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第一次胜利_苏维埃论文

没有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第一次胜利_苏维埃论文

没有列宁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列宁论文,社会主义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简要的引言

弗·伊·列宁(1870—1924)一生最大的成就和贡献,可以简要集中概括为:从理论到实践探索成功了在俄国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自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以来,在总结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世纪性重大课题时,中外学术界都有人追根溯源,认为:苏联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原本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具备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硬要在1917年自作主张,不顾党中央多数人反对,率先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这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从起点上就搞错了,搞糟了,十月革命犯了“原罪”。① 另有专门研究列宁主义的学者却走向另一个极端,硬说“在列宁时期,没有一个专门的展开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也就是认为列宁终其一生并没有领导俄国实行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只是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过渡。② 这是另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奇谈怪论。实际上,列宁本人多次明确讲过1917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我在本文有关部分将引用列宁论述),我们怎么能够熟视无睹呢?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并且依靠党发动群众在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的新发展。而苏联的失败,那是由于后来苏共领导人未能真正继承并发展列宁主义,多次延误体制内改革,加上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所造成的。对此我已发表过多篇论文进行探析,本文不再重复。值此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之际,我作为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起就从事苏共党史教研工作的老学者,深感很有必要重新说明列宁是如何提出社会主义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理论以及他如何领导党在俄国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历史以真实的本来面目。当然,列宁也犯过错误,给历史留下遗憾,当今我们应引以为鉴。

二、列宁改变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时就认定: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英、法、德等国发生。当时德国尚未完成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他们认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③ 这段话的意思是:德国虽然经济落后于英、法,但是无产阶级力量比当年英、法无产阶级强大,因此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可以立即开始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德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序幕。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预计德国很快会跟上英、法,与英、法一起共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恩格斯晚年还重申了这个观点。他于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中这样说道:“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英国。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④ 恩格斯于1875年写的《流亡者文献》中还指出:“俄国无疑是处在革命的前夜。”“这里,革命的一切条件都结合在一起”,“这个革命对全欧洲具有极伟大的意义。”⑤ 这表明恩格斯在70年代就预计到俄国将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会促进欧洲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欧洲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会反过来促进俄国很快发展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当时马克思主义者设想欧洲首先一片红之时会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1893年6月底,英国《每日记事报》记者直率地向恩格斯提出这样的问题:您认为成立欧洲联邦的时间不远了吗?恩格斯明确回答:“当然,一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因为我们的思想正在全欧洲传播。……全世界的工人都在迅速地学习联合的艺术。”⑥ 当时恩格斯设想的欧洲联邦当然包括未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

到1914年英、法、俄三个协约国与德、奥、意三个同盟国这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之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认为这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世界大战加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所以提出构建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口号。“一战”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后,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当即于9月28日之前发表由党的领袖列宁撰写的题为《战争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宣言,其中鲜明地提出“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主张,并且认为“在一切先进国家,战争又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口号提到日程上来”,首先要求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由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⑦。一旦欧洲先进国家都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而成为欧洲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一年之后,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经过缜密研究和思考,与时俱进地改变了看法。他于1915年8月10日以个人名义又发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收回了此前他代表中央提出的欧洲联邦口号。因为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不仅要建立欧洲联邦,而且会形成世界联邦。所以如果提出欧洲联邦和世界联邦的主张,那就会“造成一种曲解,以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接着,列宁强调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⑧ 列宁这篇文章是事先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上经过集体研究和会后反复讨论取得共识才由党中央机关报编委会得出“欧洲联邦口号是不正确”的结论。也可以说列宁发表此文是自我批评、自我纠正错误。再过一年,1916年8月9日以前,列宁又发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重申这样的新思想:“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⑨ 列宁在1915年和1916年两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理论,这改变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是在新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然而他当时所说的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这究竟是哪一国呢?他没有明说。他是俄国党的领袖,他当时流亡西欧,心中最关切、最了解的当然是俄国。也可以说他是暗指俄国,然而还不能明说,因为国内形势尚未发展到可以明说的地步。

