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

科研院所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原长弘, 张树满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成功的助推器,建设创业生态系统是国家实施“双创”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正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作为创新创业重要力量,科研院所如何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这一重要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基于西安光机所案例的研究,打开了科研院所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黑箱,分析了构建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5个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相关结论拓展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对科研院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研院所;创业生态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研究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剧,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方式面临瓶颈,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转型期。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实现经济与社会成功转型的重要举措[1]。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我国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技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产出高,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科技创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亟待解决。因此,探讨我国科研院所如何利用科技创新优势,高效推动科技创业是重要的现实课题。

新近,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创业生态系统是促进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2-4],对创业生态系统开展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高增长性新创企业成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5]。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3,6-7]、构成[6,8]、特征[9-10]以及作用机制[11-12],但缺乏对如何推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问题的深入剖析。其次,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观层和中观层的创业生态系统,对微观层创业生态系统的探讨不足。再次,尽管学术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政策制度等进行了深入探究,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足够关注。总体而言,学术界至今尚未回答科研院所如何高效推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以促进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本研究以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科研院所推动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剖析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关理论命题,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指导。

AR的发现是治疗TNBC患者的一个重要进展。TNBC患者预后较差,又缺乏有效的分子治疗位点,所以AR很有可能会成为TNBC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1 理论背景与文献述评

1.1 创业生态系统

随着学术界对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日趋成熟,生态系统理论逐渐被运用于创业研究领域[13]。Dunn[2]较早描述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但没有充分廓清其定义。此后,学者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探讨:从内涵看,一些学者仅把创业生态系统当作创业企业的外部环境。Cohen[3]指出,创业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各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群落,并通过创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整体,外部环境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企业与外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整体。Brown&Mason[7]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资源提供者与创业者之间的紧密网络与外部创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合现有研究[7,14],本文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参与主体要素与创业环境要素通过复杂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水平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构成和特征看,Isenberg[6]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企业家网络、领导力、资金、人才、知识和服务机构组成的系统条件以及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物理条件、市场需求组成的框架条件构成。孙金云和李涛[8]则将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分为基础要素和结构要素,基础要素包括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结构要素包含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科技研发。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松散耦合的组织网络体系[8],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联系,并进行着复杂的动态交互以实现共生共荣,并呈现出共生性、竞争性、网络性、进化性以及区域性等特征[9-10,14];从运行机制看,学者们主要从资源集聚、价值交换、平衡调节、动态竞合、信息传递、学习等方面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11-12,15]。例如,Mack等[12]探究了创业生态系统关键要素随着时间变化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机制,项国鹏等[5]等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并阐述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俾斯麦创立世界上第一套福利结构和社会福利项目以来,社会福利政策就被认为是国家建设、政治统治、社会控制、保障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生活水平,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评判国家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从界定“社会福利政策质量”和“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的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以及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这些是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1.2 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采用归纳性数据分析方法。首先,对西安光机所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相关事件进行编号,并提炼出关键事件[22];其次,在确定关键事件后,各研究人员独立建立研究文档,反复对比、分析访谈数据和成功实践历程等资料(见表1),在充分了解资料后不断地参与讨论;再次,反复研究案例数据库资料以及基础理论,罗列出重要的数据并归类。此外,研究人员还反复比对各自的数据分类,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删除分类未达成一致的语句;最后,对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理论命题,并基于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结论的合理性,排除竞争性解释。

1.3 研究述评

综合现有研究可知,首先,学术界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探明创业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其次,尽管有学者对微观层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探讨,但对微观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缺乏对科研院所创业生态系统问题的专门研究;最后,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主体,仅有少量研究涉及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创业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这一现象的探讨不够深入。基于现有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探讨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和关键要素,以拓展现有研究。

2 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适合解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研究主题[21],而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科研院所创业生态系统构建问题,正契合该研究方法的适用情景。西安光机所通过建立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属于极端案例,而单案例研究适用于对极端新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构建相关理论[22]。另外,单案例研究有利于对单个情境的具体表现进行详尽描述和深入剖析[22-24]。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

