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现代文本阅读中“字句理解”的回答方法与技巧_中考论文

中学入学考试现代文本阅读中“字句理解”的回答方法与技巧_中考论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词句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句论文,中考论文,现代文论文,技巧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方法指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常出现在“词句理解”考点中的词句的特点,这些词句要么表意直白却有言外之意,要么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要么既表意晦涩又有言外之意。命题者想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出这些词句的言外之意和晦涩语言的本来意思,所以这一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是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者青睐“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原因。

因此,面对词句理解,我们答题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要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要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1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命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的言外之意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对“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解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之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收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通过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收到了具体、准确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会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

2.手法的表达效果;

3.晦涩语言的本来意思;

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量答全面,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

【技巧点拨】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除了有一定的答题方法之外,还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阅卷老师在判这类题时是如何给分的。此题在判分时采用踩点给分的方法,即考生答案中出现了参考答案中的一层意思就给1分,出现了参考答案中的两层意思就给2分,如果出现了参考答案中的所有意思就给满分,允许出现一些“啰唆话”或“废话”,只要这些话不背离文本的思想内容就可以了。当然,“啰唆话”或“废话”不能太多,应适度,否则阅卷老师就无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你答案的有效信息,因为你的得分点被那些无关轻重的话给“遮蔽”了。

我们考生可以在这些允许出现的字数有限的“啰唆话”或“废话”里做文章。考生是无法预测到参考答案上有哪几层意思的,考生也无须猜测参考答案上的答案。在面对一道词句理解题时,考生不能迷信理想中的参考答案,只要深入思考,全面作答,自信地答出你自认为正确的理解,就有可能踩准参考答案上的得分点。即使你的某个理解成为了“啰唆话”或“废话”里的一部分,但只要不出现实质性的错误,只要言之成理,也是不会扣分的;何况,这些“啰唆话”或“废话”还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踩准了参考答案上的得分点,为你赢得关键的一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词句理解”这类题的答题技巧是:

多答(即多角度、多方位作答,力求全面)。

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多答”主要是针对“言外之意”而言的。我们可以挖掘一下词句的言外之意除了包含人物的情感外,是否还表现了人物的个性,或是阐明了一个道理……

这一技巧的好处是踩准参考答案上的得分点的几率将会更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你是多角度、多方位作答,如果答题的语言不精炼,你的答案就会过于啰唆,表达的意思就会不明确了,甚至会出现由于前面写得过长,后面的内容无处可写的尴尬局面,因为答题的篇幅有限。所以答题时,语言的精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还是以上文中的“理解‘淡淡地’一词”为例,来阐释这一技巧。

一考生是这样理解“淡淡地”一词的含义的:“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是一个很内敛、很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不外露的爱,另外也可以反映出父亲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不值得宣扬的。

再看参考答案:“淡淡地”一词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朴素而深沉的爱。(分析:参考答案分别从手法、言外之意两方面作答,其中言外之意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情感,因为词句本身在表达上很直白,所以无须答词句的本来意思。它忽略了表达手法的效果——形象。)

对比一下考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答案除涉及到参考答案中所有的得分点外,还指明了手法的效果(形象),还强调了父亲“内敛”的性格,还涉及到了父亲当时的感受(父亲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不值得宣扬的),其中,“内敛”的个性和父亲当时的感受应属于“言外之意”。这些“多余的部分”应该说都是有道理的,而且答题的语言比较精炼,如果按照踩点给分的判分标准,应该给满分。这个同学在答题时正是因为深入思考,多角度、多方位作答,才拿到了满分。

【综合归纳】

综上所述,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归纳如下:

理解词句时要分别从“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四个方面作答;在答“言外之意”时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作答。

【题型变化】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在试卷题型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具体细节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当然,“词句理解”考点的出题形式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还将会有更多的新“面孔”出现。但是,无论题型如何变化,我们只要能识别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词句理解”考点,就能运用“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来回答问题。

希望以上提供的这些方法和技巧能为考生提供一些帮助,能让考生在面对“词句理解”这一考点时不再感到困惑。同时,也希望考生能做一个有心人,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成为学习的主人。

标签:;  ;  

中学入学考试现代文本阅读中“字句理解”的回答方法与技巧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