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全球化视角下当代青年民族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全球化视角下当代青年民族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全球化视域下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视域论文,青年论文,探析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劳工移民、国际旅游、现代传媒、教育合作、文化渗透等跨国界的广泛交流,正以迅不可挡之势,影响甚至瓦解着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既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到这种力量冲击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之下,我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也表现出弱化的倾向。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一直有这样的担心和忧虑,那就是我国当代青年,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以及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认知与承继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和弱化,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以及民族国家的存亡。

对民族及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的担心和忧虑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借助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强势地位,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销他们所尊崇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经济模式、道德标准,传播其意识形态,扩大其影响范围,试图实现美国文化和价值的普遍化和全球化。

一、民族国家认同感消解与弱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从经济角度来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目前处于强势地位,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掌握着相当程度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国际经济秩序、重要的国际组织及国际规则;其次,全球化导致国际化、自由竞争、信息化,形成了市场、投资、金融、贸易、技术、信息、生产的全球性网络,它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了威胁和制约,导致国家经济安全出现问题甚至危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下降;其三,全球化在客观上会促进现代化,但它往往也会导致那些传统社会和落后国家在转型期出现文化认同危机、政权合法性危机和权威危机,进而造成社会动荡和混乱。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国内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我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我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且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在宏观经济平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进出口贸易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我国,如果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即使我国的经济一点问题都没有,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只不过程度较低和时间较短而已。一般而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金融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第二,经济全球化可能对我国国内某些产业和市场将造成相当程度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把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挤垮、被淘汰。

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诱发国内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流动的国际资本大军中,短期资本即“游资”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国际资本的最大特点是投机性强,它以很快的流动速度出入于各国的资本市场,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的资金供给同时,将使该国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和金融危机。近年来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就是最生动的实例。

第四,经济全球化可能加速跨国劳动力流动和移民潮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国内传统产业、市场、金融等方面的冲击,同时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跨国劳动力流动和移民潮,也在不断弱化当代青年传统的民族国家观。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问题其影响绝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经济层面,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指出,物质上的成功使得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了吸引力,经济和军事的失败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

经济全球化为很多青年跨国就业创造了机会,迅速发展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促进了跨国界劳动力移民。这种移民经历自然会具有塑造青年新世界观的作用。斯里兰卡学者S·T·赫蒂盖(Hettige)研究指出,他们(指有移民经历的人)越来越表现出外向型的劳动力特征和具有较少的地方主义。他们较少依赖政府为他们创造生活的机会,更多地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计划他们的未来时不再把自己局限在国家的边界以内。这样的倾向使青年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全球意识,但也弱化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色彩。

二、民族国家认同感消解与弱化的文化因素分析

从文化角度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经济的强势地位,借助于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特别是借助于国际互联网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试图从文化方面消解与弱化我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主要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个内涵相当丰富的体系。按照美国学者吉欧夫·艾利(Geoff Eley)和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观点,文化是个人知识、精神的一般发展过程,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特定的生活方式,是知识和艺术的实践过程,是体现社会秩序的象征体系。不同的民族国家正是通过对文化的这些要素的整合来确立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可见,文化是创造民族认同感的内在力量。

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霸权早期是领土占领和移民方式,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扩张主要借助征服和暴力进行,这被称为“殖民主义”。二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国家转而采取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其霸权,这被称为“新殖民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后,西方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与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机制的经济全球化呼应,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霸权从“硬霸权”(军事战争、领土占领、经济控制等)转为“软霸权”即主要谋求文化优势和文化渗透。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扩张主要依靠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及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经济活动(如贸易往来、投资),利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加大西方文化的输出力度,极力向他国尤其是向社会主义中国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由经济领域逐步进入到思想领域进行全面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扩大其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试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信息、技术、商品等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全球各地。

