;经历了与宗教、种族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文化冲突,国际社会格局变得极为复杂。不知有多少伟大人物带着他们建立的组织和开创的运动,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坚持了下来,而且,发展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运动,顾拜旦等人创立的国际奥委会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超过百年的国际组织[1]。

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所蕴含着的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世纪末它的强势进入,虽让封闭了数千年的中国人感到措手不及、心生抵触,但在最初的不情愿之中,却也慢慢为之雀跃。古希腊千年的奥运之火,点燃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而近十载筹奥的风雨历程,不仅成就了十六天北京奥运的辉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社会:它启发着以和为贵的中国人,积极竞争、拼搏取胜是人生充满活力的动力;它启发了人情为重的中国人规则的神圣以及平等公平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它启发了含蓄内敛的中国人,交流合作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

可以说,100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更高更快更强、公平公开公正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为中国在苦难中崛起,在探索中腾飞提供了借鉴。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中国社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蜕变和发展:从工业化时代强调自身身心并重,到信息化时代与自然和谐、与政治互通、与经济互动、多文化交融,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历尽沧桑却依然繁荣,成为全世界一面独树一帜且先进的旗帜,最主要的秘籍就是与时代同行,奔跑在发展的道路上。

百年奥运,沧海桑田,在多元文化共荣的今天,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智慧不仅为源于西方但属于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活力,也为其保持青春与先进的改革指出了方向。

一、《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比喻经常运动变化的东西不容易受到侵蚀和腐败。任何事物都必须在变化中求生存促发展,做事如是、做人如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是如此。从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圣火复燃,到21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跌宕起伏,却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894-1914的艰难探索阶段,从世博会的附属和陪衬,形成框架,走向独立;两次世界大战间,不管是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参与人员、场馆设施都逐渐规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初具形态;1948-1980,二战之后,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运动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冷战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在受到政治抵制以及经济危机的双重冲击;1980-2000,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它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也挽救奥林匹克运动于政治经济危机之中;2001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8位也是21世纪第一位主席比利时人罗格,更是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

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与发展相伴随的总是一系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思想、组织和活动的各个层面。从顾拜旦时代的更高更快更强,到罗格先生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从单一的夏季奥运会到冬奥会加盟到青奥会的诞生;从项目的不断丰富到提出奥运会瘦身计划,从妇女禁入、完全业余、向商业运作说不,到性别平等、职业化发展、商业化运作。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自身变化与调节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吸收新的血液,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北京奥运会上小轮车等新锐项目的精彩亮相、2012年新加坡第1届青少年奥运会的即将登场,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彰显时代的朝气活力、新锐与先进。

二、《易经》:凡益之道,与时皆行

《易经》云:凡益之道,与时皆行。事物只有在变化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随意的、无常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时机和规律,那就是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的进步,在把握时代动脉中进行自身调整,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完善,在与时代同行中,体现时代精神,保持先进与活力,即“与时皆行”。与时代步伐相吻合,是奥林匹克运动保持先进性的保障。从冷战结束之后,时代的主题始终稳定在“和平与发展”上,而当今时代更加具体地呈现出“用对话促和平,以科学保发展”的态势。在这种局势下,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应该把握以下趋势:即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多元代替一元,用均衡代替失衡,用可持续发展代替粗放型增长。

1.用对话代替对抗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有着极强的生物学动因,这不仅表现在竞技项目的本身,还表现在奖牌等战利品的设置。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属性更加的凸显,矛盾、冲突、对抗和较量虽然存在,但是人类社会前进更大的推动力表现为合作、交流、和谐与共荣。

