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理科)特色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上海论文,综合能力论文,测试卷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是一面镜子,照映着教与学的成果。高考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教改的方向。高考仍是一根指挥棒,挥舞着参与高考的千军万马。正因如此,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自从实行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单独命题后,出现了一考多卷,所以大家更多的是在相互比较中寻觅新信息,研究高考新趋向。这方面,全国高考的上海试卷确实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我们每年阅读高考上海卷,总有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年年有高考、年年出新招。2002年的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理科)与全国卷、天津、山西、江西卷相比,仍然给人带来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一、试题具有地方特色
教育部前几年已经提出一纲多本,校本课程进入课堂的教学新理念,这为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区域整体文化素质的有序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对这种教学效果的检测,采用全国高考统一卷是很难实现的。就是部分省市单独命题了,但认真查阅他们的试卷,均未有所体现。而上海卷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2002年的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理科)明显地具有上海地方特色。
譬如:[题1]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支…
[题5]上海锦江乐园新建的“摩天转轮”,它的直径达98米,世界排名第五……
[题13]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
这些试题富有地方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上海经济发展、人文景观、教育氛围等,从多个角度赋予测试要求(题1联系政治、题5联系物理、题13联系人文知识、物理与生物实验)。
二、试题具有创新特点
试题新颖才有活力,试题创新才有生命力,试题有新意才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对于综合能力测试题的编拟,目前仍在摸索探究过程中,上海试卷在多个方面开创了先河。主要有如下特点:
创新特点之一:理综试题渗透文科知识。
上海的综合能力测试卷,有理科卷和文科卷两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但理科综合卷中也渗透部分文科知识。见下表:
科目 题号
题量
政治 题一1、2、3,题十28,题十一
32、33,题十二39,题十五48 8
历史 题二4、5、6,题十29 4
地理 题三7、8、9,题十二36
4
总共16道小题,占总题量的32%。这就显然不同全国卷、山西卷,也不同于全国卷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即它不是纯理科的。如:
题一是考核政治知识的。根据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支的图表,研究上海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关系以及如何认识这种发展趋势。
题二是考核历史知识的。日寇侵略上海的两次事变发生的时间和率军奋勇抵抗的中国将领的名字以及在华北,八路军不断出击,重创日寇,歼敌最多的战役。
题三是考核地理知识。根据“中国已初步选定朗伊尔宾(北纬78°、东经15°附近)为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确定其位置,与北极的距离,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等。(其余不再列举)
创新特点之二:辨析式说理题首次亮相
在全国高考物理卷中曾经出现过论述题,主要是推理性说理题。而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中首次亮相了辨析式说理题。它不同于一般的说理题。试题较详细地提供了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理解、解答过程,请你在审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作出正确与否的明确判断并要简述理由。譬如:
题46(略),是一道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是非辨析题。我们知道,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a=F/m,只有当m一定时,才能根据F的大小确定a大小。同样,只有当F一定时,才能根据m的大小确定a的大小。而现在甲、乙两同学面对F、m都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只能用F与m的比值来确定a的大小。因此甲、乙的说法都不正确。
题47(略),是一道理解减少化学实验误差的试题。当然乙同学的方法更合理。因为定量测定时,只有多次重复实验才能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创新特点之三:研究性学习立意题初见端倪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教学中新增内容。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检测预想的教学效果,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上海用试题的形式已经初见端倪。这是考核中的创新,既丰富了题库,也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譬如:
题十三(4)[略]
研究性课题是测定夏季中午太阳能的研究性实验。告诉了实验器材、实验环境(斜坡草地)、实验原理(Q=cm△t),根据研究性要求设计实验,并明确测量物理量,指出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试题结果也是开放性的(答案略)
题十六(略)
试题选取“M3型电池和普通碱性电池性价比的研究”课题,提出“性价比”的概念,提供了A、B两组开展调查和实验的具体细节(过程和数据)。用于实验比较的直方图示。通过以上题素,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哪组实验结果可靠,说明原因)提出实验中的某些不足,提出与M3型电池有关的新的、有价值的课题。意图十分明显,是探索性、开放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题。
三、试题带给我们的思考
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联系实际的试题多,智能化要求的试题多,设计性实验题多,坚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连续两年(2001年~2002年)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超前的创新特点,留给我们较多的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发挥试卷的思想教育功能
随着考试科目设置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各地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一年两考(春季、秋季)、一考多卷已经成为新高考模式。适应这种需要,在拟题时突出地方性,也是必然的。如2001年上海理科综合卷中就出现了“上海市区的大型绿化带”、“上海居民所用的煤气和天然气”、“上海东方明珠线”等特色题,2002年坚持了这样的命题特色。这实际上是在发挥本地的文化资源,让事实说话。所以,这样的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学作用。所以,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很好地回答了理科综合卷中如何体现教育功能的问题,因为各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遗址、标志性建筑、纪念性景观、高科技产品、思想教育基地等,都会有一定文化沉淀,以此作为考题,一方面揭示它们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传承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新变化、新气象,关注社会问题、崇尚科学,开阔眼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试卷的教育功能就显现出来了。而且试卷的特色性对几省市合一卷,操作起来也并不难。
思考之二:如何解决学生文化学习的偏科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但是,实践中已经发现,实行文科和理科综合测试的地区,新一轮的偏科有所抬头。表现在对X的学习态度上,文科考生只注意政史地,而理科考生只复习理化生。如何解决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中的偏科现象呢?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学习态度教育是一个方面,通过考核来进行导向调控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而上海的综合能力测试卷却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他们在理科综合卷中渗透文科知识,同样文科综合卷中渗透理科知识,但又不同于文理大综合。这样的试题结构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复习文、理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理、文科知识。尽管每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倾向性,但不能成为他们的偏科的理由,造成知识的残缺不全。相反地,既要发挥对某学科学习特长,同时又要保证全面掌握高中阶段所学知识,上海这样的编题特点确实很实惠。
思考之三:如何促进研究性学习走上正轨
研究性学习作为《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必修课,于2001年1月率先在全国10省市先期实验。全国各省市高中课程要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施。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全年288课时。实际上很多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当作可有可无或形同虚设,为其它学科所占用。那么,如何了解和掌握面上高中教学对此重视程度,可以采用考核的办法加以督促使其及早走上正轨。上海市在2001年理科综合卷中已经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考查定位在了解完成研究性课题的基本思维框架,如课题一:上海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心态的剖析;课题二: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课题三: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研究选择上述三个课题中的一个作为课题,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等。属于基本要求,但向我们发出了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的信号。紧接着2002年的研究性学习立意题,就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过程。要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切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内容,难度有所提高。这种试题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出现势必会影响和促进高中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