三、俄国为什么必要而且可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又经过半年多,1917年俄国终于爆发了二月革命,2月26—27日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政府,随即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夫妇当即于3月27日从瑞士经德国、瑞典于4月3日回到首都彼得格勒。他走出火车站台被群众抬上铁甲车,向前来欢迎的广大工人和士兵发表热情洋溢的简要讲话,盛赞工兵大众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开创了世界规模的社会革命。他最后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这就是他在心中考虑了一年半之久,现在有充分根据、充分理由,终于脱口而出,向广大群众指明斗争方向的最重要的睿言警语,这就是说他认为俄国应该准备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天(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4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该报告的提纲,即名垂史册的《四月提纲》。其中着重讲了两大问题:即俄国为什么必要而且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可是绝大多数代表一时都不能理解,未能接受列宁的新观点。他们都认为俄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但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4月8日彼得格勒市党委员会讨论了列宁的提纲之后,竟以13票(包括斯大林在内)对2票否决了列宁的提纲。会后列宁又用了两周时间分头向众多领导骨干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俄国实际相结合,针对众人想不通的疑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和解释。4月24—29日在首都彼得格勒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称四月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33人有表决权,另外18人有发言权,共代表各地方组织8万名党员。这是自1898年建党以来第一次能够在国内公开举行党代会。列宁在会上高屋建瓴,力排众议,进一步发挥了他先前在《四月提纲》中的新观点。会议就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分别通过7项决议。当时党内有充分民主,赞成票、反对票与弃权票都有记载并且公布。这里分别记述如下: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71票赞成,39票反对,8票弃权;关于对临时政府态度的决议,除了3票反对、8票弃权外,全体通过;关于联合内阁的决议,除7票弃权外,一致通过;关于战争的决议,除7票弃权外,一致通过;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除11票弃权外,全体通过;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56票赞成,16票反对,18票弃权;关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决议,除3票弃权外,全体通过。⑩ 从这个表决结果可以看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阐发的新观点经过半个月来唇焦舌燥的耐心说服,已经提高了众多党的领导骨干的共识,所以能够在大会上征得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党代表的支持。

那么列宁究竟是怎样说服党内大多数代表呢?从当时列宁的著作和党代会的决议可以看出,列宁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即俄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俄国为什么必要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呢?其一,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11)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这标志着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已经完成。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起主力军作用,然而作为革命胜利果实的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窃夺去了。因此工人阶级下一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夺回胜利果实,要自己掌握政权。为此就要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其二,二月革命胜利后3月2日成立的临时政府的性质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机关”,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同俄、英、法帝国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旧沙皇君主专制政府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是属于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外交部长也是立宪民主党人米留可夫;陆海军部长古契柯夫和国家监察长戈德涅夫则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十月党人。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只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其三,临时政府刚成立就宣布要召开立宪会议,使俄国走上西方议会民主道路,但是一再拖延立宪会议的选举期限。临时政府对外继续投入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对内继续压迫占人口多数的各个非俄罗斯民族,反对把土地分给人民,强迫人民接受地主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阻挠八小时工作制的实行,经济濒临崩溃,无力解决城市市民面包短缺问题,纵容军队中的反革命和沙文主义鼓动,唆使高级军官镇压士兵等等。总之,临时政府既无法实现立宪民主政治,又无力解决广大民众迫切需要的和平、土地和面包三大问题。为此必须推翻临时政府,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另行开辟社会主义宪政新路,附带解决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土地、民族等问题。

俄国为什么可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呢?其一,俄国自1861年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较为迅速,到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也和英、法、德等国一样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定的经济物质技术条件。1913年现代工业已占国民经济总量42%。1904年俄、日两国为争夺远东地区霸权进行过战争,1907年俄英法三国形成协约国,1912年—1913年俄国插手两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俄国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俄国经济受到破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挽救经济危机,当时唯有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垄断组织收归国有或者至少由工人实行监督,才能避免经济破产。这些措施决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是可以为未来实施社会主义准备条件。其二,俄国自1861年资本主义工业加快发展以来已经逐渐成长壮大了现代工业无产阶级。1876和1878年分别成立了南俄工人协会和北方工人协会,1895年进而成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工人有组织地开展斗争。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间,广大工人由经济罢工发展到政治罢工、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显示了工人阶级的战斗力。尤其是在1905年5月在伊万诺沃—沃茨涅先斯克长达72天的罢工中,工人为了领导罢工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苏维埃随即遍布城乡,发展成为领导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政治组织。到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经过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获新生。2月27日起义胜利当天晚上就成立了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选出15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并且组建工人武装赤卫队作为后盾,进而组建粮食、军事、城防、书刊等专门委员会,把管理全部地方事务的权力掌握在手。这样就使得苏维埃俨然成为与临时政府对应的另外一个政权。既是说,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只要依靠并且进一步发展工人代表苏维埃,俄国就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三,俄国已有一个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可能领导俄国工农兵大众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883年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创建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为在俄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做了多方面的准备。1898年正式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由于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骨干大多被沙皇专制政府逮捕,因此各地方组织陷于涣散状态。1903年列宁在海外重新建党,1905年党在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领导作用。1907年革命失败后,党又重新整顿。由于沙皇政府加紧迫害,党中央只能在国外活动,但是在1912年1月就成立了中央委员会俄国局,坚持在国内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17年二月革命后即召开全党四月代表会议,选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9人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这时全国共有约8万名党员,各省市大的地方党组织共有78个。