在这样的趋势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应该是全人类共享欢乐的聚会场。这里有竞争和较量,但更多的应该是交流和共荣,在这里人们在体育竞技的平台上交流文化,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奥运会的赛场上每一次成绩的突破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进步,各个国家在切磋中进行对话,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世界相互了解和和平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表现在申奥时的展示与交流、筹备过程中的学习与借鉴,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各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游客的访问游览、赛时运动员的沟通、平时运动员的训练培养、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赛场内的,更是赛场外的;不仅仅是体育的,更是跨越各个领域的。比如电视转播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奥运会的报道中得到了凸显。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随着电视转播技术飞速发展和收视需求的提高,奥运会电视转播公共信号的制作从“主办国模式”发展成为“多国部队”模式,即由原来主办国自己组织广播电视转播机构,变成由多个国家的电视媒体团队组成国际性电视转播组织,合作完成公共信号的制作。北京奥运会上我国承担的项目由雅典奥运会的3项增加到了7项:除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羽毛球和现代五项之外,还增加了篮球、排球、网球和武术,不仅受到了有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际同行的称赞,更主要的是在与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精英通力合作,相互交流中,促进了我国电视信号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2.用多元代替一元

百年奥运历程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跨越空间距离、政治制度、民族差异、文化分歧而蓬勃发展的过程。奥林匹克运动虽然诞生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五环旗却飘扬在世界共享的蓝天。21世纪的今天东方文化崛起,东西方文化共荣的趋势更加的明显。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奥林匹克文化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吸收大量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心在欧洲。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心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和北美,亚非拉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已日益提高。而奥林匹克运动今后的发展与影响的扩大以及宗旨的实现都必须以全球化的均衡发展作为其努力的方向,从举办地的选择和筹备、项目的设置和普及、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拔、大赛的宣传和推广都必须呈现出多元均衡的特点。

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选择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这是现代奥运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首次来到南美大陆。而南美洲也以其特有的热情、奔放、浪漫带给百岁的奥林匹克运动新鲜、活力以及更加独特的魅力。而以桑巴文化和大熔炉文化为代表的巴西文化本身就对目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源于桑巴舞的桑巴文化,粗犷、豪爽、奔放,是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人类情感的自然释放,桑巴文化让巴西文化独树一帜,更是让巴西足球风靡世界。而这种文化必定会影响2012年的巴西奥运会。当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历程,当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的时候,在我们在骄傲其政治、和平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在叹息在狭隘民族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奥运会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的轻松与欢愉却显得相形暗淡。而此时桑巴文化的感染也许能帮助奥林匹克运动离欢愉更近一些;巴西文化另一大特点就是兼收并蓄的大熔炉文化,它是葡萄牙宗主国文化、非洲“黑色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融合。对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消化融合更是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多元的体现和奥林匹克运动均衡发展的必然。

从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来看,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它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和尊重。从而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正不断地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功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日趋全球化。与此同时用多元而均衡发展的文化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和基础、解决奥林匹克运动的困惑与纷扰,这样的奥林匹克运动才会愈发的丰满、健康,先进而充满生机。

3.用可持续发展代替粗放型增长

关于“粗放”、“集约”概念的使用,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前者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增加总产;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而如今,在研究经济发展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

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诞生以来,发展可以分为二战前低水平扩张和二战后快速扩张两个阶段。二战前,奥运会的规模增长缓慢,1948年伦敦奥运会时,运动员只有4062人,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还不足50个;二战后,奥运会加速发展,参赛国家和运动员迅猛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达204个、运动员人数超万人。此外,还有数以十万计的教练员、裁判员、新闻记者、保安人员,几百万的现场观众,外加几十万的游客观光者,这些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沉重的负担,如食宿、交通、通讯、安全等方面的困扰。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已严重制约了奥运会乃至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给国际奥委会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申办城市更局限于狭窄的地域范畴,使奥运会主办城市疲于应付。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在留给世界太多绚烂、精彩的同时,巨额的赤字和大批的场馆也让希腊人略显惆怅与尴尬。

奥运会的举办决不能成为举办地的负担和负累,而经济状况绝不是奥运会举办城市遴选入门的首要条件。奥运会规模的日益庞大不仅使得举办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受到压力,而且使奥林匹克运动世界共享、全球同庆的理念似乎渐行渐远。于是有效地控制奥运会的规模,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奥运改革发展的主题。由此可见,如今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发展,影响持续扩大,最终实践奥林匹克价值的根本绝不在于粗放式的盲目扩大,而在于稳中求精,紧缩求强的集约式发展。

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抬高门槛。为了更好地控制奥运会的规模,不仅要遵循新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标准:男子项目须在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女子项目须在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考察,在保持核心项目稳定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适时、适量、适当地调整比赛项目的设置。