2.1 案例选择

西安光机所是国内外著名的国立科研机构。早在2010年,西安光机所便提出“硬科技”的概念,即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这类科技属于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此后,这一概念得到各界广泛认可并被推广普及。李克强总理曾在视察西安光机所时总结道:“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这个说法很有趣。”2012年以来,西安光机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能力,建成互动协同、共生共荣的开放式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实现科技向经济高效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对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光所”模式。截至2018年初,西安光机所已成功孵化科技企业220余家,其中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新增就业6 000多人次,创造企业市值200多亿元。西安光机所的成功实践模式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西安光机所,肯定其创新创业模式,指出“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陕西省政府制定并印发了 “一院一所模式”推广工作方案,将西安光机所模式推广确立为重点任务,并将“西安光机所模式”和“硬科技”概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各大主流媒体对西安光机所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报道。

本文选取西安光机所为案例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西安光机所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属于极端案例;②西安光机所的成功实践得到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据统计,2016年各级媒体对西安光机所的报道就多达190余次,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63次。截至2018年初,西安光机所累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28次,其中被新闻联播报道10次。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二手资料;③笔者与西安光机所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能通过多次深入调研,获得丰富的内部资料、观察资料和访谈数据;④西安光机所推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实践发生在近5年内,能高效降低被访者回忆偏差,有利于获得更加可靠的半结构化访谈数据。

2.2 数据搜集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如下:①对西安光机所及其下属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科研人员、科技创业者等的深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②对西安光机所总部、实验室、孵化器、创业企业等的实地调研数据;③西安光机所的会议资料、档案、报告等内部数据;④各大新闻媒体对西安光机所的报道;⑤西安光机所对外公开数据。各类数据的具体搜集过程如下:

一手数据搜集。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期间,研究小组对西安光机所及其下属中科创星、西科天使、创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进行了6轮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40~60分钟。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访谈,另一人负责记录重点并录音。访谈时,遵循Miles等[25]的建议,向受访者清晰阐明研究意图和数据搜集过程,让受访者自由回答,无须讲述模糊不清的问题和事件。访谈后,研究人员及时核实重要事实和关键信息,并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确认和补充。遵循Eisenhardt[22]的建议,在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访谈详细信息记录,并根据现场笔记和整体印象进行整理。另外,为了增强访谈数据的准确性,课题组调查了不同受访者对同样问题和事件的描述,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印证和补充。最终,整理出约6万字的一手访谈数据。

二手数据搜集尽可能从多渠道获得,以便从多个角度描述案例现象[26]。二手数据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通过实地调研和合作交流,获得西安光机所的会议记录、统计数据、档案资料等内部资料15份;②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搜集到5份观察资料;③检索各主流媒体网站和中国知网,筛选出93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资料;④参加西安光机所举办的会议并检索西安光机所官网,获得12份对外公开资料。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共获得了约390页的二手文字资料以及约80分钟的视频资料。

2.3 数据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实现市场价值与商业收益的过程和活动[16]。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加强经济与科技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7]。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政策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在成功模式方面,Chirgui等[18]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探讨了高校以科技创业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Kim等[19]研究了企业转化研究机构科技成果影响因素;在绩效评价方面,Hsu等[20]构建了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在政策制度方面,杜伟锦等(2017)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特点和异同。

为了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在研究设计、数据搜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①制定研究计划和大纲,并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以保证案例研究信度;②遵循“研究者三角”原则,对研究草案进行同行审阅,同时邀请被调查者对案例草稿进行核实与校正。此外,尽可能地从多种渠道搜集数据,反复分析数据,形成研究证据链[24];③遵循“理论三角”原则,各研究人员不断提出具有竞争性的理论,修订和完善原有理论;④建立理论分析框架指导研究过程。

3 案例分析

3.1 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背景

作为国立科研院所,西安光机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指出“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和就业是科研机构的基本社会职能”,并将“加快知识扩散的速度、缩短技术转移的周期、提高技术转移的质量”作为科研院所对国家的实质贡献。因此,西安光机所率先创新机制体制,按照国家需求和市场导向部署科学研究、开放办所,积极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与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以培育科技企业并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回归模型,通过Design Expert 8.0软件分析得出黑曲霉固态发酵冬凌草的最优条件为:冬凌草与麸皮比为1∶3.86(g∶g),固液比为1∶1.73(g∶ml),接种量为1.59%,预测得到的纤维素酶活力为16.67 U/g。对该最优条件进行模型验证实验,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利,将最优条件参数修正为:冬凌草与麸皮比为1∶3.9(g∶g),固液比为 1∶1.7(g∶ml),接种量为1.6%,通过三组重复实验得到纤维素酶活力的平均值为16.49 U/g,比理论值下降1.08%,小于5%,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预测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

