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建设与改造国债投资分析——行业系列分析之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之四论文,投资分析论文,农网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是1998年国家1000亿国债重点投入的六个领域之一。改造农村电网对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到目前为止,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业已全面展开,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起步,降低农村电价的努力也已初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规模膨胀、农村低压配电网缺乏统一规划及农电体制改革滞后等。
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必要性
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没有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线损大,电价高,不少地区的农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有电不敢用,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造农村电网,降低电价,加快农村电气化步伐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重要措施。
2.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广阔的市场,由于农村总体基础设施薄弱,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消费市场向农村的开拓和延伸。农村电网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由于电网薄弱,电价高,电能质量差,许多电器设备在农村得不到推广和使用,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电力工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我国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的历史长达20多年。7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过程。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跨上1亿千瓦的台阶,1995年3 月突破2亿千瓦大关,1997年底全国装机容量为2.5亿千瓦。特别是1997年, 大部分电网的电力供需平衡,工业生产用电量出现近些年来的首次下降,电力建设和生产的增长速度也有减缓的趋势。1997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这两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6%以下,明显低于前几年8—9 %的增长水平。这表明,电力工业供需紧张局面已经明显缓和,多年来全国性严重缺电的现象已成过去。面对电力市场即将到来的由“紧缺型”向“满足型”的转变,要求电力部门必须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工业要想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开拓电力市场,促进增加电力消费需求,而农村市场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1.总体目标。
1998年国家计委批复了除山西、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的“两改一同价”方案”,计划三年内基本完成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按已批复的方案,总改造规模约1800亿元左右,涉及全国29个省(市、区及新疆建设兵团)的2400个县。1999年是农网建设与改造极为重要的一年,投资原则上只在1998年已开工县市内安排,资金要相对集中使用,确保全国500个县的竣工、验收和消号。
2.“两改一同价”的具体内容。
“两改一同价”是指改革农村电力体制,改造农村电网,最终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1)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管理体制,理顺县级供电企业与省级电力公司以及乡镇电管站的关系,将乡镇电管站纳入县电力企业的内部结构,减少农村供用电环节,逐步实现电力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管理。
(2)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着重要解决农村高低压电网电能损耗高、布局不合理、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和农村电价高的问题。整改后低压综合线损率要降为15%左右,低压合格率达到90%左右。
(3)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在“两改”的基础上, 先进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的电价改革工作,把由农民承担的农村低压电网运行维护成本纳入国家目录电价,在全网分摊,最终实现城乡电网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价格。
3.正确处理改革、改造与同价的关系。
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是一项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不可分割。改革、改造是同价的前提和手段,同价是改革和改造的目标。“两改”的目的是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而实现同价的必备条件是进行“两改”。改革农电体制,为同价提供组织和体制的保证;改造电网,降低电价,为同价保证经济基础。如果只改革,不改造农村电网,那么农村的线路状况差,线损很高,解决不了电价高,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但是如不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就是把电网改造好了放在那里,仍然解决不了管理混乱和成本高的问题。在处理改革、改造与同价的关系时,一要防止片面强调同价,不是在认真进行两改的基础上,而是由城市适当分摊农村电价;二要防止不切实际的追求改造的规模,提高供电设施标准,使用大量资金,造成还本付息电价水平高,最终难以实现同网同价。
三、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启动实施情况
1.1998年计划安排。
1998年国家计委组织审批了全国除山西和西藏外的省(市、区)及新疆建设兵团的“两改一同价”方案,分五批安排了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计划,全年共下达1998年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计划425.15亿元,其中资本金85.03亿元,分别安排了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41.22亿元和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43.81亿元;融资340.12亿元, 分别安排了农行贷款303.88亿元和开行贷款36.24亿元。项目涉及29个省(市、 自治区)1565个县(含建设兵团),其中直供县675个,趸售县881个,建设兵团9个师团。
