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的效果评价论文_陈秀湄

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 34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症状采用HAMD进行评定,并对比其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HAMD评分都有所下降,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干预;抑郁症状;临床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不明病因的重性精神病,多发生在青壮年的缓慢或者是亚急性起病,临床上患者往往表现为症状比较各异的综合征,涉及到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1]。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意识比较清楚,智能也基本正常,但是有部分的患者在疾病的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患者的病情一般迁延,会出现反复的发作、加重、或者是出现恶化,部分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还有部分的患者会经过治疗后痊愈或者是基本痊愈的状态[2]。这种疾病的患者早期发病后会出现焦虑、压抑以及悲观的心里状态,这些不良情绪严重的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健康,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患者应该及早的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因此,本文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心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46岁,病程2-9个月;实验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5-50岁,病程3-1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经过比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用药以及环境等进行护理,并且指导患者的日常饮食以及运动等进行干预。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1)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不断的进行沟通,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向其讲解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的注意事项,并且嘱咐患者应该科学的用药,向患者讲解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对患者的家庭状况应该充分的了解,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状况应该掌握,要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使身心应该处于愉悦的状态。(2)要让家庭支持患者。患者的负面情绪的改善多数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家属讲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促使家属应该大力的支持患者,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这样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3)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深入的调查每位患者的家庭情况以及工作情况和心理特征,并且通过这些调查结果找出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具体的因素来制定相关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建立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病魔的信心,必要的情况下向患者讲解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使其重新投入生活。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汉密尔顿量表(HAMD)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就表示患者的抑郁情绪越严重;在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价,护理前,两组患者之间的抑郁状态评分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导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这种疾病也变成了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且,多发生于青年人群中,大多数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也对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4]。有相关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的发病率在40%左右。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多数采用药物进行,效果比较良好,但是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会和治疗抑郁的药物之间产生影响,导致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而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导致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20(02):3217-3219.

[2]童宇.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05(13):285-286.

[3]严天华.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4(05):262-263.

[4]于莉,孙锡绢.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3):2821-2824.

[5]王桂花,张建欣.心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4(01):156-157.

论文作者:陈秀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的效果评价论文_陈秀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