表1 西安光机所成功实践历程

3.2 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内部互动机制构建

3.2.1 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配置

西安光机所赵卫所长谈道:“什么是生态?就是你在成果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哪些要素?我们就把这些要素,都给你备齐了,让你不出所大门,就能把事全办了,这就是构建了一个适合转化和创业的生态系统。”为了便于科技创业市场化运作,西安光机所于2012年设立了西科控股公司,代表西安光机所行使经营性资产管理职能。借鉴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相互成就的模式,西安光机所主动争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支持,整合多方资源与能力,优化配置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作所需的各种要素:①为解决科技创业资金问题,2013年西科控股代表西安光机所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建立西科天使基金,向全社会募集资金;②为解决企业培育问题以及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西科控股发起设立中科创星孵化器公司,为创业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市场对接、设备共享、人才招聘、宣传推广、财务、法务、项目申报等全方位服务;③为了给科技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西安光机所一方面按照市场需求部署科研计划,发挥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部创新技术;④为解决创业人才和团队的问题,西安光机所不仅鼓励所内创新人才进行科技创业,同时还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截至2017年底,西安光机所已经吸引了近80个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局面。利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西安光机所累计孵化企业220余家,其中估值过亿的企业有46家,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总体而言,西安光机所主动配置“阳光”(投资机构)、“雨水”(创业服务机构)、“土壤”(科研机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等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以及科研院所与社会融合,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生态学理论,信息传递能调节种群关系、维持系统稳定,是生命活动进行和种群繁衍的保证[34],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35]。根据知识基础观,知识是企业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的首要来源[36],是创业活动的关键资源。然而,与大多数资源不同的是,知识只有在被共享时才能显现出最大价值[37-38]。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学习、协同合作[39],进而促进新知识产生[40],增强企业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41]。现今,新创企业产品、服务开发、生产过程改进都需要融合多领域知识,而知识共享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42]。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知识分享和创造的环境,从而能促进创业企业积极共享知识、互相学习与协同创新[43],进而促进创业企业开发动态能力、提升竞争优势[44]。总体而言,西安光机所通过构建知识共享机制,促进科技创业企业间互动交流、知识共享及新知识产生,从而推动高效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基于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整合多方资源和能力,配置创业要素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

为了促进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团队之间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西安光机所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知识共享互动机制的形成。首先,西安光机所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创业大家庭”,通过该平台,科技创业者能自由进行问题讨论、经验交流、供需匹配、资源共享等活动;其次,西安光机所多次举办“创业CEO特训班”、“虫洞——早期创业者技能提升计划”、“硬科技创业营”、“科研院所定制化培训”等创业训练活动,累计开展培训活动120余场,培训科技企业创业者18 000余人次。其中,已培养早期创业者200余人,科技企业CEO近200人,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西安光机所还定期举办酒会、聚餐、交流会等活动,着力营造融洽的科技创业氛围,以促进科技创业者之间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正如中科创星的一位负责人所说,“通过这些活动,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合点,并合作创造出新的产品。”

(3)电商行业日新月异,大部分学生都有网上购物的体验,但比较少关注行业动态新闻和发展现状。学生的思维固化、不够活跃,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3.2.2 知识共享互动机制构建

文献[36]在60 000 m3/h的超低浓度甲烷热力氧化换向流反应器上通过一系列试验,对其启动性能、甲烷转化率、最低自热平衡甲烷浓度、反应器内温度分布规律以及过热蒸汽产率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最低自热平衡体积分数为0.28%,当甲烷体积分数为1.0%时,反应器内最高温度为1 066 ℃,甲烷转化率为98.6%。

一方面,资源是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基础[29],能力是发展、整合和配置资源的知识、经验和技能[28],因而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建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29-30]。整合各方资源与能力有利于形成核心资源体系[31],产生“1+1>2”的协同效应[28,31],从而促进创业成功[36];另一方面,创业生态系统由创业主体要素和创业环境要素组成[8],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能促进企业成立和成长[4]。因此,创业要素配置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西安光机所通过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能力,配置科技创业要素,推动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基于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构建知识共享互动机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3.2.3 协同与竞争互动机制构建