(2)放低身价。控制比赛规模,压缩举办成本,是让奥运会这个全球最为瞩目的盛会继续健康发展下去的关键。现任主席罗格就提出奥运会要更小、更少、更好,即规模要更小,项目要更少,质量要更好。奥运会的更小一点就会让欠发达地区承办奥运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更少一些就会让乐于承办奥运会的地区更多一些,让奥运会真正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盛会。

将奥运会规模从注重“量”的扩张转轨到“质”的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参赛运动员人数,优化比赛项目,提高奥运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使奥运会规模的有效控制和发展有机结合,是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

三、《荀子》: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荀子》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也就是说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是目的不变。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人举着火炬为了和平和荣誉奔跑,到1896年顾拜旦倾其一生重新点燃奥林匹克的圣火,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一直是在探索人类最为美好且本质的内涵,就是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也就是对人类身体的尊重、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与人自然和谐相处愿望、人类社会和平共荣的诉求。

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伦敦奥运会烽烟再起。伦敦将成为第一个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回顾伦敦三次承办的缘起,有着极大的不同,1908年源于罗马无力承办后对国际奥委会的出手相救,1948年可以视为战后百废待兴时期大国国际责任的担当,前两次独角戏式的申办两次源于“义”,要远于“利”;而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可谓是竞争激烈,力挫群雄,这一回的申办出于“利”的考虑,已经显而易见。三次承办,伦敦从义到利的转变,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由弱到强的体现。在这期间,奥林匹克运动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棒球、垒球将会被排除,这是奥运会自1936年将马球排除出奥运会后第一次裁减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比赛项目上由增到减,比赛规则的由简入繁;参赛人数的由少至多,比赛场馆的由陋至全……但是不管2012年以及之后的奥运会如何变化,我们依旧会为奥林匹克运动而欢呼雀跃。虽然2012年伦敦奥运会马拉松跑道上我们不可能看到104年前意大利运动员多兰多·皮埃特的身影,但是我们依然会为每一位马拉松选手呐喊助威,因为重在参与、奋力拼搏,在磨砺中成长的奥林匹克核心价值即使历尽百年也不曾改变。而这种执着与坚守,是奥林匹克运动永葆活力的灵魂与信念。

百余年来,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1998年盐湖城丑闻之后,国际奥委会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以适应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增强国际奥委会自身的民主性、代表性、开放度;奥运会的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强调遗产;加强经济安全;防止腐败行为;加强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3]。这一系列改革把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焕发了更加耀眼的活力。但是这些改革又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精简奥运会项目,也许会更加助长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西方化的倾向[4];奥运会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加剧奥运会经济安全的风险等等。

如今,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势在必行,且初见成效,其竞争化、多元化、科技化、交流化、商业化、功利化的趋势不断明朗[5]。但是不管如何改革,其本质都应该坚守,比如竞争的激烈化必须以公平公正和尊重规则为基础;商业化的改革要坚持体育必须有自身的尊严,而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等等;因为不管奥林匹克运动的外在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本质以及精神内涵是其坚守的核心与灵魂,不可改变。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为载体,以教育为核心的国际文化活动。它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并以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是普遍的、经常的,也是多元的,它必须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其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使世界上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一堂[6]。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始终都在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即顽强拼搏的精神、重在参与的精神、公平公正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谐和平的精神、人文人本的精神。而如今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变化中遇到的困惑和危机,如兴奋剂滥用、过度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人文精神遗失的结果。

四、变则通,守则生

变通与坚守是任何事物发展必须面临的抉择:“变则通”,只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体现时代特色,满足时代需求,才能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此为发展之道;但是变通仅仅是事物发展的手段,对于自身本质和核心的坚守是其生存和保持独立的根本,此所谓“守则生”。这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奥林匹克运动也是如此。

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可在深邃而内敛的东方文明中寻求新鲜和活力;而其展望未来寻求保持新锐与先进的秘诀同样可以回首过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求答案。于是中国圣人们千年前的点睛之言,也许可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永葆先进的参考,此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坚守变通,奥运长青。

标签:;  ;  ;  ;  

东方智慧与奥林匹克运动改革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