总之,当时俄国具有初步的经济条件、坚强的政治条件和切实的组织条件,完全可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1848年德国工业只约占国民经济25%,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还不到400人,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立即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到1913年俄国工业已约占国民经济42%,1917年3月共产党员已有8万人,显然这比当年德国更加具备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况且1917年列宁只是要实行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即夺取政权的革命,而并非是要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望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发西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现在列宁则是认为俄国可能比西欧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即便不能引发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也能在一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四、俄国如何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著作和党的决议不仅精辟分析了俄国可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制订了俄国如何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在贯彻执行中又是与时俱进地进行过大调整。

从4月到7月,布尔什维克党推行和平发展、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针。这时坚决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如前所述,二月革命胜利后工人代表苏维埃掌握地方实际政权。可是在苏维埃中居领导地位的是两个妥协党,即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是1903年重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时形成的党内少数派,它与党内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对立(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即俄文少数派与多数派的音译)。这两派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张改良渐进,后者主张革命激进。社会革命党是1902年建立的主要代表农民向往社会主义的政党。由于这两个妥协党主张拥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所以俄国出现的这两个政权并不对立、对抗,而是和平共处、互相依存。在这种状况下要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促使工人代表苏维埃不支持临时政府,并且把临时政府的权力全部掌握下来;第二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后,在苏维埃内部揭露妥协党推行的内外政策与临时政府基本上一致,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迫切要求,促使苏维埃代表大会改选、更换领导人,由布尔什维克掌握苏维埃领导权,这样就可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做到这两步,关键在于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做耐心细致的艰苦的宣传鼓动工作,提高群众共识,开展群众斗争。这并非是一件能够短期奏效、立竿见影的大事。到6月3—24日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旨在建立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并且选举产生其领导机构。在出席大会的1090名代表中,两个妥协党的代表占绝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只有105名,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可想而知,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都是支持临时政府、反对把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选出的由320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绝大多数也是属于这两个妥协党,布尔什维克只占35名(加米涅夫进入执委会主席团,列宁当选中执委)。看来争取全部政权和平转归苏维埃,依然艰巨难成。

从7月到10月,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而采取武装起义的方针,以期达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社会主义革命首要目标。7月4日,首都工人因临时政府军队在前线惨败,更强烈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土地与面包”,举行声势浩大的有50万人参加的反战示威大游行。当即遭到临时政府调集军队加以镇压,并且进而解除工人武装,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革命家,通缉列宁,要在捕获时就地处决;还重金悬赏购买列宁首级。七月事变后,党被迫转入地下。7月23日至8月3日布尔什维克党半秘密地在首都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转而决定采取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针。大会8月12日发表的《告俄国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士兵、农民书》最后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万岁!”(12) 这岂不是表明党要领导人民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大会前及时转移到城郊和芬兰。他早在7月底写成的《波拿巴主义的开始》中指出:“一切迹象都表明,局势正以最快的速度继续发展……革命无产阶级将夺取政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13) 8月底列宁在《政论家札记》中又说:二月革命是民主革命,“而即将来临的革命则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14) 现在有人却说“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未说过马上展开社会主义革命”。(15) 可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论断。