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西安光机所不仅要对科技创业者特质、技术的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还要考察创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按照产业链布局科技创业项目。目前,西安光机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光子集成芯片产业集群、民生健康产业集群和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四大产业集群。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了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链。通过这样的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链协同。此外,处在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也会因自身的需求而协同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西安光机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产业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已发展强大的企业也会“捕食”该产业链中相对弱小的企业,以扩展业务和提升竞争力。中科创星一位高管指出,“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做生态系统,我们孵化的企业大部分是沿着一个产业链发展的,就跟食物链一样,A是B的上游,可能是C的下游,这么一个关系使它们能够利益最大化”。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会也形成一定程度竞争,从而激励各企业不断地进步。此外,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西安光机所会对发展好、有前景的创业企业给予资源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

从自然生态系统看,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互动,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支撑,同时生物群落又能维持和调控无机环境发展[36]。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依存、协同进化,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一方面,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孵化机构等创业环境要素营造了有利于新创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4]:科研机构为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创业的成功[48];投资机构降低了创业的壁垒,有利于创业成功率的提升[49];服务机构能为新创企业提供市场、财务、人力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了创业成功率[50]。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能为创业环境提供资金、经验等反馈,从而推动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促进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西安光机所通过建立创业企业与创业环境之间的反馈互动机制,推动了各方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化,从而促进了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基于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构建协同与竞争互动机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之下,各个职业学校都相继开设了社会上比较火热的行业,数控维修专业就是其中的热门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时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下,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教育行业。在数控维修专业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以此建设数字化课程,提升数控维修专业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数控维修专业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实现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由图6可知,随着贮藏时间延长,TBA值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使得脂肪氧化速度加快。与对照组相比,红茶处理组TBA值明显较低,具有极显著差异。因此可得红茶处理可以降低海螺肉的TBA值,减缓海螺肉的脂肪氧化速率,从而延长海螺肉的货架期。

西安光机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是微观层的创业生态系统,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要素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而创业企业则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在西安光机所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反馈互动机制。一方面,生态系统内的投资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服务机构则打通了资本、研发、技术、市场、渠道等各个环节,为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作为科研机构,西安光机所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还按照自身的优势学科部署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和产业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西安光机所提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企业,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科研院所的使命,因而在创业企业成熟时逐渐退出股份,并将创业收益用来支持科研,从而保证研究所长久活力和动力,形成了“产业反哺科研,科研助力产业”的良性循环。正如一位负责人所说,“我们可以获得一些经济回报,并拿这些回报接着去反哺科研,再进一步孵化一些新的创业苗子、新的创业团队,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回路。”另外,创业企业也为生态系统内的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创业环境要素提供了经验等反馈,从而促进支撑机构改进运营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业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创业生态系统繁荣。

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具有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巨大优势,虽然目前该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系统必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热水供应形式之一。

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间往往存在互补性和共同逻辑:互补性是创业企业间相互依存和协同创造的基础[45],共同逻辑有助于成员间协调[18],形成共同理解和集体认同[46],因此按照产业链布局企业有利于产业链协同。而协同机制的建立能促进创业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协同开发产品、服务,开拓市场,实现共同进步。同时,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新创企业会为了争夺稀缺性资源而竞争,尤其是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容易形成“捕食”关系,即以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和竞争力提升[47]。“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能激励企业不断创新和成长,从而能维持生态系统长期发展[14]。而西安光机所正是通过建立协同与竞争互动机制,推动了创业企业的成长和进化,从而促进了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繁荣。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

3.2.4 创业企业与内部创业环境间互动机制构建

命题4:构建创业企业与内部创业环境之间的反馈互动机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至于如何“进入”,那就要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再看罗扎诺夫关于大小作家的划分。 为什么罗扎诺夫不喜欢托尔斯泰?因为他孤芳自赏。 罗扎诺夫说: 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几乎只有一个: 照镜子和不照镜子。[3]199 所以罗扎诺夫祈祷:“上帝啊,保留我身上作家的一点纯贞吧: 不照镜子。”[35] 所谓“保持纯贞”、“不照镜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创作家。 罗扎诺夫说:

在本文论述的视差贴图技术中,我们还对因物体的自遮挡而产生的自阴影进行了计算,并实现了软阴影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场景的真实感。图14 呈现了视差贴图技术实现的表面自阴影效果。

