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擅长它,我们应该首先利用它学习和使用“考试解释”的几点体会_高考论文

为了擅长它,我们应该首先利用它学习和使用“考试解释”的几点体会_高考论文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关于学、用《考试说明》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其事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具体规定的。《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和学生复习备考的依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真研读每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对把握当年高考的方向,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如何学、用政治科《考试说明》谈几点体会。

一、吃透考点,夯实基础

考点,指《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即“考查的知识范围”中本年高考作要求的条目内容。它是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基础,也是复习备考中能力训练的基础。教师吃透考点,指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考点,是提高复习备考实效的前提。怎样吃透考点,夯实基础呢?

把握标高。标高就是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及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要求。如1997年新增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这一考点,从深度上说必须挖掘新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含义;从广度上说要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方式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主要手段、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后果,以及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一个“掌握”、一个“了解”即要达到的要求。

由于现行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表达什么,而没有在“目标”和“程度”上提出具体的、便于检测的要求。而《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知识点,也只是复习和考核的知识内容。它在高考中可能辐射多大的面,对其挖掘到什么程度,复习时要达到哪些基本要求,《考试说明》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准确把握标高显得十分重要和困难。经验告诉我们,把握考点的标高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一是看考点间的联系。如1997年“商品价值量”这一考点因为“商品的价值”、“价值规律的内容”同列在“知识范围”中,复习时就必须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形成及变化。二是看教材表述的内容。有的考点就是教材中的小标题、框题,甚至节题,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就是此类考点的标高。三是看考点与时政热点的关系。那些社会时政热点中蕴含的考点,其深度、广度和掌握的程度要求就要高一些。如“企业及其经济效益”,教材只用了一个自然段的篇幅说明了含义、表示方法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针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处境困难的情况,结合“两个转度”的重大方针,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问题就被纳入内容之中并成为重点。四是分析考点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和采用的题型。如“一国两制的内容”在1996年出了一道论述题,1997年备考以识记理解为基本要求。除部分重大时事外,识记也必须以理解为前提,才能适应高考要求。

构建体系。体系就是考点之间的知识网络。吃透考点,夯实基础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体系,即依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范围,在逐个落实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考点进行归纳整理,挖掘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网络,以达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如复习政治常识中有关“民主”的考点后,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可从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包括民主的本质、民主的阶级性与相对性、民主与专政、民主与经济基础、民主与国体政体、民主本质与发展程度等)、关于资本主义民主(包括内容与实质、如何正确认识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包括内容、实质、特点以及正确认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等)三个方面构架起关于“民主”的知识网络。

构建体系必须全面把握考点,深入挖掘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依据《考试说明》对哲学常识中考点的规定,构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板块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挖掘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整体。

构建体系必须把握核心考点,以核心考点为中心进行横向发散、纵向延伸,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整体。如抓住“人民民主专政”,从含义、实质、特点优点、核心、职能、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构成关于我国国家政权制度的知识体系。

构建体系必须抓住重点考点,深挖细掘,四面拓展。同往年《考试说明》相对照当年《考试说明》中的保留考点,往往涉及重要概念、观点和重大理论问题,属于重点理论知识。《考试说明》中的新考点,如“经济效益”,往往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是随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属知识的重点。

构建体系时必须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纳入其内。《考试说明》中“知识范围”的第四部分即时事政治部分往往被忽视,容易被排挤在体系以外。而试题的设置和解答却要将它有机地渗透其中。因此,要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结合时事政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把握“示例”,训练能力

“示例”指《考试说明》中对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的举例和说明。“示例”规定了本年度高考的基本题型和作答要求、各类题型考查的主要能力要求、各类题型采用的具体形式等。高考着重能力,备考着重训练能力,“示例”提供的是依据。把握依据,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能力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把握基本题型和作答要求。高考有五类题型,每一类题型都有其特殊的作答要求。选择题Ⅰ要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选择题Ⅱ却要选出符合题意的全部项,且错选、多选、漏选不给分;简答题要求简明扼要;辨析题要求简要分析论证且仅作简单判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论述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复习备考中必须依据这些作答要求,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进行题型训练,努力克服诸如解答简答题繁而不简、解答辨析题简单判断、解答论述题脱离实际等错误方法,减少令人痛心的失误,保证考生正常发挥水平。

