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_消费社会论文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_消费社会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和产业化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试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一种战略产业,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它的产业性更为明显。市场经济的规律显示,越是需求旺盛的产业部门,经费就越充足。但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社会需求很旺盛,但经费一直很短缺,问题也很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一直未将教育如实地视为产业,也未将高等学校真正作为产业实体来管理,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极大不平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各级政府也一直将高等学校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来管理,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和产业化管理十分重要。

一、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分析高等教育的产业性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将教育看成是一种纯消费性的福利事业,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但是,马克思早就指出:“我们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告诉我们,社会的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劳动力的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任何生产都要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因而是生产性消费。如果说劳动者消费消费品来恢复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是属于生产性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具有一定的产业性的话,那么改善和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教育就更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更具有产业性。高等教育的这种功能更强,因而它的产业性也更强。

如果我们把生产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称)的部门认为是产业部门的话,那么教育部门是进行再生产劳动力的部门,也应该是产业部门。它是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知识、智力、科学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改善和提高劳动本身及其效率的部门。这就是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部门属于产业部门的本质。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产业、存在着各行各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职业,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需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高等学校不仅能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而且本身就是设备精良、信息灵敏、实力雄厚、人才荟萃,以及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密集的地方。他们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科技成果、中间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等各种服务。因而高等学校不仅是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及其智力市场的重要供方,是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重要供方。高等学校提供的劳动力、科技和信息可以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和社会服务,因而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业性。

应该说,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所有的教育都既具有产业性,又具有非产业性;既具有社会生产性,又具有社会生活福利性的双重性。只不过在农业及其以前的社会中,教育的产业、生产和经济功能并不十分明显,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比较明显。在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物化,发明、创造了许多人类肢体和体力所无可比拟的巨型机器,教育的产业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才逐步显现出来。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社会的生产逐步成为知识的生产,知识和信息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在社会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这种产业性也将显得越来越明显。

二、高等教育的三种功能显示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

许多研究者阐明,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的。在15世纪以前的“元科学”时期,高等教育纯粹是传授人文知识和绝对道德真理的“圣殿”。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进行教学,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发展,它的产业性并不十分明显。

“实验科学”时期的大学同时具有教学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1543年,波兰人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和比利时人维萨留斯《人体构造》这两部划时代的辉煌巨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此后的几个世纪中,高等学校不仅从事教学,而且建立了不少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从事了大量知识创新工作,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性大学模式,代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

“科学的综合化发展”时期,大学的职能同时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大学正在日益打破与社会之间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围墙”,直接融入社会之中,成为“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1962年成立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进一步说,“多元化巨型大学”模式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代表了当代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服务社会”应该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克拉克的设想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实践。1973年组建的日本筑波大学便是一例。筑波大学成为了一座称之为“头脑城市”的大学城——“筑波研究学园都市”(Tsukuba Science City)。法国的《高等教育法》也要求法国的高等院校能够“推动地方和全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的飞跃”。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依靠科技、教育部门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来发展产业,夺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例如,美国60年代开始就在硅谷兴起了科技园区,借助高校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来刺激工业的发展。70年代起,又开始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这是更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结合。这两种形式都是由企业和大学自己建立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扭转经济竞争力下降趋势,主动直接支持和资助大学和企业创建工程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形式。美国政府还利用法律等手段,要求高校不仅创造、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而且要成为哺育知识企业的场所。

我国北大方正集团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也说过,必须将“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相结合,实行“顶天立地”的发展方针。所谓“顶天”,就是要有高度的高瞻远瞩意识,立足于国际技术发展大潮的潮头,感受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开发出一流的技术成果。所谓“立地”,就是要将营销与开发,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规模。在我国,不仅出现了产学研为一体的方正集团公司和方正技术研究院,而且出现了清华紫光、同方集团公司等高等学校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功能已广为人知。高等学校具有很强的产业性功能已是众所周知的了。而且这种产业化体现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

三、从知识经济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产业性

高等教育产业性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最为明显。这在进行《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与“科技兴国”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时,我们理解得更为深刻。

1.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当代工业社会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可以预言,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知识和智力。

工业社会的人类主要是与人造大自然斗争,人类创造、发明并学会了使用诸如动力、传动和操作机械等各种机器,延伸了人类的肢体,弥补了人类体力的局限。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的物化——人造大自然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虽然这些人造大自然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虽然这些具有极大社会力的机器需要人来操作。但是,在这种流水作业的机器面前,在重型矿山机械和巨型拖拉机面前,人的肢体和体力的作用显得十分渺小。因而,在工业社会中,被称为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和用于开发利用的那些人造大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强大物质力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

高新科学技术社会,人类发明、创造并广泛使用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或称为软科学技术)。在这个社会中,信息科学技术是一切高新科学技术的神经,它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商贸、金融等一切领域,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们称这个社会为信息社会也不算为过。信息社会人类的主要工作是生产、传播和消费(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直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自如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新技术社会或信息社会是智力(知识)经济社会,其主导产业是电脑、网络及其软件产业、通信业、航空业和金融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的知识和智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在信息社会中,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教授、专家、学者成为政府和企业各项工作决策的核心人物。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工将占据绝大多数。甚至有人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将是9:1。在这个社会中,从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软件工作的职员被称为金领工人。他们只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就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2.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便是最好的选择。

工业社会主要是以发展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振兴国家。这已经被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所高度概括。可以预见,在未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对于人类更为重要,人类将主要是依靠发展教育来振兴国家。