3.3 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内外部互动机制构建

西安光机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元素通过与外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不断进行互动,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发展壮大。一方面,创业生态系统外部宏观环境为创业生态系统提供支持,包括政府为科技创新创业过程提供资金、土地、财税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市场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并能释放需求信号,对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科技创业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创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会主动争取生态系统外部政府政策和市场资源的支持,包括创业生态系统内的创业企业会在服务机构支持下主动申报项目,以获得政府资金补贴、政策支持等;创业企业通过路演活动、展会等方式主动面向市场、对接市场资源。正如中科创星一位负责人指出,“我们会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拉到上海、北京去,帮他们专门组织路演活动,让他们去主动接触更多的投资人。”

外部宏观环境的资源输入对创业生态系统完善自身功能、促进自身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构成了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宏观环境,而市场与政府的双元作用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的最大特点。一方面,政府拥有并能配置大量稀缺资源,其扶持和优惠政策能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7,51];另一方面,市场拥有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创业所需的资源[52],能为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西安光机所通过打破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边界、建立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内外部互动机制,促进外部环境中政府与市场等资源的输入,从而推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基于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5:开放创业生态系统边界,构建内外部互动机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是推动科技创业成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西安光机所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学理论、资源基础观等基础理论,深入剖析了科研院所通过推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以促进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和关键要素,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整合多方资源和能力,优化配置创业要素是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其次,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知识共享互动机制、协同与竞争互动机制以及创业企业与内部创业环境之间反馈互动机制的建立是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最后,开放创业生态系统边界,建立内外部互动机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4.2 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如下:①学术界以往主要从内涵[3,6-7]、构成[6,8]、特征[9-10,14]、作用机制[11-12,15]等方面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探讨,尚未探明如何推动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拓展了相关研究成果;②以往研究主要囿于对宏观层和中观层创业生态系统的剖析,对微观层的创业生态系统探讨不足,因此无法解释现实案例中的事实。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微观层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微观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不足;③现有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而对科研院所的探讨不足,本文分析了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从而拓展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4.3 实践启示

本文对科研院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具有鲜明的启示:首先,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为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其次,科研院所应开放组织边界,主动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联系,积极寻求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机构的支持,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和能力,配置创业生态系统基本要素、搭建科技创业平台;最后,科研院所应通过合理管控和协调、高效配置资源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氛围并构建高效的互动机制,促进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快速形成,进而推动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4.4 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过程严格遵守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21],以确保科学严谨,但依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①尽管本文数据来源广泛,资料丰富,但仅为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还需进一步检验,因此后续研究可采用多案例研究或大样本实证的方法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和拓展;②本文研究对象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实践依然处于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中,而本文只对截至当前时间段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对此进行跟进研究,以检验和丰富本文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

[1] 斯晓夫, 王颂, 傅颖. 创业机会从何而来: 发现, 构建还是发现+构建——创业机会的理论前沿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3): 115-127.

[2] DUNN K.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05,1(19):232-235.

[3] COHEN B. 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15(1): 1-14.

[4] ISENBERG D J.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6): 40-50.

[5] 项国鹏, 宁鹏, 罗兴武.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2): 79-87.

[6] ISENBERG D J.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R]. Dubli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 2011.

[7] BROWN R, MASON C. Inside the high-tech black box: a critique of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policy[J]. Technovation, 2014, 34(12):773-784.

[8] 孙金云, 李涛. 创业生态圈研究:基于共演理论和组织生态理论的视角[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 38(12):32-45.

[9] NAMBISAN S, BARON R A. 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succes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5):1071-1097.

[10] KAPOOR R, FURR N R. Complementarities and competition: unpacking the drivers of entrants' technology choices in th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3):416-436.

[11] STAM 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regional policy: a sympathetic critiqu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9):1759-1769.

[12] MACK E, MAYER H.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Urban Studies, 2016, 53(10):2118-2133.

[13] CARROLL G R, KHESSINA O M. The ec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Kluwer, 2005.

[14] 蔡莉, 彭秀青, 王玲.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56(1): 5-16.

[15] 林嵩. 创业生态系统: 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4): 58-62.

[16] PEREZ-BUSTAMANTE 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gil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9, 3(1):6-17.