第一,美国借助文化工业产品的输出进行文化的扩张与渗透。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的经济优势,以及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贸易规则主导下,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垄断,所有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他们的影响范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文化处于垄断地位,美国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大批量地生产文化工业产品,使美国文化产品充斥世界各个角落,同时把他们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也推向世界。据有关资料显示,“麦当劳”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开设了20000多家快餐馆,一天的顾客超过3000万。在世界上有些地方每3小时内就有一家麦当劳开张。在我国,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经营店几乎已经遍及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而且是我国城市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场所。也就是说,我国青少年是它们的主要消费群体。另外,“耐克”、“阿迪达斯”也是青少年趋之若鹜的体育品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更是人见人爱的饮料。虽然这些商品仅仅是一种消费符号,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西方学者阿兰·伯努瓦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联系;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关于物质与文化的关系,亨廷顿也认为: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根植于物质上的成功和影响的,“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他还举例说: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之所以吸引了其他文化的人们,正是因为它们被看作是西方权力和财富的源泉。由此可见,文化受物质力量的制约,文化强势是以经济强势作为基础的,离开相应的经济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是无法实现的。西方文化在其强大的实力后盾支撑下,得以在全球扩张与渗透。

第二,美国借助于文化娱乐业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重大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上。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中美签署的双边协议,中国将每年进口40部美国电影,并在3年内逐步增至50部,其中20部属于利益分享。通过每年引进的40部外语片等方式,西方(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将飘洋过海,影响并渗透到我国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电影正在培养中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的欣赏口味。一段冰海沉船的真实历史、一个缠绵虚构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梦工厂制造的美国神话使得全世界多愁善感的人泪流成河;好莱坞的硬汉、西方式的英雄主义,又把美国装扮成拯救世界的全能超人。美国电影,一方面通过故事化、人情味、贴近人性等手段吸引并打动观众,另一方面,也将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血液里。像电影“007”,大家都爱看,但是“007”的敌人,最后要被战胜和消灭的是以下三种人:最早的是克格勃,是苏联的共产主义;后来是阿拉伯原教旨主义者;现在则是来自中国。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服务贸易范围,包括有形、无形两种。前者如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报刊书籍、艺术品,后者如演出、旅游等项目。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载体的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报刊书籍、艺术品以及演出、旅游市场的逐步开放,必将导致国外文化思潮、各类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这些都将成为美国对外进行思想宣传的强大资源和工具,容易使青少年陷于虚幻的“全球大同社会”中。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关于动画片的调查,结果发现进口的科幻片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心灵,那些西方的超人、勇士、骑士成为儿童们崇拜的偶像,甚至出现“头载克塞帽,金刚怀里抱,晚看米老鼠,一休陪睡觉”的极端现象。

第三,美国充分借助于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革命的推广,电子媒介、国际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科技、经济优势,构筑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庞大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形成了以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为主导的影视娱乐体系,更有强大的知识、学术、教育体系的支持,开辟了西方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思想战场。特别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影响日深。作为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国际互联网对我国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的消解与弱化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来自语言与内容两方面。当越来越多的年轻的网民们必须使用英语甚至必须是美国英语来交流时,当他们主要登陆设在美国的网站时,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必然要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表现出来:

(1)话语霸权承载着文化扩张与渗透。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资金、技术上的巨大优势牢牢掌握着网络建设及信息发送的主导权,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策学者罗斯科普夫(D.Rothkopf)在美国《外交政策》第17期撰文指出的那样,“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美国……是处理全球事务的‘不可缺少’的国家,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业的领头者。”因此,国际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美国所占的比例都超过85%,而我国仅仅占到0.1%和0.05%。另外,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英语文化”在网络上取得了最高文化霸权地位。虽然语言既不同于意识形态,也不同于国家利益,但英语作为“网络第一语言”承载着计算机技术最发达国家以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文化传播作用。英语本身体现了一种文化。网络用户为了自由地在网上遨游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英美文化影响的过程。“英语文化”往往对不同于自身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迫使别人接受其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美国中心主义文化心理”和“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文化”。1995年,在哈佛大学召开的全球国际互联网络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曾提出了“网络文化帝国主义”一词。也有人将英语视作“语言杀手”或“温和的语言帝国主义全球化”。不管这些提法是否确切,但至少说明了在全球网络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及其实质。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网络霸权。这种网络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扬方式的超地域性增大了社会主义国家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控制的难度。

(2)网上流行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覆盖和侵蚀。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以其信息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流行文化,并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产生覆盖、侵蚀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是受西方文化重点渗透的国家。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络,网络世界的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西方传媒信息的文化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极易发生扭曲和错位。《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不无忧虑地指出:“互联网强化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更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但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扩展了文化价值观的交流范围,扩大了西方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弱化了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界限和特征,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和融合。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维性结构将遇到尖锐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年将直接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全面挑战,而民族认同感的消解和弱化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全球化视角下当代青年民族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