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里约会议之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评价

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掀开了人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一种新的思想,确立了人类共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途径。

《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确立了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21世纪议程》的出台很快得到了全球性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国际组织,另一个是各国政府。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都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并且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世界各国政府更是对《21世纪议程》作出积极反应。据联合国估计,到目前,全世界已有约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

在1992年里约大会举行之时,曾有一位著名的美国传媒界人士评价说:“尽管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成功地缓冲了发达国家呼吁环境保护和发展中国家捍卫发展权的冲突,但在其背后隐藏着南北双方艰难地讨价还价的背景,这种形势将延续多年”。果然如其所料,八年过去了,尽管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与环发大会所预期的相比,仍相距甚远。《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会议文件中所作的承诺和一些目标与行动计划不能如期实现,发达国家所作出的一些承诺事实上已变成了一纸空文。

90年代全球灾难性的自然灾害比60年代多8倍。过去的1998与1999两年便是灾害频出的年份,1998年头11个月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3.2万人丧生,3亿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890亿美元,高于1996年600亿美元的记录,也超过了80年代自然灾害损失的总和。1999年,自然灾害总是占据着新闻的头版头条。上半年印度奥里萨邦的飓风夺去了1万人的生命,土耳其的地震也引发了“世纪末的恐慌”,12月委内瑞拉连续两周的大雨夺去了5万人的生命,并使20万人无家可归。

除了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外,资源稀缺以及为争夺稀缺资源而引起的冲突也日趋白热化。在一个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的星球上,资源匮乏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引发国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内涵,由来已久的中东地区冲突也含有争夺水资源的本质。对于森林资源保护问题,尽管环发大会出台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但是森林的减少仍在持续。此外,水资源匮乏所导致的土地退化、土地产出量降低,以及人类为满足其自身的需求,涸泽而渔、大量地采用非自然的生物生长与养殖方式,不仅破坏了大自然应有的生态平衡,而且,对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里约会议以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促成了商品、资源、技术、信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形成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在促进全球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统一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结果是生产要素向资本占有者流动,拥有资本优势的发达国家可以将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原材料市场与产品市场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增强了对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市场“掠夺”的强度与广度,使穷国与富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变数增多,对可持续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是,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全球范围的支持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工合理化与规模效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利率,相对地减少了低水平、低效率的资源开发与生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而且,经济全球化将经济效率、市场化的观点推广到全球各个生产领域,有助于促进资源成本化与环境价值化。

不利的一面是,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分工新格局是在已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发生的,发达国家在已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将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还未完成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被动状态,在全球生产地域分工中处于劣势,资源利用与开发力度较弱,在全球性资源和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为强化高科技行业的垄断地位,保持贸易、投资、金融、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将把污染严重、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导致污染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资源生产与经济增长方面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而且还将成为主要的污染承纳国。此外,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2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趋势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将逐步提高

客观地分析,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将会逐步提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各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基于这种“共识”,发达国家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也会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各国财富绝对量的进一步增加,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共识”基础上的适度经济增长,是有利于提高各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

趋势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正在呈现出四个“转向”

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战略和政策出现明显的四个转向,即环境治理从重视“末端”转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向重视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管理从单部门转向多部门;环境战略从片面地重视环境保护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四个转向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国家之间表现出差距。从环境治理水平上看,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重视“末端治理”,即强调对已经发生污染的控制;发达国家则已开始转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即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实现工业生产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的工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思路。

趋势三: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反映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但是,世界经济增长在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1/5人口和最贫穷的1/5人口的人均国民收入之比,1960年为30∶1,1997年达到74∶1;前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而后者仅占以上各项的1%。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有两个原因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来,占据了全球资源的优势,取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和一定水平的经济积累;二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为其掠夺全球资源奠定了基础。

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造成的;这种由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更是由历史和诸多深层原因造就的。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既是南北经济差距和矛盾的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因此,从长期上看,南北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反映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也必将更加尖锐。

趋势四: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调日益紧迫,国与国之间在解决环境问题中谋求合作的趋势越来越强

一国的生态安全与其它国家的生态安全是高度一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均不受国家边界和领土的限制,因此,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全球的通力合作,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有可能加速地球的毁灭。

在看到国际组织协调、解决环境问题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际组织在协调国际环境问题时暴露出的问题和消极作用。一是国际组织大多为发达国家所控制,更多地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二是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国际组织,侵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安全。

趋势五: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灵活

在如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依靠政府的法律、政策进行直接控制,二是透过市场机制进行间接控制。前者通过设定环境质量标准,依靠政府的法律、政策手段强制执行;后者则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目的。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无法彻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政府的法律、政策和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失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源、环境税、费。资源、环境费是根据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国家这一所有者授权的代表机构,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照其开发、利用量以及供求关系所收取的相当于其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货币补偿。(2)排污权交易。政府制定排污总量上限,按此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种方法是对市场机制最充分的利用,以最小的成本控制污染,且政府不需要许多边际污染成本的信息。排污权交易在美国应用最为普遍。(3)押金退款制度。政府规定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并通过经济手段建立配额制度,用收押金的办法,促使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此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押金退款制度已为德国、挪威等国广泛用于回收饮料罐。(4)财政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如德国政府对老工厂的技术改造给予补贴,促使其停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丹麦补贴农民停止向水中排放营养物质等。(5)环境(生态)标志。现已为许多国家采用。政府通过推行环境(生态)标志,间接引导企业开发、使用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6)处罚制度。政府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的经济惩罚措施。

趋势六: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逐步由中央政府转化为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

众所周知,地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一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加拿大、瑞典、芬兰、意大利等,这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它们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也比较高。

趋势七:环保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形成并推动了全球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用于解决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用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内容。在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保产业都普遍看好,无一不将其视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振兴经济的希望。

趋势八: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相互融合,成为推动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动力源泉

全球化是一种在世界各国间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增强基础上的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是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互相依赖的事实而提出的全球整体意识。经济与环境,是全球化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全球化是指环境问题本身的跨越国界的属性,以及人们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日益全球化。环境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国际环境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平时,经济全球化也为全球环境合作提供了条件。

趋势九: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国际斗争日益尖锐化、复杂化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使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种相互依存,一方面演变成各国利益的互补与联系,促成了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际间的对抗与冲突。国际社会围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斗争集中反映于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订、实施和修订的谈判历程即是围绕这种对抗与冲突的典型事例。

标签:;  ;  ;  ;  ;  ;  ;  ;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