在全部项目中,国家电力公司各子公司作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实施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涉及1274个县,其中直供县675个, 趸售县599个。合计下达投资计划350.82亿元,其中资本金70.17亿元,分别安排了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40.62亿元和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29.55 亿元;融资280.65亿元,分别安排了农行贷款253.5亿元和开行贷款27.15亿元。
2.工程进展情况。
到1998年底,除因计划下达较晚的广东、福建、湖北和浙江四省外,全国其他已批复“两改一同价”方案的省(区、市)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均已启动。据初步统计,截止到1998年底,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共计到位资金98.13亿元,到位率23.1%。其中新增财政债券到位18.05亿元,到位率21.2%;新增银行贷款到位80.08亿元,到位率23.5%。 完成投资99.43亿元,已建设与改造输电线路61393.49公里,其中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554.35公里;完成变电容量580.05万千伏安, 其中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80.25万千伏安。
尽管“两改一同价”工作才刚刚开始,但在少数进度较快的地方电价降低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四川各县均张榜公布取消不合理的价外加价,农村电价已由每千瓦时0.9元以上降到0.75元; 云南蒿明县大营庄两改后,低压线损由整改前的40—50%降到18%以下,电价从每千瓦时0.8元以上降到0.56元;寻甸县的沙坝塘村两改后,低压线损由整改前的45%降到15%以下,电价从每千瓦时1.3元以上降到0.65元。 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夸党的政策好。当地农民总结两改工作做到了两高一低,即“供电质量提高,供电量提高,电价降低”。
四、当前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标准的倾向,导致投资规模膨胀。
由于此次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资本金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债券,剩余部分的投资有关银行也给予了足额的贷款,因此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标准的倾向,对农网的经济效益普遍重视不够,要钱想得多,还钱想得少,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按最初测算,全国农网工程总投资规模为1400亿元,经逐省审查,1998年底批复的各地区投资总规模已经达到1800亿元。这种势头还在不断扩大,据粗略估计,各地县提出的投资规模可能比已批复的大一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法人没有真正到位,一些地方没有把项目规划、建设方案、投资计划的责任落实到负责还本付息的电网及省电力公司,造成项目要钱与还钱脱节。
2.城乡用电同价和建设与改造投资偿还方案不落实。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资要通过城乡用电同价,节能降耗和开拓用电市场等多项措施和方法偿还。由于“两改一同价”方案批复时间较短,各地区对城乡用电同价和投资偿还方案还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落实,各地方的城乡用电同价方案和投资偿还方案普遍带有宏观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如何实现城乡用电同价思路尚不明确,把投资的偿还简单地理解为城乡均摊电价。
3.农村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低压电网建设,是充分发挥整个农网工程效益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电网没有投入,农村低压电网主要由农民自己集资并组织建设和管理,普遍存在着规划设计不健全,建设标准不统一,施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另外,电力部门在农村低压配电网建设与管理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据检查了解的情况,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过程尚无统一规划,施工管理也没有统一规定和要求,一些已经改造过的工程,在标准和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4.某些地方对开展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决策不果断,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对农村电网实行“两改一同价”,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某些地区对这一战略措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眼前利益。有的省电力公司认为农网改造是负担,改造对企业也没效益,两改工作积极性不强;有的地方过份强调地方利益,认为改革是砸乡镇的铁饭碗等。
五、建议
1.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效益,把好事真正办好。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是1998年1000亿元国债重点投入的六个领域之一,就全国而言,这也是第一次由国家投入巨资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的建设和改造,社会影响巨大、深远。但与其他5 个重点投入的领域相比,农网改造涉及面更广,更加分散,且建设地点均处在管理水平和施工力量比较薄弱的县及县以下地区,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各项目法人必须从项目规划开始抓起,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执行“五制”,加强监督和审计,全方位地保证工程的质量,把好事真正办好。
2.树立市场观念,加强经济核算,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由于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再加上电力生产和供应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真正的外部竞争因素,因此电力工业一直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市场观念比较淡漠。此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三年内改造规模达1800亿元,其投入力度之大为近年来所少有。其中项目资本金全部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按20%的比例注入,三年内共需政府直接投入资金360亿元。 因此只有尽快明确各项目法人,明确项目法人责任制,才能真正管好用好这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