把握各类题型考查的主要能力要求。《考试说明》中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为再认、理解、比较、分析理解、判断批判、认识评价、表述等七个方面的能力。示例样题对各类题型考查的主要能力要求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从示例样题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识记、理解、比较、分析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还要求具备判断批判的能力,简答题辨析题与不定项选择题的能力要求基本相同,论述题则全面考查七种能力。七方面的能力虽然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结和交织的,共同构成基本能力结构,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考试的角度看,试题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各类题型的试题有着不同侧重的能力要求与之相适应。例如,各种题型都考查识记能力,但在单项选择题中侧重于考查识记的准确度,在其它题型中侧重于考查它的广度;在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中都考查判断批判的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侧重于判断的准确性,在简答和辨析题中侧重于辩证性,在论述题中侧重于深刻性。因此,必须加强题型训练,把握题型的能力要求,充分挖掘每一类题型的能力培养因素,对于提高设计选编练习题的科学性,增强讲评的指导性,加强练习和讲评的范例性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握各种题型的设题特点。《考试说明》中的示例样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从一定程度和方面反映某一类题型的特点。如1997年《考试说明》中辨析题的4个题例,从知识范围看,样题1、2是哲学题, 样题3是政治常识题,样题4是经济常识题;从设题的形式看,样题1、2是以偏概全、缺乏条件类,样题3是直述式单向判断类,样题4是直述式双向判断类;从思维方式看,突破了“正面论述”和“反面驳斥”的单一思维模式;从作答要求看,强调了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再如近几年的经济常识论述题样题,都是图表材料题,强调参与经济生活,参与经济现象的认识与解决,注重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等。把握样题所显示的各种题型的特点,加强习题训练的针对性,是提高能力训练成效的保证。

三、把握“变化”,狠抓弱点

由于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治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考试说明》的内容会在相对稳定中有所变化。而当年《考试说明》的颁发相对于复习备考的进程是滞后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当年的《考试说明》与近几年对自己教学影响较深的《考试说明》进行对照比较,仔细分析,掌握变化,预测走向,并据此调整复习导向和计划,加强模拟训练,强化优势,狠抓弱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应试准备。

掌握考点和能力要求的变化。明确新增考点和发展考点,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作好适度处理。如关于经济效益问题,条目表述三年来都有变化。1995年的表述是“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当年高考第36题考查了促使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途径;1996年的表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年高考第36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查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997 年的表述为“企业及其经济效益”, 当年高考第39题从企业本身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来考查。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往往看不起眼,却关系重大。如1997年《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7 ”中增加了运用哲学术语表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1997年高考论述题可能出现哲学内容。如果和新收进1997年示例样题中的1996年高考第35题联系起来,那么,如果考哲学论述题,它将具有什么特点也应该比较明确了。1997年高考第38题证实了这一点。

掌握示例样题的变化。示例样题的变化主要反映试题形式、能力考查的侧重点等方面可能出现的趋向。如1997年《考试说明》中的示例样题,除保留1996年的18个外,新增12个。新增的样题主要有考查时政的组合选择题;以具体材料为背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试题;以直观形象的示意图为情景的选择题;“一例多用”的选择题等。这些试题提高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机程度,提高了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注重了演绎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如果不掌握这些变化,能力训练可能偏废一方,导致失误。

掌握试卷形式及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比例”的变化。如1997年比例跟1996年比,内容比例和难易比例基本没变,但题型比例变化显著,客观性试题题量和分值增加,试题也会增加。模拟训练时必须反映这种变化,增强考生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变化后的试题可能给人整体难度降低的感觉,这种感觉容易造成大意而发生失误。

总之,吃透考点为的是夯实基础,把握示例为的是有效地训练能力,掌握变化是要抓住备考中存在的弱点,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利其器”、“善其事”,取得高考的好成绩。

标签:;  

为了擅长它,我们应该首先利用它学习和使用“考试解释”的几点体会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