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险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认为目前我国的保险形势可概括为:发展很快,差距很多,潜力很大,前景很好。
一、发展很快
发展很快是纵比的结果,即保险业以其现在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发展。为了证明这点,我们不妨用数字加以说明。
1.机构数量
1986年以前,我国只有一家保险机构,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处于独家经营的状况。从1986年开始,根据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为了打破保险市场垄断的格局,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批设了一些新的保险公司。截止1996年10月,全国共有保险公司20家,其中:全国性保险公司8家,即中保财产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保寿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保险人员
1988年前,全国共有保险从业职工7万余人,保险代理10万余人。到1996年10月为止,全国保险职工为15万人,增加8万人,增长115%;保险代理人员20万人,增加10万人,增长1倍。
3.保险品种
五年来,根据保险客户的不同需要,保险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1990年保险品种为200多种,到1995年底增加到700多个,增加500多个险种,增长2.5倍。客户在保险市场基本上能买到所需要的保险产品。
4.保费收入
1990年保险费收入为100亿元,1995年为616亿元,增加516亿元,增长5.16倍。其中:产险保费收入由90亿元增加至421亿元,增加331亿元,增长3.72倍;寿险保费收入由10亿元增加至195亿元,净增加185亿元,增长18.5倍。
5.承保金额
1990年承保金额为2万亿元,1995年为14.2万亿元,增加12.2万亿元,增长6.1倍。承保能力明显上升。
6.理赔金额
1990年保险赔付金额为68亿元,1995年为313.7亿元,增加245.7亿元,增长3.6倍。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生产发展和维护了居民生活稳定。
7.保险深度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686亿元,保费收入100亿元,保险深度为0.56%;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57733亿元,保费收入616亿元,保险深度为1.07%,保险深度提高了91%。
8.保险密度
1990年保费收入100亿元,按同期人口11.4亿人计算,保险密度为8.8元;1995年保险收入616亿元,按同期人口12亿计算,保险密度为51.3元。两者相比,人均保费收入增加42.5元,增长4.83倍。
9.保险资本
1986年我国保险资本金只有20亿元,1995年10月上升到273亿元,增加253亿元,增长12.6倍。此外,保险公积金也有巨幅增加,保费承保能力明显增强。最近,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经总行批准同意其资本金由15亿元增加至25亿元,目前正处于募集之中,预计到年底前可完成募集工作,届时保险资本还会增加。
二、差距很多
常言说,纵比看进步,横比看差距。前面通过进行纵比,表明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是不能停留在纵比的水平上,还要进行横比,看到差距,找到不足,以便奋起直追。目前,我国保险业同外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机构数量少
前面已叙,我国目前共有各类保险公司20家。同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数量少得可怜。据了解美国为6000多家,德国为2145家,英国为826家,埃及为522家,就连香港地区都有242家。我国还不足香港地区1/12,同美国相比差距更远,还不足美国的1/300。由于机构数量少,保险竞争只能在局部地方展开,保险市场垄断的格局尚未彻底打破。目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75%以上。
2.保费收入低
1994年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费收入状况是:日本为6060亿美元,美国为5942亿美元,德国为1285亿美元,英国为1169亿元,法国为1105亿元,香港地区为50.7亿美元,依次位居世界第1—5位和第24位。而同期我国保费收入为49.2亿美元,仅占世界保费份额的0.25%,居第25位,排在香港地区之后。
3.保险深度浅
1994年保险深度日本为12.83%,南非为12.77%,韩国为11.87%,英国为11.43%,津巴布韦为11.27%,依次居世界一至五位。而同期我国的保险深度仅为0.97%,居世界第62位。不仅远低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而且低于印度。同期印度的保险深度为1.84%,居世界第51位。
4.保险密度小
1994年世界各国保险密度居前五位的是:人均保费日本为4649.7美元,瑞士为3586.6美元,美国为2279.7美元,英国为2002.2美元,荷兰为1912.9美元。而同期我国人均保费仅为4.1美元,居世界第68位,排在埃及和印度之后。埃及和印度的人均保费分别为8.3和5.7美元,依次名列第63和65位。
5.监管人员缺
我国保险监管人员包括分支机构在全国共有100人,其中学过和干过保险的仅28人。而美国有9500人,德国有380人,菲律宾有338人,就连香港地区都有61人。同社会保险相比,亦显不足,总行保险司编制为24人,而社会保险部门大都超过此编制。财政部社会保险司为30人,劳动部社会保险司为50人,全国总工会社会保障司为32人,人事部社会保险司为20人,民政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为20人。而管理相对复杂和艰巨的商业保险监管部门编制还不及劳动部的一半。监管力量明显不足,难以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致使许多该抓的事情抓不起来,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三、潜力很大
