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健康往往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在职工参与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其心理存在不健康因素,极易给生产埋下安全隐患。本文基于员工心态的成因变化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如何消除此种影响因素,旨在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职工;心理健康;安全生产;作用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靠思想来指挥,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职工心态平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越高,工作就越有成效,事故和差错率就越少,反之如果职工心态不好,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时就容易出错,事故和故障率就会增加。因此,企业在抓生产、抓安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职工的心态变化,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一、员工心态的成因变化
在各项生产活动中,员工作为生产的主体,其价值观、社会观等因素都会促使其心理健康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生产安全以及社会和谐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导致观念不正确,因此在以人为主体开展生产活动时,要将员工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坚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员工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极易引发其自身行为问题,员工工作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极易影响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给企业效益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员工情绪无法控制而出现自杀、自残等事件,极易造成家庭破裂,若伤及他人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员工心态成因变化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作中职工心态变化的因素
员工执行操作时,操作规程本身执行的严肃性、复杂性,作业环境,职工对操作规程本身的熟练程度、自我感觉、工作任务的强度、压力、责任心等因素都会影响职工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使之发生变化。适度的紧张,在工作中是正常和必要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个人的业务不熟、临场经验不足、技能知识单一等造成的精神不集中,情绪紧张;承担的工作责任尤其是安全压力较大;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都会使人的神经长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状态,而这些因素又是人本身的能力难以控制或改变的,这样就会导致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进而导致职工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疲劳。在这种疲惫、疲劳状态下,人的警觉能力就会下降,心不在焉、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就会萌发,从而引发人为的工作失误,增加发生事故的几率。
(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态的影响
职工除了受工作中某些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心态变化,如: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如工资、福利待遇等与自己的期望值发生冲突时;由于工作方法不当或某些人为造成的不公正因素,挫伤职工或下属的积极性;生活困难和遭遇疾病及种种不幸造成职工的心态不稳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在这种状态下让职工从事作业则容易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二、消除影响的对策、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首先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职工自身的潜能、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要为其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如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为员工才艺的充分发挥搭建合适的平台,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过程中弘扬企业的安全文化。
(一)以心换心,带着感情抓安全
规章制度、办法条款是冷冰冰的,但人心却是暖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前者不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职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制定出台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在执行前,一定要重视宣传、引导这个环节。要让职工明白为什么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规定和办法,不执行这些制度、规定和办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比如,我们职业健康管理中,针对噪声、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造成的健康损害,明确规定“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应配备防护用具,并要求员工按要求进行佩戴”。但在执行过程中,个别职工总会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不认真佩戴防护用品,听之任之,当最终导致健康损害时,就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因此在发生事故进行分析时,我们不能只注重制度本身,而忽视职工是否理解与接受,忽视制度在现场是否得到落实,忽视现场的相互监督,不去认真地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不去弄清楚事故的责任,不去总结出今后的防范措施,而简单地“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即使处理了职工,职工本人和其他人员也不会真正受到教育。发生事故后,我们严格执行“三不放过”原则是对的,但不应该忽视过深、过细的思想工作。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事故处理决定宣布后,被处理的职工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认为领导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小鞋穿。“为谁抓安全”“抓好安全为了谁”,只有当职工真正明白为谁而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舒畅的接受并执行,从而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二)合理调配工作时间、劳动强度,避免疲劳作业
人对紧张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短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使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能达到一种平衡,而不至于引起不良后果和疾病。而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几率提高。某煤炭运销公司为保证职工上班时精力充沛,制定了行车人员不允许上连班的规定,并在各个站点为职工提供了条件较好的休息场所,较好解决了职工的疲劳作业问题。因为措施制定合理,执行到位,所以该公司实现了“无路内死亡、无重伤、无二类及以上非伤亡事故、无火灾事故、无汽车交通责任事故”安全目标,实现连续33个多月无路外伤亡事故的历史最好成绩。这种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三)调查研究,善于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
中医看诊,诊断病情讲究“望、闻、问、切”,只有这样,方能号准脉,准确判断病情,对症下药。安全工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深入职工中多做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准确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职工的思想状态,才会有的放矢,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一个时期少数职工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划定了一两个“安全帮扶对象”作为重点帮教。虽然本意是帮扶职工提高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操作规程,但职工一旦戴上这个“帽子’后,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会表现为:自卑感增强,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丢了面子,从而使安全压力增大。
在管理中,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对“安全帮扶对象”的职工给与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改正,使其尽快摘掉“帽子”,轻装上阵。另一方面,我们善于及时发现这些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公开的表扬和鼓励,这对防止职工破罐子破摔有积极的作用。反之,在职工戴上“安全上不放心对象”帽子后,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责怪职工,就会适得其反,发生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四)开展心理辅导,为员工减压、提升心理动力和家庭幸福感。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通过心理辅导,做游戏等方式,为烦恼打开一扇窗,将员工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缓解员工的负面情绪,帮助员工科学规划情绪,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
总之,企业领导要善于借助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关心员工心理健康,适时地、科学地对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通过与员工交心谈心、征求工作意见、工作方法等消除上下级距离感,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及时排解员工的困难,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以此构筑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堤。
参考文献:
[1]张明舟,孙强.关心职工心理健康 促进安全生产[J].安全,2013,34(11):43+45.
[2]杨光.关心职工心理健康可促进安全生产[J].现代职业安全,2005(02):60.
论文作者:谢敬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职工论文; 员工论文; 工作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论文; 心态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