80年代末,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力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而且还提出了重视科技、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重要讲话。这实际上是科学地预示了知识(智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90年代,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发达国家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预言的正确性。江泽民同志的“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论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朱总理一上任就代表新一届政府郑重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这些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且表现了我国第三代领导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国际环境下,实现创新、超越和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的决心。

如果说,在经济、社会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的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的话,那么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发达国家依靠教育振兴经济、发展社会则是明智之举。如果说,以前我国一些发达省(市)在工业化时期制定“科技兴省(市)”战略则是现实的选择的话,那么当前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际要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便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而且,中国目前资金不足,人均资源、能源比较贫乏,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如何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将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便是我国最佳的选择。

3.社会生产力中应该包含精神生产力在内。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社会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作用的因素,而且是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虽然仍有一部分国家和民族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他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需求,处于生存消费阶段。还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发展消费阶段。但是,在那些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在这些国家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也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人们自身发展、提高知识技能以及发挥体力、智力所需的消费已基本得到了满足。国家和社会服务机构正在为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其享乐性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消费而努力。

当今世界作为时代的主要潮流或基本特征,人类正在实现社会发展观由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向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社会发展目标由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转向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重大转移,也就是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转移。社会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在物质产品已极大丰富的社会中,满足社会公民的精神需求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面。因而,在社会生产力的概念中,不只是包括物质生产力的内涵,而且应该包括精神生产力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精神生产力是否可以包括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生产满足人类自身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力,一是无论是在生产物质产品还是在生产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劳动者所能付出的知识、智力,甚至情感和心血。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在现代生产的精神产品,甚至是物质产品中,都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4.对知识、科技和教育的重新认识

随着知识、科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人类对于知识、科技和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时代,科技、教育在社会生产中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人类对于知识、科技和教育的认识也就不同。

在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类的智力得到了空前的开发,科技和教育,以及人类的知识和智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信息社会知识和智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造、传播知识和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成了头等重要的战略产业。

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来解决。两者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交叉和结合,甚至融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知识与力量之间的联系也经历了一个由泛指到专指,再到泛指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人们对于知识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周围环境也是生产力。在当前和未来,生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知识和智力已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主导因素。精神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方面。知识和精神生产本身就是要研究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研究和处理当年马克思所说的有关上层建筑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而且,文化、艺术、教育已不再只是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上层建筑,本身也是一种生产直接为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教育本身还是提高精神生产力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发达国家经过了工业革命、管理革命,现在正在进行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他们的劳动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他们的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很多机制和体制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因此,我们是否应该采用新的视角来研究现实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此时,我们更需要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制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战略。

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称为知识活动的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从事科学技术知识创新、转播和教育、培训的主体的高等院校不仅自身应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而且应该与科研院所、生产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其产业性就更为明显。

四、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当代含义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至少有如下几点含义。

(1)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不仅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且本身就是创造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知识的场所,高等教育是一种生产、创新知识,研制开发、生产知识产品的知识产业。

(2)教育和培训是特殊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产业知识和智力增量的产业。当今世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正利用它作为在本土接收外国留学生或在境外举办教育机构赚取大量的外汇。特别是在本土接收留学生,不仅收取大量的学费,而且外国留学生在本土消费也能拉动经济的增长。目前,一些诸如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手伸向了我国的一些发达省市。

(3)高等教育不仅能通过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产生学术研究报告,而且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与企业等生产单位、事业等社会部门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实行教育、科研、社会实践的结合,把这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物质和精神生产力。因此,高等学校还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商品的特殊产业实体。

(4)当前,高等学校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科技、信息等各种优势,还举办各种诸如高新科技产业集团、科技或社会信息咨询综合服务公司等产业实体,创造着几十、上百亿产值的效益,直接为国家上缴巨大的利润和税收。

五、对高等学校实行产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负责管理中央直属的几十所高等学校,其余的高等院校都下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有一些专科、高职院校可以下放给地(市)管理,甚至城市也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进行教育立法,制定全国和省级战略规划,采用法律、行政、拨款和评估等手段对全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2)所有高等院校的招生都由学校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按照自己的教育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愿望进行统筹考虑后确定。国家不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招生指标,省级政府也不再给学校下达招生指标。政府认为有需要加强哪些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通过政府拨款实行宏观调控。

(3)所有高等院校的专业、系科和课程设置都由高等院校自己根据国际上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及其家长的需要确定。各高等院校的毕业文凭都由学校自己发放,自己对毕业生的质量负责。毕业生的质量由社会以及社会评估机构作出评价。

(4)各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按教学成本核算后自行决定,由市场作出调整。学校根据自身的,或联合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为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和提供各种勤工俭学,给优秀学生以奖励,为学生创造生活自立的条件。政府和银行应为学生设立贷学金,帮助困难学生,向其提供基本生活费的贷款。

(5)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完全自谋出路,政府和学校都不负责安排毕业生的工作。但是可以设立一些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或就业咨询公司,也可以与政府人事部门一起邀请一些单位来学校举办人才招聘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和方便。

(6)高等院校可以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应该由政府官员、金融界、经济界、企业界、科研院所和学界要员各方代表参加,组成能够代表政府、市场、社会和学校各方意志、愿望和利益的权威性决策机构,对高等院校经费的筹措、教学和科研方向、专业系科课程设置、学生收费等重大事宜进行集体决策。由董事会聘任校长,校长对董事会全面负责具体处理各项重大事宜。

标签:;  ;  ;  ;  ;  ;  ;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_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