差距就是潜力。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很大,这也就是国外一些保险公司纷纷瞄准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几个相关指标作一下分析。
1.保险资产同银行资产相比
1995年我国保险资产为946亿元,而同期银行资产为5万多亿元,保险资产还不到银行资产的2%。据了解,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保险同银行是并驾齐驱的,两者资产相差无几,有的国家保险资产总额还高于银行资产总额。如果我国的保险资产占到银行资产的5%,则保险资产将会达到2500亿元。
2.保费收入同储蓄余额相比
据测算,保费收入占储蓄余额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占15%,发展中国家一般占7%,1995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9662亿元,保费收入为616亿元,仅占2.07%,如果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保费收入即达2076亿元。
3.保费收入同生产总值相比
保费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国内生产值越高,保费收入越高。就通常而言,发达国家的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2%,发展中国家的保费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我国1995年的保费收入616亿元,仅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的1.07%。如果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深度3.5%,保费收入可达2020亿元。
3.保寿收入同产险收入相比
在外国保险市场上,寿险收入同产险收入相比,一般均高于产险保费收入。世界各国平均寿险保费收入占保险费总收入的56%,亚洲更高,占76.8%。我国有12亿人口,寿险资源相当丰富,但寿险的比重却相当低。以1995年底数字为例,保费收入为616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为195亿元,仅占保费收入的31.7%。即使产险保费收入维持不动,寿险比重达到国际平均比重56%,寿险收入亦可达到536亿元,增加341亿元;如果达到亚洲的平均比重76.8%,寿险保费收入则为1394亿元,增加1199亿元。更何况我国产险的覆盖面较小,国有大型企业保险承保面不足35%,中型企业保险承保面不足45%,如果企业的承保面提高,产险保费收入提高,保险费总收入增加,寿险收入达到相同比例的情况下,金额还会巨幅上升。
四、前景很好
我国的保险事业前景看好,除了有潜力可挖外,还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动态因素。
1.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九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即由1995年的57733亿元,到2000年增加至8.5万亿元。这是保险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八五”时期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44%,如果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等幅下降,即由12%降至8%,下降33%的幅度,“九五”时期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将保持29%的增幅,保费收入将从1995年的616亿元,到2000年增加到2199亿元。
2.从保险营业收入角度分析
在世界各国金融机构中,营业总收入最大的不是银行,而是保险公司。据幸福杂志1996年4月29日信息,1995年营业总收入,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为832亿美元,位居世界金融机构榜首;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以580亿美元列世界金融机构第二位;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以507亿美元列世界金融机构第三位。而银行营业总收入最高的美国普天寿银行仅413亿美元,德意志银行次之,为384亿美元,均无缘进入前三名。据最近考察,英国三年来保险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一直高于银行的营业总收入。
3.从国民保险意识角度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国家将把企业推向市场,不再充当保姆的角色;另一方面,国家对职工也不再采取包下来的作法,将通过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来解决后顾之忧。这样,人们保险意识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增强起来,投保的企业和个人必然会急剧上升。
4.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不变的方针。改革开放必然吸引一些外资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的保险市场。目前,已经进入的有美国友邦、日本东京海上、加拿大宏利、香港的民安保险公司。今后还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或让外国保险公司向中资保险公司参股,或允许其设立分公司,或同中国合资建立保险公司(主要指寿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不仅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压力,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加快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民族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