即便党决定武装起义,列宁仍然没有放弃任何可能和平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机会。他曾经三次提出和平过渡的主张,这一点常被许多人忽视。在这里要简要提及。第一次是9月1日在《论妥协》一文中提出,第二次是9月26日在《革命的任务》中提及,第三次是10月1日在致党中央委员会等领导机关书中建议。(16) 在这三次和平发展的机遇都失去之后,布尔什维克党才不得不准备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武装起义的方针不仅遭到迷信临时政府的两个妥协党的反对,而且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内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或者漠不关心,犹豫不决。为此,列宁曾经七次向党中央提出要抓紧时机发动武装起义。第一次是9月10—14日,列宁心如铁石,从芬兰给党中央发出《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与《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强调起义必须有周密计划,要选择决定性的关头和决定性的地点,首先应在新旧两个首都即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起事。可是9月15日党中央讨论来信时加米涅夫依旧反对列宁的意见,认为起义时机并不成熟。党中央也未就列宁建议做出准备起义的决定。第二次是9月28日,列宁心明眼亮,再次向中央写信,要求制止反对立即起义的意见和倾向,敦促中央早下起义的决心。第三次是10月1日,列宁心神笃定,又给中央和两个首都党委会写信,要求立即准备举行起义,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给农民土地,给人民和平,给饥饿者面包。第四次是10月8日,列宁心急如焚,又写了《局外人的意见》和《给参加北方区域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布尔什维克同志的信》,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五条原则,强调拖延起义就是背叛革命。第五次是10月10日和16日党中央开会讨论组织起义问题。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主持会议。他心细如发,亲自部署了有关起义的一系列细节问题。第六次是10月17日、18日、19日三天,列宁心烦气愤,连续写了三封信,即《给同志们的信》、《给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信》和《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信》,尖锐批评了中央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反对武装起义的十三个错误观点,痛斥他们在报上泄露党中央秘密决定起义的消息,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第七次是10月24日晚,列宁雄心万丈,当机立断,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指出:“现在拖延起义真的就等于死亡,无论如何必须今晚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反动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坚决消灭。”夜晚,列宁亲自到达起义总部所在地的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起义部队由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托洛茨基负责指挥。到25日凌晨,整个首都除临时政府藏身的冬宫和军区司令部大楼外,都已在武装的工兵队伍掌握之中。25日(公历11月7日)晚上只牺牲了几十个人就较为顺利地占领了冬宫,同时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已经归苏维埃,组成以列宁为首的工农临时政府,这标志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就明确指出:“10月25日开始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17) “工人、农民、士兵所完成的十月革命,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革命。”(18) 由上可见,如果没有列宁从4月回国后历经半年多不懈的艰苦努力就没有俄国带头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首都顺利夺取了中央政权后,全国各地工农兵苏维埃也纷纷奋起夺取政权。莫斯科等大中城市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才取得胜利,也有不少地方是和平解放的。十月革命胜利后的3个月是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凯歌行进的时期。“苏维埃”作为新型工农民主政权,宛若奇葩怒放,一下子红遍了俄罗斯大地。1918年1月10—18日举行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其中开宗明义第一条规定:“俄国宣布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大会还决定把苏维埃政府的名称由“工农临时政府”改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工农临时政府”。到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这即是以国家根本大法完成了对俄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从1918—1920年,列宁又领导党和人民完成了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国有化,战胜了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的三次武装入侵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叛乱,进而巩固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随后,从1921—1923年,列宁又领导党和人民初步恢复了遭受七年战争(近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外战与内战)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同时开展了和平时期的农业合作化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这表明在列宁领导下俄国先取得了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完全胜利,进而又取得了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初步胜利。1922年12月30日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列宁当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从此,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简称,凝结了列宁一生为在俄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存在和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航道。列宁为社会主义事业一生勤劳奔波,积劳成疾,又三次被刺负伤,于1924年1月21日年方54岁就溘然长逝!现在学术界还有人认为列宁毕生并没有领导俄国实行过社会主义革命,这岂非咄咄怪事!

