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策略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为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正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知识点切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和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高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利用中控系统的传送功能,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图的信息,再借助计算机隐退实物图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然后再动态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信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进行协作学习,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接着通过网络演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入自主化个性学习,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最后教师画龙点睛,把显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件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策略
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主动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就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用媒体在屏幕上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行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们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进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有的想把车轮换成椭圆形……这便是学生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开头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通过网络媒体,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多次重复演示。最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衡,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虚拟现实策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
如:教学活动课“装修招标”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房间,并配以语言描述:“只要你定出合理的预算,房间就交给你装修,看谁能招标成功。”然后,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一步步去实现,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量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装修材料,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合作、填写,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化静为动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达到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周长”一课时,我先运用媒体显示一个正方形,并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把这个图形的一周用手指一指?学生指后,运用计算机描出正方形的一周,并把这一周移到钉子板上:出现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闭眼想象:把这个正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又会成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正方形一周展开的情景,慢慢拉直并闪动:出现一条由4个2厘米连成的线段。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可以根据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演示,展示形成的全过程。这样组织教学,增强了“周长”这一知觉对象刺激的强度、与背景的对比度和知觉对象的活动性,强化了学生感知,使学生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周长”。
五、网络互动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如:在网络课堂上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你们想了解三角形吗?那就请同学们去三角形的王国里遨游、探索吧!你想研究三角形的哪个方面、研究结论是什么,可以填写在调查表里。”然后,学生上网阅读、查询相关资源。在这个理想的平台上,学生们犹如一个个小数学家,认真地研究,讨论、碰撞,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问题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引导和鼓舞。通过这样的交互和碰撞,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倍增,从而提高了数学课的学习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数学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