[17] KIRCHBERGER M A, POHL L.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uccess factors and antecedents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6, 41(5):1-36.

[18] M′CHIRGUI Z, LAMINE W, MIAN S, et 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through new venture projects: an assessment of the French regional incubator program[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6(1): 1-19.

[19] KIM Y J, SHINE S J. What causes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to succeed or fail after transfer from publ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EB/OL].http://www.researchgete.net/publication/318705027_what_causes_technology_commercialization_to_succeed_or_fail_after_transfer_from_public_research_organizations.

[20] HSU C W, CHANG P L. Innov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emerging energ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J]. Innovation, 2013, 15(4):476-483.

[21]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22]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23] 毛基业, 陈诚. 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J]. 管理世界, 2017(2):135-141.

[24]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14.

[25] MILES M B, HUBERMAN A M, SALDANA J.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M]. Newbury Park, CA: Sage, 2013.

[26] CUI M, PAN S L. Developing focal capabilities for e-commerce adoption: a resource orchestration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5, 52(2):200-209.

[27]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171-180.

[28] 原长弘, 章芬, 姚建军,等.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 科研管理, 2015, 36(12):1-8.

[29] PRAHALAD C,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275-292.

[31] SIRMON D G, HITT M A. Contingencies within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interdependent effects of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deployment on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3):1375-1394.

[30] 许海峰, 陈国宏. 基于资源与能力观的企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选择及趋势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s1):274-278.

[32] 郭劲光, 高静美. 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3):79-86.

[33] WU L Y.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art-up performance of Taiwan's high-tech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5):549-555.

[34] 林育真, 付荣恕. 生态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35] 张真继, 张润彤,等. 网络社会生态学[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6] KOGUT B, ZANDER U. What firms do? coordination, identity, and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5):502-518.

[37] ROBERTS N, GALLUCH P S, DINGER M, et 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review, synthesi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12, 6(3):292-316.

[38] BROWN S A, DENNIS A R, BYRLEY D,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voidance: the role of knowledge type and the social network in bypassing a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4(10):2013-2023.

[39] ZHOU K Z, LI C B. How knowledge affects rad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base, marke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9):1090-1102.

[40] ZAHRA S 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185-203.

[41] YESIL S, BUYUKBESE T, KOSKA A.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enabler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 17(4): 121-141.

[42] STENSAKER I G, GOODERHAM P N. Designing glob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s that promote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shar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5, 9(4):442-462.

[43] CAI L, HUGHES M, YIN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ese new ventures: the intermediate effect of learning capabilit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4, 52(3):365-389.

[44] 葛宝山, 生帆, 李军. 跨界创业的知识共享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14): 24-31.

[45]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3):306-333.

[46] GAWER A, PHILLIPS N. Institutional work as logics shift: the case of intel′s transformation to platform leader[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3, 34(8):1035-1071.

[47] LI Y R. 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J]. Technovation, 2009, 29(5):379-386.

[48] ISENBERG D. What a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ctually i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88(6):40-50.

[49] ARRUDA C, NOGUEIRA V S, COZZI A, et al. The Brazili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startups: an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determinants in Brazil and the perceptions around the Brazilian regulatory framework[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50] AERTS K, MATTHVSSENS P, VANDENBENMT K. Critical role and screening practices of European business incubators[J]. Technovation, 2007, 27(5): 254-267.

[51] LI J F, GARNSEY E. Policy-driven ecosystems for new vaccine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14, 34(12): 762-772.

[52] MALEKI H, KHANIFAR H, NAZARI K,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globalization, government, market structure, and market resources (Case stud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Iran)[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 2013(2):1079-1087.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Effici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Yuan Changhong,Zhang Shu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is the impetu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national strategy. Technology can have a profound and widespread impact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important for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ow research institute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ffici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lack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n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this research opens the black box of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effici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alyses the five key elements of the formation of effici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heoretic proposi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expand the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hav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s for research institutes' practice of the formation of efficie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Key Words :Research Institut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ase Study

收稿日期 :2018-06-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2141);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6KRZ004)

作者简介 :原长弘(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张树满(1992-),男,江苏连云港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622

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 (OSID):

中图分类号 :G3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19)05-0018-08

(责任编辑:林思睿)

标签:;  ;  ;  ;  ;  

科研院所高效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