五、列宁独特、奇特的历史作用和他留下的遗憾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像列宁这样神奇的伟人,从1915年起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坚持不懈、执著追求、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又善于说服战友、提高战友、依靠政党、领导政党、信任群众、组织群众,那就不可能由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世界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从中我们能够深入体会到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必然性与偶然性、领袖与政党、阶级、群众的内在有机密切关系。马克思于1871年4月17日给好友库格曼的信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总结历史经验、阐明历史规律的经典警句,非常值得我们深入领会。马克思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历史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19) 从这一段至理名言中,我们岂不是能够深刻体会到列宁个人的素养和性格在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的独特和奇特的重大作用吗?当然,这并非只强调或者过分夸大列宁个人的作用,关键在于列宁善于领导党并且依靠党发动、组织群众去夺取、巩固并且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当然,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任何伟人都难免有错误与欠缺。列宁毕生在探索并首先实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中并非没有失误与败笔,疏漏与悬念。这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他犯过错误,但是在总结历史教训时已经自我纠正。例如,从1918年—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他就认识到:“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20) 他当即就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采取允许发展商品和市场的新经济政策。1920年他用输出革命的办法派红军出征进犯苏俄的波兰反动派,以为在打败波兰反动派后可以引发波兰革命,从而解放德国,可是没有料到苏俄红军却遭到惨败。他后来对德国女革命家蔡特金坦率地承认:红军轻率地冒进波兰后,“波兰人就把红军看做是敌人,不是兄弟和解放者”,“我们指望的波兰革命没有发生”,波兰人“让我们红军士兵挨饿,用埋伏来袭击他们”,那是“我们政治上的失算”。(21) 第二类,列宁认识到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但是还来不及改正就过世了。例如,党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特定紧迫的环境中,国家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体制,使党忙于应对理应由政权机关直接管理的事务,而政权机关又无法独立自主行事。列宁于1922年3月对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大纲提出这样的重要意见:“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22) 可惜列宁未能解决好究竟如何实行党政分开而又体现党的总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第三类,列宁认识到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未能提出最好最有效的对策。例如,他晚年担心党中央会发生分裂。他于1922年《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谈到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各有优缺点和特点,他忧虑“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23) 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分裂呢?列宁在这封信中提出了两点:其一,另选一个较为耐心、较为谦虚的人来取代过分粗暴的斯大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其二,从工人阶级中增选50—100人为中央委员,以增强中央的稳定性。可惜后来在斯大林的控制下,党中央并没有把列宁的信提交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代表大会议决,而且都没有采纳列宁的这两条重要建议。如果党内缺少民主,全党服从中央,中央要服从总书记,那么即便增加了50—100名工人成分的中央委员,那也是无济于事,也是无法避免党的分裂的。第四类,有些重大失误,列宁直到归天都未能发现,这更不能谈到改正。例如,孟什维克本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与布尔什维克共存的一派,属工人政党内部不同派别,前者主张改良路线,代表只求逐渐改良不愿激进革命的工人,后者主张革命路线,代表力求革命的工人。可是列宁却把孟什维克定性为小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无产阶级并非整个阶级都是革命的。退一步说,孟什维克即使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也不应该把它完全排斥在苏维埃政权之外。1919年时有人指责布尔什维克搞一党专政。列宁居然公开回答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24)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提出共产党人要善于联合其他工人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实行多党合作,不能一党专政。一党专政可以说是造成苏联后来灭亡的体制性根源。

不幸天不假年,列宁刚过“知天命”之年不久就过早辞世!这为世界历史留下了莫大的遗憾!像列宁这样神奇的伟人,如果能活到马克思那样的年龄(65岁),最好活到恩格斯那样的年龄(75岁),那么他完全可能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改正第二、三、四类错误。他还可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正是列宁仙逝那一年,即1924年,世界资本主义渡过了“一战”后的危机,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世界社会主义也转入低潮。列宁如果多活10年、20年大概就会认识到他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同时他对世界革命的期望值过高,为此就会改变共产国际的战略。在国内他也不会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更不会清洗所有党内反对派,把一党专政变为一派专政、甚至总书记一个人专政,那就不会在苏联形成极权社会主义模式,那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就不会走那么大的弯路。处于政治权力核心的领导人对于历史发展会起重大作用。究竟是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领导人个人特点“这些‘偶然性’的”。为此我们特别痛惜列宁这样的伟人过早谢世。

当今我们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一定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革命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为彻底克服苏联模式弊病,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矢志不移奋斗到底。这样就必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推进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起独特、奇特的作用。

注释:

① 详见《“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② 见《关于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284—28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35页。

⑦⑧⑨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554、722页。

⑩ 这里列举的7项决议的表决票数,见《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37—456页。

(11)(17)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66页。

(12) 《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8页。

(13)(14)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51—252页。

(15)《关于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第6页。

(16) 详见高放《列宁关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载《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6期,此文收入高放文集之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317页。

(18)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马克思致库格曼的这封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收入,但是1995年版未收入,现在的译文比起1972年版又做了重要修改。

(20)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21) 蔡特金:《列宁印象记》,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21—22页。

(22)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2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24)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标签:;  ;  ;  ;  ;  ;  ;  ;  ;  ;  ;  ;  ;  

没有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第一次胜利_苏维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